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6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特斯拉入华:“规则破坏者”再次颠覆规则?

传闻不断的特斯拉入华事件,近日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按照《华尔街日报》最近的报道,特斯拉与中国上海政府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全资工厂。

虽然特斯拉随后回应称正在谈判,年底前才可能有结果,但如果《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最终被坐实,有行业“规则破坏者”之称的特斯拉无疑是在改写中国的产业政策——国内法规有明文规定,外国车企入华,要先和国内车企建立合资企业,且中方持股不低于50%,这也是从80年代延续下来的老规矩,《华尔街日报》称特斯拉要建全资工厂,之前并无先例。

不要怀疑特斯拉在中国建厂的强烈意愿。早在2015年年初,埃隆·马斯克就表示,三年内将在中国建厂本土化生产。

从中国市场的表现来看,虽然在全球主要市场中,特斯拉在中国卖得最贵,但2016年特斯拉在中国的营收较2015年增长两倍多,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向中国出口的车辆占到了全球销量的20%,相比去年全年的13.6%增长依然迅猛。

再加上国内鼓励、倒逼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特斯拉借此顺水推舟,通过本土化建厂压缩成本、扩大战果、赢得先机,何乐而不为?

关于特斯拉独资在华建厂有没有可能的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腾讯——也许正是因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表现良好,且国内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利好不断,腾讯在今年3月投资特斯拉、以5%的持股成为了特斯拉的第五大股东。

有了腾讯这层中国背景,对于特斯拉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进行谈判、实现在华独资建厂,或多或少都是有帮助的。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当年要求外国车企以合资的形式入华,本是抱着“以市场换技术”的良好意愿,但这么多年下来,好像只分到了一些利润,相比长城、吉利等国内民营自主车企,合资车企的自主部分在技术上的进步,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单独对特斯拉开绿灯,不仅与现行法规有冲突,也有违公平——此前,为了布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与江淮、福特与众泰都宣布建立合资企业。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总理主动谈到了在一些领域放松外资股比的问题,要“加快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工业革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制造业的市场准入,放宽外商多年来投资且十分关注的一些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

产业变革期必然是政策调整期,短时间内,政策取向出现左右矛盾的情况其实在所难免。是在某些外商投资领域放开股比限制,还是继续强调产业保护,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就制造业而言,新的产业变革趋势强调的是员工的创新能力、制造环节的价值则在弱化,像特斯拉这样的科技创业企业,要求其通过设立合资工厂的方式入华,即便能够解决决策分歧上的问题,也并不能保证中方企业能够在价值链上游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提到,上海允许特斯拉在华建立独资工厂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缴纳25%的进口税,而符合现行法规的合资车企则没有这项税负。

实际上,收税的形式的确比强制要求建立合资工厂更务实,这样一来,特斯拉的独资项目完全可以作为试点项目存在,并且待条件成熟之后在全行业推广。

智能驾驶、新能源带给汽车制造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对于先进的海外创业企业入华,相比过去,我们应该更加倾向于持有开放的态度,重视由先进激活竞争、倒逼后进的鲶鱼效应。虽然适当的产业保护也是必要的,但历史经验已经证明,适当的平衡两者的关系更有利于一个战略产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最后更新:2017-10-29 10:04:43

  上一篇:go 宝马5系怕了,奥迪A6L蔫了,提了这款车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下一篇:go 特斯拉真的要落户上海了,但人们最关注的车价到底能便宜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