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眾科技“一股獨大”衝刺IPO 采銷數據存在大額異常
作為一家主要生產“汽車雨刮係統零部件”和“汽車門窗係統零部件”的企業,浙江捷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捷眾科技”)在今年4月報送了第一版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隨後又在時隔5個月後的9月底報送了包含今年中報在內的第二版招股書申報稿。招股書披露,公司擬在上交所公開發行不超過1700萬股A股,募集資金超過4億元,主要用於“年產8000萬件汽車雨刮係統零部件技術改造項目”等技改項目。
對於捷眾科技今年短期內連續發布的兩版招股書,《紅周刊》記者在仔細研究後發現,該公司招股書中有部分財務數據存在失真的嫌疑,其不僅表現在營收有虛增的可能,且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付賬款項也有莫名大幅減少的現象。
“一股獨大”現象明顯
從股權分布結構來看,捷眾科技具有非常明顯的家族式企業特征。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實際控製人為孫秋根、董珍珮夫婦。其中,孫秋根直接持有公司34%的股份,董珍珮持有18.70%的股份,與此同時,兩人還通過瑞眾投資間接持有公司7.82%的股份,整體合計持有捷眾科技60.52%的股權,對企業形成絕對控股。在公司管理中,孫秋根為企業董事長、總經理,董珍珮為公司董事。
除了孫秋根夫婦在公司任職外,他們的女兒和兒子即孫米娜和孫坤也都在公司任職。其中,孫坤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而孫米娜任公司外貿業務員,兩人分別持有公司10.20%股份,位列第三、四大股東。在股權關聯性上,如果考慮到孫秋根之堂弟孫忠富持有3.33%、女婿朱葉峰持有的2.04%、堂弟孫紹良持有的0.55%、內弟董祖琰持有的2.04%股權情況,則明麵上的孫氏家族共持捷眾科技股權高達88.88%。
我們知道,在企業管理中,家族式企業在創業初期,夫妻兩人或幾個親屬控製整個公司對公司的發展是很有一定好處的,而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別是成為一家公眾上市公司之後,家族型企業所存在的“一股獨大”管理模式明顯已不適應市場化經營需要了,“內部人控製”或“一股獨大”現象所帶來的關聯交易泛濫、會計信息失真、資金挪用等現象成為家族型企業的通病。在A股市場上,上述現象帶來的危害已被多次檢驗和證實,典型案例有ST猴王的破產、ST棱光被洗劫。其中,ST猴王的大股東猴王集團就是通過關聯交易大量占用、拖欠股份公司資金,虛構股份公司利潤等方式,累計從ST猴王手中套走約10億元巨資,最終導致ST猴王退市。
其實,對於捷眾科技而言,招股書中已經暴露出實控人張秋根及其親屬在報告期內曾存在較多的“關聯方資金拆借”行為。如孫秋根在2015年度從公司拆出資金328.71萬元,加上期初的672.97萬元,合計超過1000萬元!這對於一家年末貨幣資金僅6569.52萬元的捷眾科技而言,孫秋根所拆出的資金並不是一個小數目。而孫秋根女兒孫米娜、女婿朱葉峰,以及他的弟媳董鳳娟、堂弟孫紹良、妹夫張冰河、內弟董祖瑾等關聯方,在報告期也分別與公司有過拆借行為。
當然,對於上述行為,捷眾科技在招股書中也表示自己已經進行了清理,但就捷眾科技而言,此前所存在的“關聯方資金拆借”現象還是說明其是有“內部人控製”基因的,對於這種基因的存在,在目前家族企業特征依然明顯的背景下,很難讓人放心公司未來上市後會不會“毛病”重犯。
現金流亂象
招股書披露,捷眾科技報告期內(2014年至2017年1~6月)的營業收入呈現增長趨勢,其2016年度的營收創出新高,超過2億元,淨利潤也達5044.43萬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也就在同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卻僅有2758.05萬元,遠低於淨利潤表現;同樣,相較2014年和2015年分別超過1.7億元的營收,這兩年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是少得隻有區區551.20萬元和350.62萬元,頗有“隻賺賬麵不賺錢”的意味。既然營收與現金流量淨額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那麼公司相關財務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又是否合理呢?
以2015年為例,捷眾科技營業收入為17353.11萬元,考慮17%增值稅銷項稅額影響,含稅營收達到20303.14萬元,與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14991.69萬元對比,含稅營收多出了5311.45萬元。從財務勾稽關係看,意味著未收到現金的5300多萬元營收應當形成一定的經營性債權新增。
2015年,捷眾科技年末應收賬款餘額為6934.04萬元、應收票據餘額為188.79萬元,合計達到7122.83萬元,相比上年末5309.32萬元應收款項餘額新增了1813.51萬元;預收款項方麵,當期預收款項餘額為2.81萬元,相比去年末的5.05萬元有微小的減少。在剔除應收、預收款項的影響後,可以發現該公司仍有3495.70萬元的含稅營收在當年未得到現金流量和經營性債權的支持。
2016年同樣如此。當年含稅營收為23473.50萬元,與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21872.17萬元相比,含稅營收比收到現金多出了1601.34萬元,從財務勾稽關係看,這未獲得現金的含稅營收必然會在資產負債表中相關項目中得到體現,可實際結果卻仍有數千萬元的偏差。
數據顯示,2016年公司應收賬款為6674.08萬元、應收票據為860.86萬元,合計7534.94萬元,與上年末的應收款項餘額7122.83萬元相比,新增412.11萬元;同期預收款項餘額14.89萬元也比上年末的2.81萬元新增12.08萬元。綜合考慮應收、預收款項變化,捷眾科技在2016年存在1201.31萬元的含稅營收既沒有收到現金,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經營性債權。
相較上述兩年營收數據的異常增加,2017年上半年則是經營性債權的莫名新增。今年上半年,捷眾科技含稅營業收入為10710.12萬元,相比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11726.21萬元要少1016.09萬元,這說明除了營業收入形成的現金流入之外,還有一部分現金流入是由於應收款項的收回所帶來的。
可事實上,捷眾科技上半年應收賬款為4835.81萬元(扣除了254.52萬元的壞賬準備)、應收票據為909.86萬元,合計僅有5745.67萬元,相比去年末應收款項餘額減少了1789.27萬元,顯然這一數值是要高於前述1016.09萬元差值的。與此同時,預收款項也僅出現1.28萬元新增。綜合核算後可以發現,公司在今年上半年莫名新增了700多萬元經營性債權。
應付賬款莫名大減
除了上述現金流數據異常導致報告期內營收和債權數據異常外,捷眾科技的采購方麵相關數據也同樣出現采購數據與現金流量、應付賬款之間不能合理匹配的現象。
其中,2016年的數據差異最為明顯。招股書披露,公司當年采購總額為10805.92萬元,考慮17%增值稅進項稅額影響,含稅采購總額為12642.93萬元,與同期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12907.93萬元相比相差不大,僅少了265萬元。這說明當期的采購幾乎都支付了現金,現金流多出的部分應是應付賬款出現了少許減少。可事實上,應付賬款從2015年末的4710.97萬元大幅減少至2016年的2818.80萬元,減少金額達1892.17萬元,而預付款項40.47萬元也僅比上年新增了5.89萬元。令人驚異的是,在現金流量和采購相差無幾的背景下,應付賬款和預付款項應該沒有多大變化才對,可事實上公司卻出現了應付賬款大額減少現象,這是什麼原因所致的呢?
類似的,在今年上半年也同樣有超過千萬元差異。2017年上半年,公司含稅采購總額為6454.08萬元,相比同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6168.74萬元要多出285.34萬元,從財務勾稽關係來看,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應該出現少量增加或者預付款項減少些許才合理,可從今年上半年2167.22萬元的應付賬款餘額與去年年末餘額2818.80萬元對比看,不但沒有新增,相反還減少了651.58萬元;同期,預付款項180.86萬元和上年末的40.47萬元相比,也不減反增140.40萬元。綜合核算後,含稅采購總額與現金流量、應付賬款、預付款項之間仍然存在高達1077.32萬元的差額無法得到合理解釋。
那麼,應付賬款的變化是否跟取得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非流動資產變化有關呢?《紅周刊》記者從招股書所披露的“非流動資產變動分析”中看到,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各項非流動資產在報告期內各年度都僅是少許變動,最大的變動也都沒有超過500萬元,怎麼看也都無法導致數千萬元的差異。
更何況,報告期內非流動資產(各期期末有2491.79萬元、3398.55萬元、4247.77萬元、4643.01萬元)整體上分別增加了906.76萬元、849.22萬元、395.24萬元,而相應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有965.36萬元、1366.70萬元、552.41萬元,這樣的現金流出量已經充分滿足了非流動資產的增加金額,即便是對應付賬款有影響,也應是影響不大的。總之,前述應付賬款無理由的大幅減少實在是令人生疑的。
最後更新:2017-10-14 19: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