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21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外資看漲2018年A股 搶在“MSCI納入日”前布局

回顧2017年,全球市場普遍呈現雙位數漲幅,而中國A股的表現則較為分化,“上證50”漲幅近25%,但創業板整體表現欠佳。不過,外資對估值回歸合理水平、盈利預測提升的A股市場興趣愈發濃烈。

“我們去歐洲路演時,發現外資也對A股市場有了更深入的認知,經曆了從認知、認識到願意投資的學習曲線,支持資金長期、持續流入。而過去,外資認為A股偏貴,但如今已經完全到了合理價位。”荷寶亞太區股票中國研究總監魯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荷寶中國股票基金經理繆子美也對記者透露,資金加速流入海外的A股基金,“外資或許希望趕在明年6月MSCI正式納入A股前進行布局。”

盡管如此,各界普遍認為2018年的投資難度或將加大。眼下各方對於A股的“漂亮50”能夠繼續跑贏的討論也此起彼伏,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則對記者表示,中小創業績增速始終快於大盤股,但2017年大盤股業績改善的速度快於中小創。而在高基數、去杠杆的背景下,大盤股盈利增速的改善的速度將很難和2017年那樣快。

外資加速布局A股

今年10月,MSCI宣布A股將在2018年6月1日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也標誌著中國與全球市場更接軌。

魯捷對記者表示,2018年6月初步納入時,A股的占比僅為0.7%,但未來5-10年,這一比例將會不斷上升,如果MSCI將A股100%納入,那麼A股在其中的占比將達16.9%。屆時,不僅外資將加速流入,這一股力量對於A股市場風格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此前,受製於進入中國A股市場的有限渠道,外國投資者現時在中國A股市場的持有量隻有1.7%,遠低於日股的31%、美股的13%等。目前外資有三大途徑投資A股:QFII,RQFII和互聯互通機製(滬港通、深港通)。“中國已提高QFII及RQFII的投資額度。同時自2014年陸續開通‘滬港通’及‘深港通’計劃, 這一機製更加便捷,加快了擴大市場準入的途徑。”

“過去,外資對於中國始終屬於低配,因此未來的方向隻有是向上。所以我們長期對中國市場保持樂觀。” 魯捷稱,目前外資投資A股就達到了1萬億,而國內公募基金的量也隻有2萬億。

在外資機構看來,中國的宏觀經濟、盈利預測修訂、投資情緒、技術麵都轉好,因此支持2018年看漲盈利預測。例如,摩根士丹利預計2017年及2018年的共識預測每股盈利(EPS)增長分別為22%及14%,且繼續調升;野村證券則預計,滬深300指數2018年漲幅16%,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漲幅15%,MSCI中國漲幅12%,收益預計都是受到盈利增長的驅動,而整體估值將基本維持穩定。

調升EPS預測

此外,中國A股的遠期市盈率為15.0倍,接近曆史平均的15.3倍;A股市淨率為2.3倍,相比曆史平均的2.8倍較低;同時,股票風險溢價已下跌,反映投資氣氛轉佳。

2018年投資難度或加大

盡管如此,各方也認為2018年的投資難度將加大,因此也將是一場“勇者之戰”。

回顧2017年,投資邏輯可謂“簡單粗暴”,全球股市是逢跌買入(buy the dips),A股市場則是買入“漂亮50”,且滬深300中近100個價值白馬股跑贏,包括消費、醫藥、保險等板塊,而剩下的中小盤股則較為慘淡,因此也被稱為了“要命3000”;但到了2018年,“明年對市場的把握難度將非常大,但拐點也正是考驗投資能力的時候。”洪灝告訴記者。

“2017年是存量博弈的行情,因此投資機會都跑到大盤股裏去了。到了2018年,屆時將不再是存量博弈的行情,而是縮量博弈,因為全球央行都開始了貨幣政策正常化的計劃。”他稱。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目前對於中國的資管新規高度關注,新規對打破剛性兌付、去杠杆、去通道、去嵌套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資管新規對投資情緒造成一定影響,新成立基金數量和規模下降,而外資認為銀行業等金融板塊受到不確定影響。”繆子美告訴記者。

洪灝認為,在清算杠杆對應資產的時候一定會產生對資本價格運行壓力,這種壓力已經顯現,例如一年期國開債收益率首次超過了一年期定存利率。而隨著降杠杆、信貸增速減緩,市場利率中樞將在近期保持高位,這樣的宏觀環境其實很難很快地看到大牛市的出現。

交銀國際預計,未來12個月,上證綜指的交易區間核心交易水平略高於3200點。比起相對回報趨向極限的大盤股,中小板可能在2018年跑贏。同時,公共事業、醫療保健和必需消費品等防禦性板塊將有配置的機會。

“不過這並不影響外資整體對A股的興趣,以前不去杠杆,外資擔心中國大金融板塊的宏觀風險,現在去杠杆反而有利於股市長期健康。”繆子美對記者稱。

幾大板塊引外資長期關注

記者采訪多家外資機構後發現,外資對於中國具備長期發展潛力的行業尤為看好,看好的主題包括:消費升級、中國製造2025、供給側改革、科技與創新、國企改革,相對應超配的行業分別為:消費、工業、商品、互聯網硬件以及與國企改革相關的個別行業。

在“中國製造2025”下,機構尤其看好中國自動化的長期前景。“中國現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占全球總付運的27%。但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密度明顯落後,隻為美國的1/4。外加政府大力支持,提供稅務優惠、研發專項基金、勞動力獎勵及土地補貼。”魯捷告訴記者。

此外,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車市場,2016年的注冊電動車數目有352,000輛,多於歐洲的207,000輛,更比美國的159,000輛多出超過一倍。機構也認為,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鋰礦和鈷礦資源,利好電動車發展。

同時,科技與創新料將成為中國未來增長的驅動力。“原來講的是‘人口紅利’,現在都開始講‘工程師紅利’。中國工程師數目是美國的3.5倍,薪酬僅美國人均薪酬的20% 。”魯捷稱。

在科技創新浪潮下,外資機構預計中國在全球硬件市場的份額將擴展,其中包括產品設備及材料、電信設備、雲計算、半導體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改革也被認為是提升A股ROE(淨資產收益率)的契機。野村證券大中華區研究主管劉鳴鏑則對記者表示,產能過剩企業,尤其是中/上遊板塊的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總額/資產平均總額)和淨利潤率都較低的企業,是造成中國非金融股低ROA(資產回報率)和ROE的原因,預計國企改革將會提升行業龍頭的ROA和ROE。目前,相比起歐美國家,中國的產業整合度遠遠不足,而這也是未來A股ROE提升的潛力所在。

(原標題:外資看漲2018年A股 搶在“MSCI納入日”前布局)

最後更新:2017-12-21 00:34:05

  上一篇:go 布倫特原油日內漲幅擴大至逾1%
  下一篇:go 特朗普可能於海湖莊園度假期間簽署稅改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