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六月“迎考”無憂 機構捕捉債市階段性交易機會
雖然5月底金融市場難得出現了超過一周的流動性寬鬆的局麵,但是隨著6月底銀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係)大考的逐漸逼近,機構仍在謹慎操作中。
6月初,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拉長時間來看,寬鬆隻是暫時性的表象,長端資金利率的飆升已經有所體現。隨著6月的到來,有利於短端寬鬆的因素都會減弱,短端資金利率可能會拉升。
從更長的時間來看,央行“不鬆不緊”的貨幣管理政策已經基本確定,部分機構人士認為債券市場已經迎來機會。
“短期來看,貨幣政策不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現在對市場影響較大的因素在於監管和基本麵的博弈。從基本麵上看,如果在三季度及後期,經濟基本麵下行,那麼機構對債券的配置和交易需求將會明顯增加。”李奇霖認為。
關鍵的六月
上周以來,央行在公開市場貨幣投放上頻頻出手。
5月以來,央行操作呈現“縮長放短”特征,7天逆回購操作頻率和投放量明顯增加。進入6月,央行逆回購操作更是不斷加碼,並在6月5日重啟28天期逆回購。這是自5月11日以來停擺的28天期逆回購重啟。不僅如此,隨後的6月6日,央行開展了4980億元MLF,當日有1510億MLF到期,另有逆回購到期600億元,單日淨投放2870億元。
大手筆投放一度讓市場開始積極,不過更多機構人士表示,央行大手筆投放以對衝到期流動性為主,短期貨幣政策還是維持原有狀態。
“整體來看,央行MLF的操作更多是加強前瞻性指引,釋放穩定流動性的信號並補充基礎貨幣缺口;但無論從量還是價來看,更多是‘削峰填穀’,而非‘放水’。”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從市場反饋看,短期流動性持續5月以來的寬鬆局麵,隔夜利率上行相對緩慢,資金情緒平緩。
李奇霖表示:“短期市場上流動性寬鬆的主要原因,一方麵來源於央行超額續作MLF並重啟短期OMO淨投放的舉動,給市場注入一定的流動性以應急。另一方麵是銀行的自有資金,在監管打擊同業套利、資金空轉的重壓下,銀行贖回了一部分的公募定製基金與資管集合。因此在負債端沒有到期之前,銀行手裏有一定的流動性。”
李奇霖同時指出,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備付流動性也為目前的流動性寬鬆提供了條件。“各家銀行都在抓緊備付流動性,減少資產的購買量,手中存有多餘的短期頭寸,確實有足夠的短期資金對外輸送。”
不過隨著6月底的MPA考核越來越近,市場對於流動性也越來越謹慎。一些資金交易員在6月12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能渡過6月底才能真正放心一段時間。”
從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來看,Shibor一月期品種利率5月16日以來連續18個交易日上漲,6月2日以來更是日均上行超過8BP,7天乃至1年期品種近期利率都維持上行態勢,跨季資金壓力難以消除。
機構“債市”尋找機會
在6月3日至4日舉辦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論壇發言時重申了中國的貨幣政策取向。陳雨露表示,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調節好貨幣閘門,維護流動性的基本穩定,努力做到貨幣既不鬆也不緊,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的總需求管理,為結構性改革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不鬆不緊”被解讀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
“無論是不鬆不僅,還是緊平衡,都反映了監管層的態度,就是在不劇烈衝擊市場的情況下慢慢收緊監管的繩索,通過拉長周期以時間換空間去杠杆。”一位大型券商的分析師6月12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認為長期貨幣政策仍然偏緊。
不過亦有多位機構人士對貨幣政策表示樂觀。
“從監管來看,如果後期監管因素緩和,基本麵也出現下行,貨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至少不會變緊,中長期的貨幣政策大概率會是穩的態勢,不會過緊,維持市場流動性穩定平衡,甚至可能會鬆動。”李奇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也指出,“考慮銀監會係列監管文件較為嚴格,且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影響較為深遠,為避免政策疊加帶來極端衝擊,貨幣政策不會進一步收緊,而是進入到”不鬆不緊“、協調配合去杠杆的狀態,其對市場的負麵作用也將相對弱化。”
在貨幣政策基本確定的情況下,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債券市場已經迎來機會。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表示,“在貨幣政策削峰填穀之下,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準備6月份跨季資金,我們預計6月份資金麵可能不會很緊張,或好於市場擔憂。”
該團隊繼續指出,債券以及同業存單收益率在資金麵擔憂緩解、向上突破動力有限背景下,十年期國債3.7%、股份製銀行AAA 3M期同業存單5%的安全邊際在近期也相對確定。因此,目前的點位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和配置價值,包括同業存單。在收益率磨頂的過程中,是較好的配置時點,吃票息的確定性變強,階段性交易性機會也在醞釀之中。
(原標題:流動性六月“迎考”無憂 機構捕捉債市階段性交易機會)
最後更新:2017-06-18 0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