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遭隆華節能“截胡” 康達新材重組一波三折


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往往隱藏著諸多秘密。
康達新材(002669.SZ)近日在深交所披露三季報,宣告本季度公司實現淨利潤1091.3萬元,同比下滑40.25%。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康達新材的這項利潤絕大部分來自於一場官司,並且,這場官司揭示公司正在推進的重組本該是另一個麵目。
原來,今年4月康達新材停牌,原計劃收購的是鹹寧海威材料,而非成都必控科技(430469.OC);無奈,海威材料最終選擇投靠隆華節能(300263.SZ).
於是,康達新材一怒之下將海威材料的股東告上了法庭,並獲得1700萬元和解款。
違約金“催肥”利潤
今年1-9月,康達新材的淨利潤出現下滑應屬預料之中。深圳龍騰資產研究員黃向陽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產品為結構膠粘劑,原料是環氧樹脂。
中宇資訊數據顯示,目前,E-51、E-12兩個牌號的環氧樹脂的價格分別為2萬元/噸、1.6萬元/噸,去年全年的最高價則不到1.6萬元/噸、1.5萬元/噸。
原料上漲已讓康達新材頗為頭疼,無奈他們的下遊還是風電葉片,“因為‘棄風限電’現象嚴重,打去年開始,國內風電新增裝置容量就已出現下滑。”黃向陽補充道。
因而,這兩年康達新材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康達新材的1091.3萬元淨利潤尚有些“水分”,因為公司的營業利潤隻有543.81萬元;多出的部分來自於“營業外收入”,此項金額高達1041.56萬元。
這也就是說,在這3個月裏他們獲得了“外快”,這種“外快”便是違約賠償金。
原來,今年6月公司曾向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狀告上海中禾、張斯璵、朱子旭、崔忠傑、張湘福違約,要求對方返還800萬元意向金,並賠償1600萬元,兩項合計2400萬元。
在法院的調解之下,原、被告雙方已於近期達成和解;最終,康達新材拿回了800萬元意向金,並獲得賠償金900萬元,兩項合計1700萬元。
於是,康達新材將這1700萬元和解款進行了財務處理,其中800萬元衝減“其他應收款”,另外900萬元列入“營業外收入”,在三季報中皆有所體現。
外界不免好奇,張斯璵等因何事得罪了康達新材?
康達新材隻在半年報、三季報中透露,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過程中,他們曾與對方簽署過一份《重組意向性協議》,並設定了排他期。
孰料,張斯璵等在排他期內卻與另外一家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因而構成違約。
重組遭遇“截胡”
康達新材的確正在推進一項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宜,重組預案已於10月20日發布。
預案顯示,公司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必控科技68.1546%股權,股份發行數量為791.05萬股,發行價為25.94元/股。
另外,他們還打算募集部分配套資金,總金額不超過2.05億元,用於必控科技建設四川電磁兼容技術研究院。
然而,《華夏時報》記者翻閱了必控科技的股東名單,卻沒有找到上海中禾、張斯璵、朱子旭、崔忠傑、張湘福等人的身影,倒是借助“天眼查”搜索出了海威材料。
資料顯示,海威材料成立於2005年10月,主要從事軍工艦船裝備高分子先進複合材料的研製和生產。
與必控科技一樣,海威材料也是一家軍工企業;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必控科技主要生產濾波器、濾波組件,屬於電子設備行業,海威材料則屬於新材料行業。
正是這種差異揭示康達新材曾有過一次被其他上市公司“截胡”的經曆,這還要從他們的停牌說起。
今年4月21日,康達新材以“籌劃收購資產事項”為由宣布停牌;在停牌公告中,公司曾明確表示收購標的屬於“新材料行業”。
事實上,他們打算收購的就是海威材料。10月25日,《華夏時報》記者致電公司求證,證券事務代表田怡並沒有否認,僅說:“當時談了很多家公司。”
盡管交易雙方簽署了《重組意向性協議》,然而,協議卻沒有起到約束作用。
5月19日,另一家上市公司隆華節能發出一份公告宣布,公司將以3.33億元現金收購海威材料66.69%股權,交易對手正是上海中禾、張斯璵等人。
海威材料轉投隆華節能,無奈之下,6月康達新材隻好將對方告上法庭,並另謀標的,最終將收購對象換成了必控科技。
對於上述情況,10月25日,《華夏時報》記者致電隆華節能詢問,對此,該公司作出了回應。
隆華節能的證券部負責人翻閱了康達新材的三季報後說:“那就應該是這樣。其實,這種事情就跟找對象一樣,這個不合適,那就談另外一個。”
(原標題:遭隆華節能“截胡” 康達新材重組一波三折)
最後更新:2017-10-28 02: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