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72 返回首頁    go 魔獸


長期護理險潛在規模千億以上 有望繼續擴大試點範圍

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是“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此次,又有新動作。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若幹意見》中,支持商業保險機構發展長期護理保險。按照試點城市人均100-150元的籌資規模計算,全國長期護理保險的潛在市場利潤空間至少在千億元以上。”某保險集團的業內人士崔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含金量很高的新政策為商業養老險市場帶來變革性的發展契機。

崔鵬明確表示,今明兩年,長期護理保險有望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擴大範圍。

資金從醫保結餘劃撥

如何能更好地照料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一直是困擾不少家庭的難題。尤其在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獨生子女長期照護家庭中的老人,麵臨的可能是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的雙重壓力。社會對於解決這一負擔問題的唿聲一直很高,而長期護理保險製度則有望緩解這一難題。

2016年7月,人社部發布了《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在全國範圍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試點。首批包括上海、廣州、青島等15個試點城市,計劃用1到2年的時間探索創立為長期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社會保險製度,力爭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社會情況的長期護理保險製度政策框架。

按照人社部試點《指導意見》的規定,長期護理保險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保的參保人群,以長期失能的參保人群為主,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所需的費用。

從日本、德國等國的經驗來看,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獨立的社會保險存在,一般會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繳費機製。例如老齡化程度已達26%的日本,長期護理保險資金由政府和個人各承擔一半。

“長期護理是醫養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長期護理有多種模式,有的國家將它加入社會保險,有的納入社會救助或社會福利,也有的國家則交給商業保險。”7月14日,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董登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國外單獨繳費不同的是,在試點期間,國內各地市均采取從醫保基金劃轉的方式,通過優化職工醫保統賬結構、劃轉基金結餘、調劑職工醫保費率等途徑籌資。

以廣州為例,試行期間,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納入社保基金預算管理,每年按照130元/人的籌資標準和本辦法所規定的待遇標準,測算次年的長期護理保險收支需求,並列入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基金收支預算,由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基金專戶劃入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專戶。

“就目前試點來看,護理險的費用主要從醫保結餘中劃撥。試點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這個險種會帶動一大批服務業的發展,但這些護理人員有很大一部分並非通過正規培訓,容易產生護理職業風險的問題。”崔鵬表示,除此之外,服務質量也很難監管,同樣很難判定這個護理到底值多少錢。

據記者了解,護理費用全國暫無統一標準,有的按天計費,有的則按項目計費。

等級評定標準不統一

近日,陳晨和麗麗夫婦忙得焦頭爛額,想給處於半失能狀態的老父親尋個落腳的、能滿足醫養結合的護理機構,但是,多機構對失能標準的評定不一竟然成了最大的阻礙,而這個失能標準直接影響哪些機構可以接收、如何護理,費用標準等多個指標。

而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不統一,同樣成為推進長期護理險的阻礙。

2016年,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曾發布過一項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18.3%。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分析,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

但是,這樣簡單的幾個項目指標,無法滿足長期護理險的護理需求和等級評定標準的認定。

《指導意見》提出,探索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等標準體係和管理辦法。但從現行的試點方案來看,各地采用的認定方法和標準體係有明顯差別。在護理需求認定上,按照《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南通設置了10大項30小項,上海分19項自理能力和10種老年人高發疾病,項目設計、評分標準等差別很大,在認定項目中是否考慮認知能力的問題上也各有不同。在需求等級評定上,南通設置5個等級,上海設置7個等級,各個等級的需求水平也不對應。

“這個確實是推進長期護理險麵臨的焦點問題,各級各地方甚至各機構都有自己的標準。首先人社部在研究確定自己的標準。二是試點的各地政府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三是一些保險機構也在製定標準,並且拚命遊說相關機構把自己的標準定義為國家標準。”崔鵬預計,未來會由人社部門聯合民政、醫療等部門設計一套全國通版的標準,然後各地政府可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調整,同時要堅決杜絕保險機構或者其他社會機構來幹擾政府的這個標準。

據記者了解,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不統一,至少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試點地區的政策難以比較。長期護理保險的標準體係不一,各地的待遇給付規模就很難橫向比較,必定會影響試點經驗的獲取。二是難以確定適度的籌資水平。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標準不統一,相當於在護理保險的長尾風險上又疊加了一個支付口徑風險,主管部門無法確定適度籌資規模。商業護理險同樣也麵臨此類問題,由於目前沒有統一標準,保險機構在給護理險定價時都過於保守,價格高位難下,直接影響了市場需求。

因此,必須盡快研究一套科學的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的全國標準。隻有這樣,各地政府才能運用精算技術測量基金可持續性,商業保險機構才能為產品合理定價。

相關報道>>>

稅務總局官員:正進行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相關工作研究

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年內試點 保守估計短期可增千億保費

(原標題:長期護理險潛在規模千億以上 有望繼續擴大試點範圍)

最後更新:2017-07-15 20:42:58

  上一篇:go 雅百特假冒跨國生意被曝光 20平方米店鋪造出10億假賬
  下一篇:go 央企備戰“期末考”:混改與重組將好戲連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