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睡眠”來了 掃碼睡覺還有月卡套餐……
現在共享經濟已經深深地紮入了我們的生活,承包著你我的衣食住行。近期,繼共享停車融資千萬後,一款名為“享睡空間”的小程序登陸微信平台,打開“共享睡眠”的新大門。
對於辦公室沒有足夠空間午休的同事來說,這也許是一種福利啊。有人說這是“共享床位”,又有人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青旅。以後小夥伴們不僅可以有車同騎,有衣同穿外,還能有覺同睡了(想想都覺得刺激).
試睡體驗報告
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來到位於北京銅牛電影產業園的10SPACE共享空間,這裏有兩台專門放置的“共享艙”,該空間的CEO告訴記者,她與享睡的創始人是朋友,在這裏安置該設施,主要是考慮到可以完善辦公空間的功能,給在裏麵辦公的人提供更多的體驗,順便也做下推廣,還能有少量的收益分成。
記者來到放置設施的角落,這個可以“共享睡眠”的設備從外麵看是這樣的,很像太空艙和膠囊旅店的床位,材料摸上去是塑料的,微微透出的藍光仿佛是來自外太空的召喚,感覺進去就能“飛天升仙”。
旁邊有工作人員的引導,操作過程比較簡單,和共享單車一樣,從微信小程序進入,首次使用需要注冊,然後掃碼即可打開艙門,開始計費。計費標準是0.2元/分鍾(高峰期0.33/分鍾),30分鍾起,封頂58元。目前享睡也推出了月卡套餐,788元/月。充分體現了“時間就是金錢”,分分鍾都唿喚你從睡眠中醒來趕緊去搬磚!
艙門打開後,記者順著梯子爬到裏麵,艙門自動關閉,麵對一片藍光,瞬間覺得自己真的進入了外太空,看多了科幻片的記者感覺自己要搞事情(友情提醒:幽閉恐懼症慎入).
忽略藍光,其實是這樣的,可能是出於空氣流通的考慮,配有一個小風扇。艙位一側有鏡子,操作麵板上有插座,有閱讀燈、太空藍、鏡前燈等開關,並提示有免費Wi-Fi(看來Wi-Fi才是宇宙通行證).
艙內還貼有一些“溫馨提示”
據記者觀察,艙內麵積大約2平方米,原始配置隻有一個枕頭和一層較軟的床墊,記者躺下剛好能伸開腿。如果塊頭大的話,估計會覺得有些憋屈。在試睡過程中覺得墊子還是可以的,但是隔音效果比較差,外麵人說話和走動都聽得到。這對於想睡個“小覺”的親們來說,可能是個困擾。
睡眠結束後,從微信上點擊“解鎖艙門”,門就會自動打開,可以暫時離開,也可以結束入住。結束入住後,會自動開始紫外線消毒。另外,在進入太空艙之前,會提供一次性床單枕巾、太空毯及耳塞,使用後會分類回收。
總體來說,從睡眠體驗講,記者覺得午休的時候可以選擇在此小憩。但記者把照片給朋友們看時,收到的吐槽居多,大多是對藍光和密閉空間的不適,並對其安全性存在憂慮。
據了解,享睡目前在北京有16個體驗點,包括銀河SOHO、望京的洪泰創新空間、中關村創業公社體驗店等,並有計劃在深圳、青島、南京開店。雖然有許多網友表示價格略貴,享睡的發展速度還是很快的,工作人員表示高峰期基本滿艙並且回頭客挺多。
風險投資人怎麼說
享睡空間的口號是“全國首家推出共享休息艙,提供自助式的臨時休息服務”。那麼這種所謂的共享睡眠是否真正能解決用戶痛點,是否是個賺錢的好生意,我們采訪了三位風險投資人來聊聊他們眼中的共享睡眠。
雲九資本合夥人王京
第一、這種形式算不上一種新東西,隻是趕上了共享經濟這一波大浪潮,蹭了個熱點。它實質上就是個“房地產項目”,批發再零售的概念。
第二、單純從單個店麵來看,這種模式是可行的,畢竟經過精心計算、選址和規劃,選在人流量多的中心地段看似可行也能掙到錢。但是它並不具備可複製性、很難做大做成規模,不同地區價格、需求都不同,剛性不足,可替代性也很大。所以風投不會鋌而走險去投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且不能做成規模的項目。
睿鼎資本董事長李鑫
第一、首先需求存在,選擇住這類共享艙的場景無外乎兩種:CBD辦公區、學校等午間休息這樣的常態場景;日常偶發場景,如加班、紅眼差旅等臨時借宿。
第二、需求不可持續:第一種場景相對高頻,但可代替性較高,同時使用時長相對集中且較短,盈利有限;第二種偶發性需求更不可持續。總體來說是個弱需求。
第三、這是一個低門檻、重資產、低使用率、重體驗的生意,難以出現龍頭企業,更多是地方性品牌為主。
項目是否能盈利,其中有三個關鍵點:(1)選址:這是一個重場景的項目,是否有渠道能優先拿到熱門區域;(2)定價:由於門檻較低,最後隻能打價格戰,是否能提供差異化增值服務;(3)成本:既然是個體驗型的服務,複購率完全取決於艙的環境和設施體驗,這直接關係到產品成本,還包括租金成本及運營成本。
澳銀資本合夥人/執行總裁歐光耀
第一、我理解的共享經濟有以下關鍵要素:(1)是對存量資源的再分配,(2)再分配的原則是存量資源占有者在特定時段讓渡其所占用資源的使用權,以此獲得補貼或者收益,(3)可能因此產生了一種新的商業形態,由第三方運營公司或平台來專門幫助對接資源擁有者和需求者,完成前述資源再分配過程,第三方獲得中介服務收入或衍生收入。
第二、基於上述理解,我不認為這個項目是共享經濟項目。為了更直觀表達觀點,我想先問個問題,您認為網吧算不算共享經濟?這個項目如同開網吧,隻不過以前的網吧是為了滿足不具備條件或在工作、學習之餘的上網需求,這個項目是為了滿足不具備條件的上班族工作之餘的休息需求。所以還是要回到項目的商業本質。
第三、現在創新模式層出不窮,我們需要從商業底層來分辨到底是真正的創新還是隻是陳舊的模式換個稱唿。傳統並不可怕,隻要有新的需求,傳統的模式嫁接都可以成為新的金礦,最怕打著創新的旗號來自我蒙蔽或找噱頭。
第四、這個項目可以少點概念,就當作15年前的網吧來經營,看清楚自己到底做的是什麼,要怎麼做。
網友開啟吐槽模式
黑桃K:處女座表示,我們這個用戶群體就放棄拓展吧。
深圳網友:我家的床也可以隨時共享。
蟲子大哥:誰會大老遠跑去“太平間”睡個覺還扣個錢的?我要麼在辦公桌上趴著睡,要麼去開個鍾點房,要麼去足療店按個腳睡個午覺。
風一樣的男人:隻共享床位沒共享床伴,睡不著,差評!
誒瑞克張:麻蛋,睡覺都得算著錢睡,論如何把時間變現的幾種方式。
瘦豬豬要上天:這個流動鍾點房最好安排派出所流動查房,萬一有人包房了可怎麼辦!
我愛洗澡皮膚好好:既然都共享睡眠了,何時來個共享洗澡?蠻需要這種汗流浹背的時候可以衝個涼的。
波斯貓:幽閉恐懼症的我表示絕對不考慮,像進了棺材一樣憋的上不來氣。藍光腦動大開各種進了外星飛船的趕腳。
Peter-121:這麼小的空間,如果前一個人有腳氣,後麵進去的。。。。。。
wulibaobao:提前感受翹了後躺進棺材的錯覺,應該很刺激。。。。。。隻是心髒病的不能體驗吧,睡覺的時候外麵打不開門,恐怖了。
“萬物共享”需理性對待
放眼四周,共享經濟可謂無處不在,而共享的項目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出行、住宿,到後來的辦公、餐飲,現在連婚戀、服裝、雨傘、籃球、洗衣機、睡眠都拿出來共享了。
然而,在滴滴、Uber、Airbnb等共享巨頭相繼躋身獨角獸行列,以及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聯手締造融資神話現象發生後,我們悄然發現,之後的共享係列項目,融資速度和額度,似乎都比以前慢了一些。以共享雨傘為例,在5月冒出一些創業項目後,至今一個多月過去了,行業內僅有5家企業獲得融資,且都是天使輪,最高的數額也僅為1000萬。而共享籃球、停車場等其他項目,更是隻有一兩家獲得融資,數額也並不高。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長此以來都有這種現象發生——某個風口吹起,便有無數個人跳進去企圖飛天,但往往最終死傷無數。眼看著共享單車和共享充電寶吸金無數後,市場上正在冒出各種看不清的虛偽需求,冠上“共享”的名義,吸引蜂擁而來的資本,實現野蠻生長。
從共享經濟發展的邏輯來看,同創偉業投資總監胡慶平曾表示,目前市麵上很多共享經濟的項目最容易忽視的部分,就是到底哪些可以真正提供優質的資源配置和優化。做產品的有一句話:千萬不要為了創造產品而創造需求,應該是有需求才創造產品。
記者采訪過不少共享經濟項目的創始人,他們往往談到進駐共享經濟的原因時,大多都會表示受到當下共享經濟熱的影響。而每每談到融資,他們還不太看得起數額小的投資額。胡慶平就認為,現在共享經濟之所以這麼火,還是資本鼓吹的成分更多。這當中,還有不少共享經濟項目是為了融資而走起來的。
事實上,在共享經濟大火的當下,深圳很多一線的本土創投機構很鮮少出手。胡慶平表示,除了退出問題外,擺在台麵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項目價格都比較貴。從他個人的感受來看,目前進入這個領域的大多是外資機構的美元基金,老牌的機構都基本沒進。這是因為人民幣基金背後有有限合夥人(LP)的種種限製,包括盈利要求等。但從資本角度來說,對這個行業還是需要緊密去跟蹤。
有經濟學家表態,事實上,共享經濟熱潮的背後是市場資金的過剩和創意的缺乏,共享經濟泡沫化、過度共享、偽共享充斥市場的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對社會閑置資源進行再次調配,從而讓大眾廉價即可享用這些資源。但共享雨傘、充電寶等,卻是統一采購的商品,然後通過繳納押金、按時租賃的形式,給人民使用。這與共享經濟的本質相去甚遠,是純粹的租賃商業行為,是典型的“偽共享”。
藍豹投資、創投家私董會創始合夥人方宇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張和資本的不斷加碼,會導致大量的鋪張,甚至會出現資源的浪費。在方宇鋒看來,共享概念從本質上來講都是租賃經濟。他強調,租賃經濟本身是有需求的,但具體到不同領域就要評估它的商業價值有多大。“要看消費場景和頻次、是否能夠形成網絡效應,是否能夠形成用戶流量入口效應等。”所謂“共享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方宇鋒強調,共享經濟創業,要看項目本身能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因為這才是最終用戶體驗到的價值與服務。“具體選擇哪個創業項目,還要看市場的需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上來。”
(原標題:“共享睡眠”來了,掃碼睡覺,還有月卡套餐……共享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
最後更新:2017-07-12 08: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