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11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分享|小米副總裁、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小米手環為什麼能贏?

今天,米家微博發表了小米聯合創始人、小米副總裁、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的幹貨文章,在文章中提到為什麼小米收獲能贏,現摘取如下,以饗讀者。

 

小米手環:用大眾產品的思路做小眾產品

我講講手環這個例子,這一仗能打贏是非常綜合的一個局麵。

2013年的時候,我們嚐試是不是做智能手表,因為手機團隊做智能手表似乎順理成章。但是團隊研究下來說,不能做。為什麼?因為蘋果沒有做,我們沒有能力定義好這款產品。這個結論我完全同意,第一,蘋果的產品能力要比我們強,蘋果沒有做的產品,我們沒有能力定義好;第二,蘋果沒有做,其它人沒有能力打通整個工業體係,後來三星也都做智能表,也都沒理清;第三,蘋果沒有做,我們沒有能力賣好,沒有能力告訴消費者他需要一個智能手表。這不是企業行為問題,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在國家這個平台上的,國家有其政治、文化的影響力。當美國人做了一個智能表,你會說:我也許真的需要一個智能表;當一家中國企業說我做了智能表,世界各國人民就會問:我為什麼需要?

 

基於這三點,蘋果沒做,我們也做不成。當然也有人會問,好像小米很聰明,但為什麼三星做了?難道這些人笨?你要知道,當公司大了,就開始出現局部利益。公司裏的有的部門,閑著也是閑著,把新產品做起來,是一種公司內部的政治博弈。有很多部門,可能麵臨被裁撤,他們得抓住一棵救命草。

本質上,還是美國人在智能可穿戴領域上,已經深耕了十年,把市場教育得非常好。遙遠的中國受到影響已經是2013年了,那時國產手環大概是500800元,進口手環大概8001500元。美國深耕十年,開始波及到中國市場。我們隻是在市場爆發的前夜迅速入場,這是美國人市場教育的成果,不是我們強。

那時手環對年輕人來說,確實是個很酷的東西,但是一問價錢1000塊,幹我屁事?它長期徘徊在一個小眾市場。我印象裏,當時周圍帶手環的人都是投資人,很高大上的人群。如果小米不入場的話,這個市場可能用10年或者5年,從小眾市場一點一點擴大市場。

我們覺得手表沒到時候,但是可以先看手環。我們想幹到什麼境界呢,做到出租車司機都帶著。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要找對的路徑,我們找了一個大邏輯就是,要用做大眾產品的思路做小眾產品,把零售價從1000元拉到100元以內。

我們第一次賣售價是79元。把1000元的手環做到79元,這是貌似不能完成的任務,你頂著這麼一個任務去融資會被罵死。我們是怎麼入手這件事情的呢?任何一個產品的成敗都在於產品定義,我們以80%人的80%的需求來篩選功能。這個產品最大的問題是成本太高,為什麼呢?功能太多了嘛。那些功能十個裏麵八個都沒用,至少對80%的人來說都是沒用的,所以我把這些功能都拿掉,隻留最有用的功能:睡眠,卡路裏,來電提醒。

我們最痛苦的事就是要不要屏幕來顯示各種信息,我說不用手機的用戶也不用手環,所有都可以在手機上看,這個問題想透定義產品就不糾結了。更主要的是,屏幕耗電。過去手環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充電。首先充電太複雜,七天充一次,你很快就不用了。當初我們說一定要把耗電量控製在30天。還有,這關係到粘性,過去手環沒有粘性,你帶幾天,充電的時候忘了戴,忘戴就忘戴,就不戴了。

我們怎麼解決粘度問題?我們默認當你戴著手環時,打開手機不需要輸入密碼,手環就是物理鑰匙。這個功能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功能有粘性。我們每天一般來講要開機200次,當一個產品把這200次開機給替換掉,你會覺得超級方便。我們把產品定義好到這個境界,有黏性,70元。華米的團隊原來一直在創業,做過筆記本什麼的,第一年我問他期許一年賣多少隻?他說能賣20萬隻,上帝也沒猜到買了1400萬隻。我們一下子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智能可穿戴設備公司,今年第一季度我們超過了Fitbit成為全球第一。


原文作者:聚焦可穿戴 原文出處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不代表小米社區;原文作者若有異議,請聯係樓主妥善處理



華米好樣的~讚!

最後更新:2017-10-13 22:40:47

  上一篇:go 米動手表青春版iphone下各種問題
  下一篇:go 買哪個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