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5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別了 量化寬鬆

摘要

耶倫的縮表方案:每3個月調整一次逐漸加大縮表幅度,逐步、有序地進行“縮表”。

  新聞是易碎的曆史,盡管如此,每一個當下剛剛發生的新聞,如果不和以前被撕碎過的曆史結合起來看,則往往是過於輕薄無趣的。

  比如,剛剛結束的美聯儲6月份議息會議,正如市場所期,啟動了這一輪美國央行加息周期中的第四次加息,提高聯邦基金利率0.25個百分點,這個雖然重要但並不新鮮,因為之前市場預計的加息概率已經到了95%。這次會議真正重要的事情,是“縮表”,一份較為詳細的美聯儲“縮表”方案已經擺在了桌麵上,沒有定日子,但肯定在年內,市場可以開始慢慢消化這一份不太美味的晚餐了。

  什麼叫做“縮表”?很多人不是非常清楚,也有很多人試圖解釋,一個最好理解的說法是,縮表就是量化寬鬆(QE)的退出罷了,為了拯救美國2008年的經濟危機,大家都已經耳朵聽出繭子來的QE被美聯儲推出,有QE1還有QE2,其實,就是美聯儲出手購買長期國債和長期機構債券,降低市場的長期利率,以刺激增長。

  在這個過程中,美聯儲不斷購買債券,這樣它的資產負債表就越堆越大,最後擴大3倍到了4.5萬億美元。那麼縮表呢?其實就是一個反過程,到期的債券美聯儲拿回資金後不再繼續購買,越買越少的結果,就是資產負債表越來越小,其實也就是量化寬鬆計劃QE的退出。

  仔細看下美聯儲主席耶倫的縮表方案:年內開始縮減資產再投資計劃,每3個月調整一次逐漸加大縮表幅度,逐步、有序地進行“縮表”。

  根據美聯儲發布的《附件:政策正常化原則和計劃》,美聯儲將對國債與機構債和按揭資產證券(MBS)區別對待:最初將每月減少國債本金再投資額度60億美元,隨後每3個月擴大一次削減規模(60億美元),預計在12個月內將削減額度擴大至300億美元;最初每月減少投資於機構債和MBS的本金40億美元,而後每3個月擴大一次(40億美元),預計在12個月內將本金再投資的額度縮減擴大至200億美元。

  “低起點並逐步加大”的策略,是為了把縮表對市場的衝擊降到最小,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將維持在大於危機前的規模,略高於1萬億美元但小於當前規模水平。耶倫還承諾,一旦經濟遇到困難,隨時重新擴大資產購買計劃。

  當市場都在為加息和縮表計劃思考資本市場下一步走勢的時候,我們都忘了,其實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因為,至少這一次我們要和QE說再見了,希望它不需要再來。縮表並不是“洪水勐獸”,隻不過是非常措施的“撥亂反正”,就像QE並不是“洪水勐獸”一樣,它隻是應對非常危機的非常措施。

  伯南克把他啟動量化寬鬆叫做“正統理論”的結束,在擔任美聯儲主席之前,他就談到過短期利率降到零之後的貨幣政策走向問題,當時他是在回應一直普遍存在的觀點,就是一旦利率降到了零,貨幣政策就將失去選擇空間,伯南克當時提出了相反的觀點。

  2008年,當伯南克已經是美聯儲主席時,他終於有辦法讓他的想法付諸實踐了。伯南克承認,在他采取的諸多貨幣政策工具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爭議的就是收購數千億美元的證券,他通常把這個叫做“大規模資產購買”,但是金融界喜歡叫做“量化寬鬆”。

  當美聯儲的救助計劃產生了強大的效果之後,伯南克宣稱,貨幣政策領域的行動主義已經迎來了一個新時期。事實證明,這個新時期是全球性的,在美聯儲之後,其他央行也陸續采取了量化寬鬆政策。2009年3月美聯儲宣布擴大QE之際,英國央行差不多同時宣布了類似計劃,而日本央行其實在21世紀伊始就率先實施了量化寬鬆,而這一次,日本央行也擴大了政府債券的收購規模。

  盡管爭議不斷,但是QE從事實上來看還是把美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而現在,美聯儲要和QE說再見了。我想美聯儲的官員們心裏想的,大概是和QE永別吧,這就意味著曾經需要QE來挽救的經濟危機再不會重來。

(原標題:別了 量化寬鬆)

(責任編輯:DF319)

最後更新:2017-06-18 01:12:47

  上一篇:go 大宗商品普遍走弱 澳元兌美元前景仍偏下行
  下一篇:go FXStreet:歐元/美元年底走勢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