閱讀28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資管新規引爭議 銀行理財優勢或盡失

資管新規的征求意見稿發布近一個月,相關的討論並未停止。先是有所謂“10家銀行聯合上書”,後有銀行業協會緊急辟謠。新規對於從業機構的震動可見一斑。

目前來看,在淨值化管理和打破剛兌的要求之下,最先坐不住的銀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有公募基金的人士在12月14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該人士認為,一旦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及確定性兩項優勢被打破,客戶有可能會被其他資產產品擠占,尤其可能出現兩極分化:更偏好確定性的客戶可能會選擇貨幣基金類產品,而更偏好高收益的客戶可能會轉向股票投資等。

不過,當《華夏時報》記者向幾家銀行了解情況時,對方均回應稱行內暫時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新規最終如何落地,還有待觀望。

銀行理財向公募基金看齊

11月17日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作為首次提出的“淨值管理”的概念,成為對銀行理財“傷害力”最大的規則之一。

所謂“淨值管理”,在公募基金領域更為常見。簡單來說,引入淨值管理,銀行理財產品就不再有“預期收益率”概念,在持有期間,產品淨值也有較大的波動。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常常了解銀行的定期披露,以掌握產品的投資表現、風險狀況等信息,並相應地進行買入或贖回的操作。

投資人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產品,成為銀行最擔憂的事。因為淨值類理財產品雖早已存在,但實際接受程度不高導致其整體份額仍小。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上半年)》,今年上半年,高資產淨值類產品存續餘額為2.13萬億元,僅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51%。

而且在實際中,淨值型產品大多集中在國有大行或股份製銀行,中小銀行很少參與。

不僅如此,目前的封閉式理財產品也會受到影響:意見稿中提出,“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

從融360發布的監測數據來看,11月份發行的理財產品中,3個月以內(含3個月)產品的發行量為4930款,占比最高,達到36%。

在新規之後,這樣的短期理財產品難尋,對於理財者的投資習慣也是考驗。在一定程度上,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數量和規模的收縮基本會是大概率事件。

而網傳的銀行意見反饋中也明確提出,“現階段銀行理財客戶風險偏好低、對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低,快速地打破剛性兌付將導致客戶大量贖回理財產品,造成理財資產無產品承接的局麵,很可能觸發流動性風險。”

但如果一分為二來看,“淨值管理”的規則對於公募基金顯然是利大於弊。上述公募基金的人士就表示,公募基金在淨值管理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對照征求意見稿來看基本沒有什麼影響。不過銀行理財目前的兩個突出優勢——高收益及確定性將被打破,投資人出現分流,對於基金行業是機會。

天弘基金方麵也對外表示,經過近20年的發展,基金行業建立健全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基金托管、組合投資、淨值核算、開放贖回、信息披露、公平交易、外部審計、流動性管理、基金銷售、基金評價等一整套的資產管理業務製度體係,從透明度和規範性來看,走在了資產管理行業的前麵。“未來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公募基金的製度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天弘基金在回應中稱。

通道業務終結

提出淨值管理,監管的出發點是打破剛性兌付。對通道業務的限製,則體現了監管對於影子銀行及監管套利的決絕。

在監管新規中,明確提出“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杠杆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具體來看,針對杠杆率,新規提出開放式公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淨資產的140%,封閉式公募產品、私募產品的限製均為200%;針對集中度,不管是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隻證券,還是開放式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都有具體的限額要求。

應該說,對於非標投資及通道業務的限製,以及禁止資金池、禁止期限錯配、禁止多層嵌套等思路在此前的監管中也屢被提及,此次的征求意見稿將不少要求進一步細化。

可以預見的是圍繞通道業務的相關規定,信托及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規模將繼續收縮。

網傳的反饋意見認為,銀行理財具有一定影子銀行特征,所以理財投資非標被詬病為規避信貸規模和資本約束。但淨值化管理使得風險和收益將完全過手給投資者,所以將不存在“規避信貸規模和資本約束”的問題。因此可以對部分非標債權資產適當放寬要求。

不過目前來看,反饋意見會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還說不準,市場的觀望情緒正濃。

從大的層麵來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11月剛剛成立,銀監會在年初開展的“三三四十”檢查力度空前,強監管的基調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恐怕都難以改變。超百萬億的大資管行業如何實現規範發展,顯然是金融穩定的重要議題。

天弘基金固定收益機構投資部投資經理王昌俊認為,資管新規以及之前對同業業務的監管規定,不僅是行業的規則調整,更是宏觀金融框架的係統性調整。

他表示,為了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須抑製和降低貨幣領域的不穩定性,進而就需要抑製和調整同業業務和資管業務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債券市場的運行邏輯也會發生係統性的變化,“可能重新回到之前以銀行表內資產配置為債券市場主要變量的運行邏輯”。

而考慮到表外資金回表的過程中債券配置需求和債券配置偏好的變化,以及表外資金配置偏好的變化,王昌俊預計明年利差會擴大,利率可能呈現衝高回落的走勢。

(原標題:資管新規引爭議 銀行理財優勢或盡失)

最後更新:2017-12-16 03:49:45

  上一篇:go 滴滴試水外賣美團要做大出行 互聯網小巨頭直麵競爭?
  下一篇:go COMEX 2月黃金期貨收漲0.4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