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李均鋒:網貸應側重事中事後行為監管 運用監管科技
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的結合,也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監管如何適應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監管部門正在逐步探索和研究。“網貸監管應該堅持六大監管原則。”10月28日,銀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在2017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上指出。
“對於網絡借貸的監管,在監管主體責任上應堅持協同監管的基本方略;應該側重行為監管的基本方式,對新興業態特別是網絡借貸監管,應該更側重於事中事後的行為監管;堅持發揮市場監管的支柱作用;充分應用科技監管的監管手段,在監管上利用數字監管,利用技術監管;堅持引導市場主體,堅持小額分散的金融方式;監管上要貫徹包容監管的監管理念。”李均鋒說。
此外李均鋒指出,解決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對金融服務的更高需求與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靠發展普惠金融。
網貸監管應堅持六大原則
今年8月24日銀監會公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後,網貸監管體係基本搭建完成。
加上此前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結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以及去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多部委下發的《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被業內稱為“一法三引”。
李均鋒認為,對於網絡借貸的監管,在監管主體責任上應堅持協同監管的基本方略。協同監管的核心在於充分考慮網貸監管主體的特殊性,網貸既是一個互聯網行業,同時從事的又是金融業務,所以必須堅持協同監管,在中央層麵、在中央和地方層麵要實行協同發力、職責非常清楚的多功能、多條件的監管,包括政府部門、技術部門要協同發力,實行多方位、立體式的監管。
第二個原則,應該側重行為監管的基本方式。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是機構監管和行為監管並重。對新興業態,特別是網絡借貸監管,應該更側重於事中事後的行為監管。行為監管的核心是要求市場主體回歸機構的本來屬性,回歸本源。要按照業務運行、業務行為,在監管規定規則的情況下進行運行。核心是兩個:第一,要求市場主體必須回歸撮合的本質,就是信息中介的本質,而不是把信息中介辦成信用中介;第二,實行負麵清單管理,告訴市場主體哪些是可以幹的,哪些是不可以幹的,必須在遊戲規則邊界內進行活動。
第三個原則,堅持發揮市場監管的支柱作用。網貸機構定位於信息中介,監管的主要力量要靠市場監督。首先要求網貸機構必須履行完整、準確、及時的信息披露,要向出借人、消費者、投資者,向市場準確及時完整地披露信息;其次,充分發揮市場行業自律組織和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雖然政府是監管主體,但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包括第三方機構——資金存款機構,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對信息真實性披露的審計;第三,發揮社會對市場主體的監督作用,包括舉報等作用。通過市場監管來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
第四個原則,充分運用科技監管的監管手段。利用數字技術開展金融業務,在監管上也必須利用數字監管,利用技術監管,或者是監管科技來實現對數字金融的監管。應用監管科技去監管金融科技。在這個方麵監管部門正在構造多維度的監管科技體係,包括行業協會的授信係統,包括監管信息係統的構建,包括國家有關部門的互聯網金融信息科技平台的構建,同時要應用監管科技的手段,利用大數據對數字普惠金融實現監管。
第五個原則,堅持引導市場主體,堅持小額分散的金融方式。從目前來看,數字技術在融資領域解決的,主要是小額分散的融資需求。通過數據收集、數據獲客、數據畫像、數據風控,實現融資全線上。這種風控的模式目前的情況下隻能適合小額分散的融資需求,市場主體必須堅持小額分散的經營理念。
第六個原則,在監管上要貫徹包容監管的監管理念。因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產生了很多新模式、新產品、新形態。從監管者來講,應該鼓勵依法合規的創新,允許市場主體在一定的規則下積極創新產品和模式,同時對在創新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應該有一定的容忍度。監管部門也一直在貫徹包容式的監管理念,但是包容式的監管不是沒有底線的。
“我們的底線就是,鼓勵有效、有用的金融創新,而不是虛擬的創新,或者是偽創新。我們也要通過監管來打擊那些打著數字普惠金融的旗號和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旗號,來實際從事金融詐騙,或者是騙局的金融活動。我們要防止讓數字技術變成‘數字陷阱’或者是數字遊戲。對那些利用數字技術進行的一些偽創新的產品,應該依法進行從嚴監管,避免讓投資人和消費者陷入債務陷阱,或者是龐氏騙局。” 李均鋒說。
他表示,因此監管部門也要與時俱進,適應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監管和引領,更好地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種模式發力普惠金融
李均鋒指出,從金融領域來講,要解決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對金融服務的更高需求與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是要靠發展普惠金融。
作為服務普惠金融的傳統大軍,目前普惠金融事業部已經成為銀行標配,5月26日銀監會公布《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明確大型商業銀行2017年內要完成普惠金融事業部設立。隨後,建行、工行、農行相繼宣布在總行層麵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作為三農與普惠金融領域的先行者,農行已經完成全部縣域三農事業部改革並於今年4月成立了普惠金融事業部。在10月26日的銀行業例行發布會上,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王緯指出,農行目前普惠金融事業部已經在一級分行完成機構組建,一旦體製機製到位後,將把三農金融事業部成功的經驗複製到普惠金融事業部去,而不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股份製商業銀行也有加碼態勢,日前,興業銀行發布《興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方案》,在總行層麵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興業銀行內部人士指出,該行普惠金融發展步入快車道。
除了商業銀行,目前在縣域農村金融以及普惠金融領域,互聯網金融機構也多有涉足,例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以及宜人貸等。
李均鋒指出,從融資角度來看,當前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的發展,主要是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傳統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數字普惠金融。現在包括大型銀行,像工行、建行和互聯網企業結合,利用自身的數據和企業的數據建立了線上的信用貸款。還有一些有互聯網背景的企業興辦的銀行,比如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它們實際上就是互聯網銀行。
第二種模式,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銀行高度融合,形成了直銷銀行的子公司模式。包括現在批準的中信百度銀行,就是互聯網企業和傳統業銀行實現了高度的融合。
第三種模式,互聯網科技公司從事金融業務。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網絡借貸,通過利用數據技術為出借人和借款人進行服務。
(原標題:銀監會李均鋒:網貸應側重事中事後行為監管? 運用監管科技)
最後更新:2017-10-30 0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