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米副总裁、生态链负责人刘德:小米手环为什么能赢?
今天,米家微博发表了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副总裁、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的干货文章,在文章中提到为什么小米收获能赢,现摘取如下,以飨读者。
小米手环:用大众产品的思路做小众产品
我讲讲手环这个例子,这一仗能打赢是非常综合的一个局面。
2013年的时候,我们尝试是不是做智能手表,因为手机团队做智能手表似乎顺理成章。但是团队研究下来说,不能做。为什么?因为苹果没有做,我们没有能力定义好这款产品。这个结论我完全同意,第一,苹果的产品能力要比我们强,苹果没有做的产品,我们没有能力定义好;第二,苹果没有做,其它人没有能力打通整个工业体系,后来三星也都做智能表,也都没理清;第三,苹果没有做,我们没有能力卖好,没有能力告诉消费者他需要一个智能手表。这不是企业行为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在国家这个平台上的,国家有其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当美国人做了一个智能表,你会说:我也许真的需要一个智能表;当一家中国企业说我做了智能表,世界各国人民就会问:我为什么需要?
基于这三点,苹果没做,我们也做不成。当然也有人会问,好像小米很聪明,但为什么三星做了?难道这些人笨?你要知道,当公司大了,就开始出现局部利益。公司里的有的部门,闲着也是闲着,把新产品做起来,是一种公司内部的政治博弈。有很多部门,可能面临被裁撤,他们得抓住一棵救命草。
本质上,还是美国人在智能可穿戴领域上,已经深耕了十年,把市场教育得非常好。遥远的中国受到影响已经是2013年了,那时国产手环大概是500到800元,进口手环大概800到1500元。美国深耕十年,开始波及到中国市场。我们只是在市场爆发的前夜迅速入场,这是美国人市场教育的成果,不是我们强。
那时手环对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个很酷的东西,但是一问价钱1000块,干我屁事?它长期徘徊在一个小众市场。我印象里,当时周围带手环的人都是投资人,很高大上的人群。如果小米不入场的话,这个市场可能用10年或者5年,从小众市场一点一点扩大市场。
我们觉得手表没到时候,但是可以先看手环。我们想干到什么境界呢,做到出租车司机都带着。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找对的路径,我们找了一个大逻辑就是,要用做大众产品的思路做小众产品,把零售价从1000元拉到100元以内。
我们第一次卖售价是79元。把1000元的手环做到79元,这是貌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你顶着这么一个任务去融资会被骂死。我们是怎么入手这件事情的呢?任何一个产品的成败都在于产品定义,我们以80%人的80%的需求来筛选功能。这个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太高,为什么呢?功能太多了嘛。那些功能十个里面八个都没用,至少对80%的人来说都是没用的,所以我把这些功能都拿掉,只留最有用的功能:睡眠,卡路里,来电提醒。
我们最痛苦的事就是要不要屏幕来显示各种信息,我说不用手机的用户也不用手环,所有都可以在手机上看,这个问题想透定义产品就不纠结了。更主要的是,屏幕耗电。过去手环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充电。首先充电太复杂,七天充一次,你很快就不用了。当初我们说一定要把耗电量控制在30天。还有,这关系到粘性,过去手环没有粘性,你带几天,充电的时候忘了戴,忘戴就忘戴,就不戴了。
我们怎么解决粘度问题?我们默认当你戴着手环时,打开手机不需要输入密码,手环就是物理钥匙。这个功能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功能有粘性。我们每天一般来讲要开机200次,当一个产品把这200次开机给替换掉,你会觉得超级方便。我们把产品定义好到这个境界,有黏性,70元。华米的团队原来一直在创业,做过笔记本什么的,第一年我问他期许一年卖多少只?他说能卖20万只,上帝也没猜到买了1400万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今年第一季度我们超过了Fitbit成为全球第一。
原文作者:聚焦可穿戴 原文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小米社区;原文作者若有异议,请联系楼主妥善处理
华米好样的~赞!
最后更新:2017-10-13 22: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