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上市公司理財應遵守合理規製

引導社會資金“脫虛向實”,以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是近年來我國政府一再強調的一項政策措施。而擔負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使命的資本市場,更應成為引導社會資金“脫虛向實”的急先鋒。不過,從上市公司理財的情況來看,在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問題上,A股市場明顯還存在不足。

據有關媒體報道,截至8月11日,今年以來已購買過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達854家,約占A股公司總數的四分之一。而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累計超過7400億元。其中,購買理財產品最凶悍的上市公司為象嶼股份,數據顯示,其購買的“農行天天利滾利4”的金額便達到313.4億元。此外,中國神華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達到310億元,新湖中寶購買理財產品金額為169.6億元,溫氏股份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達到164.51億元。這些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

作為上市公司個體來說,在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的情況下,將企業的閑置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這種做法似乎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目前銀行的存款利率太低,購買理財產品可以增加一定的理財收入。而且今年由於市場資金的價格不低,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以達到6%、7%,這對於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以及企業的效益都具有積極意義。

不過,從上市公司的群體來說,如果上市公司都將資金用於理財,那麼,這種資金的流向無疑是危險的,也即資本市場的資金“脫實向虛”,這與我國政府政策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在今年初的時候,證監會就表示,要抑製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行為。當時的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就指出,上市公司再融資目前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部分上市公司過度融資,融資結構不合理,募集資金使用隨意性大、效益不高等。張曉軍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采取措施限製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或單次融資金額過大。由此不難看出,證監會希望通過對再融資金額的限製,來改變募資使用隨意性大的問題,這其中就包括將募資用於購買理財產品。

但從今年以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實際情況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沒有因為證監會再融資政策的改變而受到太大的影響。也正因如此,股市有必要再次正視上市公司理財問題,尤其是要在製度上對上市公司理財予以正確的引導。

比如,密切上市公司再融資與投資理財的關係,將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與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資格掛鉤。規定上市公司有大額資金(比如規定1億元以上)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則取消上市公司兩年內再融資的資格。通過這樣的規定,來引導上市公司將更多的資金用於發展主營業務,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又比如,進一步完善新股發審製度,規定有大額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IPO公司,不得發行新股。如最近上市的某公司,2016年末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及利息就達到16億元,而該公司IPO募資金額隻有5.47億元,隻相當於其理財資金的30%,如此一來,該公司上市的必要性就不能不令人質疑。對於該公司的上市,難言是股市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而是對股市資源的一種浪費。因此,對於這種有大額資金用於理財的IPO公司,要從製度上堵死其IPO之路,以便將股市有限的資源,用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麵,而不是浪費在“脫實向虛”的企業上麵。

當然,為了珍惜股市資源,避免上市公司將募集資金變成閑置資金進而用於理財,股市可對再融資製度進行改革,比如推出儲架式發行,一次性審批,分批次發行。讓上市公司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適時進行再融資,而不是一次性募集幾十億的資金,然後閑置起來用於購買理財產品。

(原標題:上市公司理財應遵守合理規製)

最後更新:2017-08-15 05:17:21

  上一篇:go 打擊囤貨炒作“12條禁令”嚴控藥價亂象
  下一篇:go 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 指示對中國發起貿易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