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轉、虛構增收……地方財政數據造假手法有這些
近期不少地方自曝、或被審計出財政數據造假。由於財政收入一般要進國庫,因此相對來說並不容易造假。那麼,數據造假主要有哪些手法呢?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官方披露公開案例,梳理了數據造假的幾個主要手法。
同時,第一財經記者也注意到,近年來,財政部高度重視地方財政收入質量問題,綜合施策防止地方財政數據造假;針對地方收入質量的監管也在強化。
手法一:空轉
空轉是最常見的財政數據造假手段。
所謂空轉,是指財政部門先將財政資金以支出形式撥付到繳款單位或財政收入征收單位,然後再將這些單位收到的財政撥款以稅款、行政性收費等各種名義(無實際收入來源)再次征收入庫,如此反複循環,形成財政收入虛增。
比如,審計署發現,2017年1月至7月,吉林省白山市及所轄的6個縣(市)通過將財政撥付的項目建設資金或醫院經營收入等作為行政事業性收入繳入國庫方式虛增財政收入1.1億元,通過將財政資金撥付至相關部門後,再以預繳耕地占用稅的名義虛增財政收入約1.7億元。
另外,審計署還發現,2017年6月,雲南省澄江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特許經營權轉讓價款名義將項目建設資金上繳至縣財政局,虛增財政收入1299.73萬元。
從空轉路徑來看,撥款給下級財政部門或財政部門所管理的其他賬戶進行空轉,即財政部門內部空轉,操作方式最為便利,也最常見。另外還有直接撥款至各類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繳款單位進行空轉。
因此,財政部三番五次重申嚴禁通過空轉方式虛增財政收入。
手法二:先繳後返及借款繳稅
虛增財政收入的另一個方式,是讓企業上繳稅款後,財政再以各種項目支出名義將稅款返還企業。或者當年完不成財政收入時,由財政借款給有納稅義務的納稅人上繳稅款實現財政收入的虛增,這部分借款通常在以後年度轉為支出利用財政結餘資金進行消化。這兩種手段具有較高的隱蔽性。
比如,審計署近期披露,2016年,重慶市巴南區通過向2家民辦學校收取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後,再進行返還的方式虛增財政收入2000萬元。
財政部此前在揭露遼寧省虛增財政收入手法時,也披露一個案例。即2011~2013年,遼寧省某縣對33戶企業以先征後返的方式返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2224萬元。
審計署此前還披露,2011年至2013年,遼寧省岫岩縣將財政借款以稅費名義繳入國庫,虛增財政收入8.47億元、占其公共財政收入的22.6%。
審計署在2013年審計9個省本級、9個市本級和18個縣發現,一些地方通過以財政借款繳稅等方式虛增財政收入58.07億元。
手法三:虛構應稅事項、虛假拆遷等增收
即地方政府通過虛構應稅事項和納稅依據,虛增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收收入。
財政部此前披露,2012年遼寧省某縣將原縣委和縣政府機關用地使用權及地上建築物劃撥給縣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再由該公司對外轉讓,轉讓行為未實際發生,卻對此征收土地增值稅等5671萬元。
此外,審計署發現,2014年至2016年,湖南省望城區通過虛假劃撥政府辦公樓產權方式由望城區產權交易管理中心繳納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123748萬元。
另外,財政部還發現,遼寧省一些地方通過虛假拆遷或轉讓土地、使用財政資金繳納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等虛增非稅收入。如2012年,某縣重複轉讓4家糧庫土地,虛增國有資本經營收入6965萬元。
此外,還有一些違規調整入庫品種、截留侵占上級收入等其他虛增財政收入方式。比如安徽省委巡視組發現,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通過將各鄉鎮暫時結餘的資金調入縣國庫虛增財政收入6.12億元。財政部還披露,遼寧省有的市縣還通過違規編造、隨意調整財政月報的方式虛增財政收入。
綜合施策防止地方財政數據造假
近年來,財政部高度重視地方財政收入質量問題,綜合施策防止地方財政數據造假。比如明確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弱化對政府收入預算的考核。最近,包括重慶、湖南多個市縣主動降低2017年收入預期目標,提高收入質量。建立相應激勵機製,比如收入質量高的地方可以獲得相應激勵,而地方虛增收入的地方相應中央財政對其轉移支付規模減小。
針對地方收入質量的監管也在強化。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財政收入質量已經成為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監管的重點內容之一,並不斷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依法依規對弄虛作假的地區和人員進行問責,堅決防範和製止財政數據造假。
一位地方財政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審計署近日去地方審計時也非常注重地方財政收入質量,嚴查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這對地方財政部門的威懾力也很大。
最後更新:2018-01-17 17: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