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01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實體經濟迎一攬子政策利好 多舉措引導社會資本聚力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並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提法引發業內專家和企業高度關注和熱議。

業內專家表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是我國未來經濟建設的總綱領,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六項部署中,實體經濟發展將成為重中之重的著力點。《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國將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方麵出台一攬子政策,多措並舉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

新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首次提出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係及其提出的背景,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分別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做出注解。

何立峰表示,我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麵臨著不少矛盾和挑戰,需要認真加以解決和應對。”何立峰說,其中在經濟方麵,包括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還有待提升,生態環境建設任重道遠等。他指出,要完成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需要準確把握經濟社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楊偉民指出,十九大以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可能要進一步完善。一是要推動高質量發展。二是要著力攻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三大關口,這也是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三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係,這是未來我國經濟建設的總綱領。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是進入新時代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曆史性變化,而提出的新目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的具體目標,同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性選擇。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是適應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曆史需求,同時也是參與國際競爭、搶占世界經濟製高點的需要,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總的來說,讓經濟更加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任務實體經濟為關鍵著力點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在遲福林看來,現代化經濟體係包括五方麵內容,即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以產業變革為重點任務,以創新產業為戰略支撐,以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為戰略特點,以深化供給側改革、完善經濟體製、擴大開放為主要動力。

“具體而言,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係的核心目標。”遲福林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進入發展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曆史性變化。麵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轉型升級的本質是創新變革,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核心是發展實體經濟,關鍵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需要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把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張占斌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代化經濟體係總的特點是經濟增長質量高,經濟有很強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具體來說,就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這三個攻關期。在他看來,就是要采取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實現結構優化,產生新的動力,這應該是現代化經濟體係標誌性的內容。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在進行之中,“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落實已初見成效,但這與新時代的要求相比還不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根本上改善中國的供給狀況,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楊誌勇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沒有紮實的實體經濟作為基礎,經濟結構是無法真正得到優化的。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總體上看,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中國仍然需要狠下功夫,加快發展製造業。

新舉措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

業內人士指出,實體經濟無疑將成為現代化經濟體係建設的重中之重。不過,最近幾年,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發展仍麵臨一些困難和下行壓力。

對此,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表示,近幾年,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國內外市場相對疲軟、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社會資本出現了脫實向虛,企業也出現了棄實投虛的現象。這種現象確實對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但實體經濟發展還是持續穩定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要放在實體經濟上,把努力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這為我們下一步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指明了方向。“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關鍵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投資效益不高、供給質量不高等問題。”張勇指出。

據悉,下一步,發改委將重點采取以下幾方麵舉措:一是要補齊發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給;二是要推進簡政放權,減輕企業負擔;三是要實施創新驅動,轉換發展動能,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態,提高創新要素對實體經濟的貢獻率;四是要化解過剩產能,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此外,還要完善包括金融服務、政府服務等在內的支持實體經濟的服務體係,使實體經濟發展更加方便、更有效率,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在遲福林看來,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製度變革尚未跟上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使得現有供給體係難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集中表現在實體經濟發展麵臨的體製性矛盾與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遲福林指出,實體經濟是我國作為經濟大國的根基所在。我國由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需要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做優。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最終的成果需要體現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上。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需要以實體經濟為依托。當前,在“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圍繞創造實體經濟良好體製環境破題發力。

(原標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劃定六大著力點 實體經濟有望迎一攬子政策利好 多措並舉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

最後更新:2017-11-08 04:49:23

  上一篇:go Escondida銅礦9月銅產量同比增長24% 環比下降2.2%
  下一篇:go 國企動力體係變革進入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