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74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外資金融擴張仍需配套政策落地

市場流傳的中國金融業開放一攬子計劃落下實錘。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宣布了金融業開放的具體舉措和時間表,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將對外資放開持股比例,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在國內外資控股金融機構的時代將來臨,國內的金融係統麵臨著外來競爭者。不過,市場格局短期仍難改變,需要有配套的政策進一步落地。

線路圖漸明晰

我國金融業擴大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漸明晰。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中方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製,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三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

此次開放持股的金融機構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基本覆蓋了金融體係中的主要機構類型。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放開最大的受益者是一些特定金融機構,尤其是具備跨境服務能力的、在國內經營已較成熟的,如一些外資行將迎來新的業務機會。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誌龍表示,放開對金融行業的市場準入,顯然會提升國內金融業的經營效率,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業的發展。

央行國際司司長朱雋在《2017·徑山報告》研討會上透露,外資金融機構認為中國市場十分重要,表示它們必須進入並占有部分中國市場份額,它們迫切希望中國能對銀證保三個行業實行全股比、全牌照的放開。

擴張掣肘較多

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發展遇阻。分析人士表示,除了外資機構自身原因外,政策限製也是一方麵原因。據了解,目前,外資金融機構在華開展業務掣肘較多,持股比例、設立形式、股東資質、業務範圍、牌照數量等方麵均有限製。

黃誌龍介紹,當前,我國金融業對外資開放仍然有三方麵比較明顯的限製:一是在金融機構牌照方麵,對資本申請牌照仍然比較嚴格;二是對於外資金融機構占股比例限製比較嚴格;三是在資本市場管製方麵,通過QFII等工具對國際資本參與國內資本市場有比較嚴格的管控。

在銀行業層麵,2004年,適逢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中資銀行開始吸收和引入先進的外部經驗和國際銀行的優秀管理能力。不過,十多年過去了,外資銀行發展並不順暢,網點減少、拋售中資銀行股權離場等成為不少外資銀行的寫照。

隨著基金公司股東身份多元化以及資本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合資基金公司占有一席之地,不過水土不服的現象也頻頻出現,這從多家外資股東接連退出中國市場便可窺探一二。如金元順安基金、紐銀梅隆西部基金、道富基金等小型合資基金公司也在近兩年遭遇外資股東拋棄。

持股放開的AB麵

在分析人士看來,金融業開放也是一把雙刃劍,不過總體而言,仍是利大於弊,並不會對中國金融業帶來大的風險衝擊。

從銀行業來講,外資機構的進入會給中小銀行帶來更多的衝擊。黃誌龍表示, 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必然會加大銀行業的競爭,對於大型銀行而言,由於其天然的網點優勢和規模優勢,此項舉措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小,因此中小銀行特別是發達地區的區域性中小銀行,可能麵臨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會更大。因為對於外資銀行而言,國內金融業的突破口可能在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外資銀行的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和風險控製能力,都是中小銀行無法比擬的,所以中小銀行不但要受到來自大型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擠壓,還要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

滬上一次新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對於基金行業來講,外資引進有利有弊,利的一麵是可以吸引更多資金和客戶流入,弊的一麵是涉及資源搶占問題。

在談及對保險行業的影響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兼博士生導師朱俊生坦言,外資進入保險業的組織形式可以更加靈活,可以謀取控股地位,從而增強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靈活性與自由度。

仍需配套支持

在外資持股比例放開後,市場認為,我國金融業在牌照準入以及中資機構“走出去”等方麵也將推出進一步的舉措。金融業的開放也仍然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

朱雋等人在以個人身份撰寫的《2017·徑山報告》分報告中提出,中期工作應著力促進境內外資本市場深度融合,如在完善“滬港通”、“深港通”的基礎上,研究通過“滬倫通”、“滬新通”等方式聯通境內外資本市場,最終實現股票市場的全麵開放。而中長期來看,應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並完善中資機構“走出去”網絡化布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補充,下一步,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點主要在於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健全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加快資本市場開放步伐,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市場融資,完善外匯儲備管理製度,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

對於金融業放開,市場認為,放開持股限製後,未來外資將有較大自主空間,一旦控股,可能有更多動力在中國市場上投入更多資源、持續經營。並且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以及外資銀行在本國母公司的一些問題“可能會對中國銀行業造成一些衝擊”。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保險層麵來看,外資持股比例放寬對保險的影響不會很明顯,持股放開,隻不過解決了合資病,化解了雙方股東因權力紛爭產生的矛盾。但是市場上分支機構的批設如果不放開,影響也不會很大。

黃誌龍表示,金融業對外資開放必然帶來對國內金融市場的衝擊,在監管層麵,需要與國際金融監管的標準與規則接軌,同時在監管方法、人才配置、監管機構等方麵都需要與國際接軌。

(原標題:外資金融擴張仍需配套政策落地)

最後更新:2017-11-13 09:19:18

  上一篇:go 銀行理財委外市場洗牌在即
  下一篇:go 矽鐵、熱卷、滬鉛期貨主力開盤漲超1% 焦炭跌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