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62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民企境外投资趋于理性 监管走向长效化规范化

郝成经历了疯狂出海到严格限制,这一年,我国民营企业境外投资从大举迈进逐渐走向理性化投资,监管思路也由严格控制的短期手段转向更加规范、更加合理的长效化机制管理。

2017年最后一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期间,作为对外投资主管司局的负责人——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司长周柳军明确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思路,不能说是趋严或者放松,而是引导和规范,企业是投资主体,政府要引导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这一监管思路的明晰,配合近期一系列境外投资的相关政策落地,专家认为,2018年企业境外投资将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增幅将维持在20%以上。

趋于理性

如果说2016年是对外投资爆发性增长的一年,那么2017年就是对外投资趋于理性的一年。

“2017年以来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欧美市场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海外融资成本上升,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难以把握,国内对快速增长的非理性投资导致的资本外流加强了防控监管。”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原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2016年1至10月份的增长技术过高也是影响2017年增长的因素之一。”

2016年民企大举出海“买买买”,我国对外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投资额首度跨过万亿元大关。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但疯狂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理性投资现象。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理性投资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酒店、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市场价格波动大,民企投资经验不足,尤其是民企在国内经营俱乐部经验并不丰富,投资国外知名俱乐部不仅金额大,且经验不足、信息不全,即使并购成功,后期管理运营也有很大风险。二是过度跟风、急于求成。很多民企投资对目的国的环境、政策、法律等情况都不了解,自身经营规模也不大,通过大规模的贷款、其他渠道融资,拿到高利息融资,企图通过蛇吞象的方式并购大企业甚至跨国公司,实现一步式跨越,这存在很大风险。

自2016年年末到2017年,中资出海政策收紧,监管层开始遏制非理性投资并得到明显效果。

周柳军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对外投资要经过真实性审查,如果财务状况有问题,会提醒企业审慎决策。主要看负债率和资金来源情况,不能在国内都负债的企业,还要到国外去投资。”

到2017年上半年,调控效果显现,涉及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大幅下降。我国房地产对外投资同比下降82.1%,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2%。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降幅比前十个月减少7.4个百分点,进一步收窄。其中11月当月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年内首次实现月度同比正增长。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

监管覆盖

从严格限制、短期调控走向长效化、规范化管理可以说是2017年对外投资的重要特点。

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外交部和全国工商联联合编制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2017年12月26日,发改委印发《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随着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发布,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监管将更加规范化,或将迎来全覆盖。

对于业界担忧中资出海,尤其是民企出海的监管是否会越来越严格,周柳军明确表态:“对企业境外投资的监管思路,不能说是趋严或者放松,而是引导和规范。商务部会同发改委、一行三会等相关部门成立了起草组,制定《境外投资条例》,初稿已经形成,还在进一步研究修改中。”

赵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2017年监管政策一个是规范化,另一个是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制造业、实体经济,还是给予较大支持;对于较大领域,蛇吞象式的并购,政府干预的力度会大一些。因此对外投资的结构,增长速度都更趋于合理,改变了2017年疯长的状态,今后将更趋理性,结构更合理。政府的引导是促进对外投资合理增长、持续增长的必要举措。

新政策出台后,企业在境外的一些投资行为,目前无法管理、管不了的问题,被纳入监管范围。

一位熟悉政策制定的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以前是监管不足,一些境外投资活动游离于现行管理边界之外,现在修改新办法是希望把应该监管的内容设定一些框架,限定标准,再设计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在完善经营管理体系、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加强财务管理、公平竞争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境外行贿、审慎开展高杠杆投资等行为被纳入监管。《办法》将通过协议、信托等方式控制境外企业或资产,以及境内自然人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的境外投资都纳入了监管。

一位参与多项海外并购、具有丰富海外投资经验的律师告诉本报记者,过去审批海外投资,主要是为了结汇,拿到“小路条”就可以去结汇了。钱出境后没人管,在境外搭了很多结构,资金转来转去,甚至是一些虚假投资的行为都时有发生。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将境内企业和自然人通过其控制的境外企业开展的境外投资纳入管理框架,采取“事前管理有区别、事中事后全覆盖”的管理思路,既补齐短板,也更加精准。

“但从监管层的答记者问来看,是初步介入的意思,留了一定回旋空间,具体的管理程度大概要看管理的是否顺畅。”前述律师表示。

有多年海外投资经验的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戴冠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经历大规模增长和问题爆发后,规范是趋势,更加注重投后管理,让事后管理有规则可依。

在创新管理上,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提出建立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在线监测、约谈函询、抽查核实等方式对境外投资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新办法引入项目完成情况报告、重大不利情况报告、重大事项问询和报告等制度,改进对境外投资的全程监管,从而更好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周柳军还透露,商务部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联络服务对外投资和境外企业,做到国内国外企业的母公司和境外的子公司之间联络顺畅,信息共享。此外,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备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商务部正在牵头推进对外投资备案的全口径管理,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备案管理办法。

恢复增长

规范并不意味着对外投资增速会受到较大影响,相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看好明年企业境外投资前景。

对于2018年对外投资的政策倾向,周柳军表示,企业要更加审慎、更加规范的开展投资,支持发展战略清晰、坚持主业、实力强的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对于房地产、娱乐、体育俱乐部等领域投资,也不会一刀切。

霍建国认为,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积极引导支持对外投资,与此同时,发改委、商务部等主管部门又颁发了新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会有利于规范和支持企业正常的海外投资行为。

考虑到2018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小或略显升值苗头的情况下,将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加之2017年的基数非常低所以预计2018年的企业海外投资将进人恢复性增长阶段,增幅将维持在20%以上。

“在2016年高基数和增速的基础上,中资出海政策收紧,导致2017年对外投资大幅回落,基于翘尾因素影响,2018年对外投资增速应该会有所提高。”赵萍对2018年的对外投资形势表示乐观。

与此同时,赵萍认为,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达到3.7%,全球经济回暖意味着市场和机会,加上国际环境的逐渐明朗化,总体来看,对外投资2018年会在增速提高的基础上,投资方向更加理性、国别取向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对外投资的基础设施环境、融资环境会有所改善,因此国别多元化的趋势在2018年会有所显现。

“企业内在的海外投资需求仍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因为客观地讲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及高技术领域的海外兼并收购对企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竞争是有积极作用的。”霍建国说。

(原标题:民企境外投资趋于理性 监管走向长效化规范化)

最后更新:2017-12-31 09:11:19

  上一篇:go 银行卡海外提现一年不能超过10万元 个人境外持卡消费无影响
  下一篇:go 年底大宗交易井喷成交额创年内新高 白马股扎堆现身大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