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82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元寶餃子與清明粄,美食一樣可以很文學

在台灣這時節已處處可見薺菜的蹤影,我時不時四處采擷,湊足一缽便好切切弄弄包一頓餃子,這鮮美滋味可是足足讓我引頸期盼了一年。在所有餃子餡中,我仍最鍾情薺菜,處理時必留下根莖,那才是精華之所在,這是父親特別交待的,也因此包薺菜餃特別考驗刀工,非得切得比芝麻粒還細碎,不然那硬梗是很擾人的。

南國的薺菜總出現在粗礪地上,個頭小,根莖特別老,唯一長項便是滋味十足。每當我冒著生命危險在路邊尋尋覓覓時,總會驚動不少路人鄰友停車暫借問,因此也誘出一夥薺菜愛好者,如此共襄盛舉總令我憂喜參半,有福同享自然叫人歡喜,但也擔心就此多了競爭者,以後要包薺菜餃就更難了。幸得鄰人好友去年留下一批種籽,分給大家撒在菜圃裏,如今我是天天都要去園裏蹲蹲,看這嬌客冒出頭沒,唉!真令人好等。

薺菜

若退而求其次,韭菜是也夠辛香的,但有人就怕那吃完後的口氣,我的另一半便敬謝不敏,我常為此遺憾不已。韭菜好吃就在它的辛辣鮮香,做盒子、煎包乃至餃子,一定不能過熟出現溷味,所以製做餡料時不宜切得過細,其他配料尤其是絞肉千萬別擱太多,也別攪拌過度,最後再淋上一些蛋汁,就可保持韭菜的鮮綠。每當我在外頭吃到一些內餡已發黃的韭菜餑餑,便分外思念起自己做的綠油油又會噴汁的盒子、水餃呀!

在外上館子,較講究的則是韭黃餡,若裏頭添些鮮蝦丁,身價就更不凡了。香菜、芹菜包餃子也不錯,但在台灣高麗菜餃仍是最常見的。近年則推出玉米、胡蘿卜、四季豆、韓國泡菜等奇奇怪怪的口味,反正什麼事物經台灣人一攪和,各種實驗性的產品都會出籠,但真正能長久保存下來的並不多。其中吃過最特別的當屬黃魚餃,滑潤鮮美自不在話下,但一枚拇指節大小要價台幣八元(這還是二十年前的價位),嚐過一次鮮便不敢再造次了。

小時候,家裏最常以大白菜、胡瓜做餃子餡,從洗到切到刨到剁,最後還要以紗布濾去多餘的水分,再加上自己和麵擀皮,包頓餃子是很大件事的。但那時娛樂不多,電視還未進駐到每個家庭,更遑論3C產品了,古早人什麼都沒有就是時間最多,一家人圍在桌邊,媽媽負責拌餡,爸爸負責擀皮,小孩子七手八腳在一旁瞎忙和,年齡小的隻能再一旁按劑子,年紀稍長的若能軋一角包起餃子來,那可是件挺偉大的事。

我接手家中廚房後,也曾在一年除夕大玩包元寶遊戲,把洗淨的銅板,以及豆腐、糖果、年糕包進餃子裏,煮熟端上桌就等著大夥驚喜連連。戀愛中人吃到糖果最是甜蜜,打算就業升學的吃年糕準沒錯,豆腐原代表福氣滿溢,但也有發福的意謂,所有女生都避之唯恐不及。至於那銅板自然是財源滾滾沒人不歡迎的,所以得到的驚唿最是破表,但那年的財運亨通餃幾乎都讓一位座上佳賓獨享了,場麵還真有些尷尬。到最後那幾枚時,我想若可能,他是寧可默不作聲把它們吞咽下去,也別再遭人又妒又羨的白眼了。

眷村出身山東籍的我,一直以為包餃子這門活兒,是入廚做羹湯的基本動作,但後來才發現會自己動手包餃子的人不多,包得好的更少。每每看到別人家裏一盤盤的冷凍水餃,都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去吃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東西,至於那肯下工夫自家包的,卻全是躺平站不起來的餃子,便會惹得我吃吃暗自發笑。一位友人也曾嘲笑愛包餃子的我是自找麻煩,花那麼大工夫吞進肚裏不都一樣,直接把麵皮餡料吃進去不就得了,但這當然是不一樣的。

年幼時,父親曾描述在老家過年時,整個村子都是剁肉剁菜之聲,那黃芽白的甜香更是彌漫著整個莊子,包餃子是年節的氣象,是他童年翹首期盼的樂事。這段話讓稚齡的我第一次對父親口中的老家,產生了具體的想望,所以這元寶餃子怎可等閑視之呀!

新春方過,客家人便陸陸續續為掃墓祭祖奔忙起來,各色供品中絕不能少的便是這清明艾草粄。雖說是艾草,實則還有些區分與講究,有人用端午掛在門首的艾草入味,這菊科艾草有避邪的效用,奶娃兒若夜啼不止,懷疑出門時撞見了什麼不幹淨的東西,便可以曬幹的艾草浸於澡盆中,為孩子淨身。就算不信此怪力亂神之說,這艾草亦有療效,可防疔瘡上身,若拿它入味,則能調經、助消化,還有活絡血氣、治療風濕、化瘀等功效,中醫針灸時,也常以此幹葉燻灸,透過穴道導入體內,使氣血通暢,也有鎮痛等作用。若在家院裏遍植這藥草,則能驅蟲防蚊,以焚燒的方式效果更顯。

但如此好用的菊科艾草卻不是做清明粄的首選,客族人更喜采擷田邊雜草叢裏的另一種野草來提味及增加粄的柔韌,這客語發音“聶”的野草學名為鼠尾草,葉片呈飯匙形,約三公分長,肥嫩嫩的還會開鵝黃的花朵,初春即可見到它的蹤跡,清明前後采摘最適合,氣味足又不致太老,最常出現在尚未春耕的稻田邊,茶園裏也是它常出沒的地方,但近年因為農藥灑得凶,幾乎快找不到它的芳蹤了。

今年我的地裏便冒了一叢叢如是鮮貴的“聶”草,和鄰人說起,便動了親手做清明粄的念頭。於是大家分工合作,先從四麵八方收集來一大麻袋的“聶”草,接著泡米磨米、預備餡料,在鄰居院子裏便動起手來。首要是支起一口大鍋,底下柴火燒得勻勻的,先把草入鍋川燙過,切碎後再入幹鍋加糖拌炒,這就是竅門所在,經這一道手續,會讓粄更有Q勁,接著趁熱混入白米糯米和成的米團中,經巧勁揉捏均勻,米團呈青綠色,就可準備餡料了。

翻炒餡料一樣以大鍋伺候,豬油做底,先下香菇蝦米爆香,再置豆幹肉丁爆炒,最後放入蘿卜幹丁及切碎的青蒜拌炒至噴香撲鼻即可。若不畏油膩,過程中還可加入豬皮丁及客族專屬的香蔥油,那滋味會更足。我在一旁早被這香到不行的餡料誘到肚腸轆轆了,隨即就著熱騰騰的白飯搶鮮吃了一大海碗。

再來便將餡料包入柔韌有勁的米團中,一個約莫手掌心大小即可,接著放進已鋪好芭蕉葉的蒸籠裏,蒸個十來分鍾就可起鍋了。很神奇的是,明明是淺綠色的粄團,經過一蒸騰卻變成了墨綠色,且那青草芳香也慢慢溢了出來,瞬間兒時的記憶都回到了眼前來。

孩提時若清明在外公家,便也會趕上類此的盛宴,富黏性的粄因不好堆棧,不管是生的熟的,都得平放在一個個大竹篾裏,因此飯桌上、椅子上,甚至連榻榻米上都擺滿了這一盤又一盤的清明粄。白色粄包的是蘿卜絲的鹹粄,綠色的則是不加餡料的甜粄,底下鋪墊的是月桃葉,我住的眷村旁墳墓山上便滿是這開著一串串白花的月桃,清明掃墓加墳墓山的氣息,讓我一直認定這粄食點心是給逝去的人吃的,所以小時候是碰也不碰的。

這次和鄰人好友一起包的清明粄,剛起鍋便趁熱吃了五個,攜回家來又吃了三個,好似把兒時的缺憾都補了回來。遷居山林後與大自然為伍,又有好鄰居作夥,隨著時令節氣過日子的美夢,就這麼具體實現了。

最後更新:2017-10-08 04:36:51

  上一篇:go 北京電視台《美食地圖》推薦餐廳
  下一篇:go 美食記:油潑辣子一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