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還有多少可能爭取“軟脫歐”
摘要
隻要英國無法接受歐洲人自由入境這一條,就無法加入EEA。
英國“脫歐”後如能加入歐洲經濟區(EEA),無論作為過渡政策甚至作為長遠的英歐關係政策,對英國經濟發展最為有利,因為英國許多經濟關係可得以保留並享有歐洲單一市場的好處。但隻要英國無法接受歐洲人自由入境這一條,就無法加入EEA。
英國與歐盟終於坐下來談判“脫歐”細節了。近一段時間來,有些好消息,也有些壞消息,但總的來說,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日子不好過。
英國“脫歐”公投整整一年了。12個月並不長,但是英國的政治和經濟卻都已天翻地覆。一年前英鎊還可以兌換1.5美元,現在卻隻能兌1.27美元了。在英鎊一片看跌的背景下,英國通脹率從去年6月的0.5%高升到今年5月的2.9%,已“遙遙領先”英格蘭銀行2%的通脹目標。表現較好的是GDP增長率,去年二季度為1.7%,今年一季度為2%。由於保守黨在這次提前的大選中出乎意料失去了執政大多數的優勢,需要與其他少數黨合組政府,這與特蕾莎·梅的競選口號“強大而穩定”南轅北轍。
不過,蘇格蘭已明確表示,不會在英國“脫歐”前尋求獨立公投。這讓特蕾莎·梅稍稍鬆了口氣。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執政黨蘇格蘭民族黨領袖斯特金6月27日宣布將重新安排蘇格蘭第二次獨立公投時間表,但不會在英國“脫歐”進程完成前尋求獨立公投。在2014年9月的蘇格蘭獨立公投中,約55%的選民不支持蘇格蘭獨立。在去年英國“脫歐”公投中,蘇格蘭大部分選民選擇留在歐盟。“脫歐”公投以來,蘇格蘭民族黨不斷推動蘇格蘭再次舉行獨立公投。今年3月,蘇格蘭議會投票支持斯特金提出的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提案,但這項提案必須獲得唐寧街10號的批準才能實施。而特蕾莎·梅立場強硬,明確反對蘇格蘭在“脫歐”進程完成前舉行獨立公投,令蘇格蘭民族黨領袖斯特金無計可施,隻能轉而從政治角度權衡去商討“脫歐”的一些政策。
同時,特蕾莎·梅同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達成了協議,支持其所在保守黨成立少數派政府。受益於此,當天英鎊兌美元短線持穩並小幅走高。隻是,協議的簽署代價不小:英國政府承諾為北愛爾蘭提供15億英鎊投資,包括已有的5億英鎊投資和新增10億英鎊投資。有英國媒體算了一筆賬:如果將這些投資平攤到每個北愛爾蘭人身上,每個北愛爾蘭人大約可以獲得537英鎊(約5000人民幣)。在這一協議框架下,特蕾莎·梅表示,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將在“女王講話投票”、“預算案”、“脫歐”和“國際安全”等議題上支持倫敦的立場。
當然,看眼前的情形,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相對支持的背景下,英國中央政府在國內政治方麵算是稍顯穩定。當然還有其他問題,諸如今年以來遭受的一係列恐怖襲擊,有人將矛頭指向特蕾莎·梅在擔任內政部長期間削減警察部門預算。屋漏偏遭連夜雨,6月14日倫敦那場造成79人死亡的公寓大樓火災,更使特蕾莎·梅的地位搖搖欲墜。有媒體甚至報道說已有不少猜測認為,最早在今年10月,保守黨內部就可能將她撤換。
看英國和歐盟的談判,英國已然處於弱勢。英國“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與歐盟的“脫歐”談判代表巴尼爾在布魯塞爾的談判已讓外界看到英國在放棄“分手條件”及“分手後關係”兩個談判並行的堅持,轉而順從歐盟“先談分手,再談未來關係”的談判進程。換言之,歐盟先聲奪人。
英國目前有300多萬歐盟公民。在倫敦就有法國人、意大利人及德國人的聚居區。德勤的一份資料顯示,有約120萬在英歐盟公民考慮在5年內離開英國,尤其高技能人才。“脫歐”談判正式開始後,特蕾莎·梅也發布了“脫歐”後在英歐盟公民待遇的文件。文件顯示,在英國連續居住了5年的歐盟公民將可以申請“永居”身份,獲得這一身份的歐盟公民將獲得與英國公民相同的居住、就業、健康、養老金等福利,但不具有選舉權。不過,這與正常在英居留滿5年即可獲得“永居”身份的海外其他公民,如來自中國、印度或者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區別。而在英連續居住不滿5年的歐盟公民,則將獲得兩年的“寬限期”,以便讓他們能最終獲取定居權——這個才是真正區別於歐盟以外國家的“優惠措施”。
不過,對英國開出的待遇,歐盟退歐事務首席談判代表巴尼爾並不滿意,他直言英國需要給出更寬鬆、更清晰和更有保證的方案。但在歐盟公民的司法管轄權問題上,特蕾莎·梅卻絲毫不讓——歐盟其他國家領導人要求,設在盧森堡的歐洲法院對在英歐盟公民提供司法管轄,該要求被梅斷然拒絕。然而,不管在英歐盟公民最終能獲得的待遇是怎麼樣的,在英國艱難漫長的“脫歐”談判中也隻是一小步。未來,更多的爭吵和討價還價是可預期的。
在爭吵聲中,“軟脫歐”逐漸占了上風。許多人開始討論英國在脫離歐盟後加入歐洲經濟區(EEA)的可能性。應該說,EEA如能作為2019年後的過渡政策,甚至作為長遠的英歐關係政策,對英國經濟發展最為有利。這樣,英國許多經濟關係得以保留並享有歐洲單一市場的好處。但隻要英國無法接受歐洲人自由入境這一條,就無法加入EEA。現階段EEA建議在英國重新被討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特蕾莎·梅的政見並不被大多數人看好。
英國還有多少可能爭取“軟脫歐”?
(原標題:英國還有多少可能爭取“軟脫歐”)
(責任編輯:DF309)
最後更新:2017-07-04 09: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