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圖李東旻:大國遊戲的“中場戰事”
百度是一家AI公司。
百度集團總裁兼CEO陸奇在今年上半年如此高調宣布。
可以說,百度在AI時代占據了先機。而百度地圖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水電煤”,正在被百度提上更高的戰略位置。
“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O2O,這幾年起來的創業公司的業務,沒有哪一家敢說不用地圖。打開任何一個APP,基本上後台都在調動地圖的某種能力,不管是定位、POI解析能力,還是展現一個圖區的能力。”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近期在接受采訪時稱。
他強調,有三個層級的能力尤為重要。“第一個層級叫入場券,第二個層級叫差異化,第三個層級叫構建生態。”
未來的地圖市場,隨著邊界的提升,一定不是一個小的投入。“不是一個隨便拉幾十號人、一百號人出來就可以很簡單的為地圖服務,這個地圖一定是不完整的服務或者說一定是有缺陷的服務。它所消耗的成本、人力、物力本身是相對比較巨大的。”在地圖擔負將真實世界轉化成計算機可以處理的的數據責任之下,上述三個層級的能力建設和行業博弈,關係到這場“大國遊戲”的成敗。
但是,目前處於中場戰事的地圖行業,尚未進入洗牌期。而對於網約車、O2O、共享單車等熱門風口頻頻攪動互聯網行業的今天,百度地圖對於邊界依然保有執念。對於地圖行業爭奪的焦點問題、未來何時進入洗牌期、李彥宏和陸奇又對百度地圖提出了哪些新期望?李東旻一一作答。
問:這是一個巨頭的遊戲,幾家競爭的點在哪?
李東旻:從行業上來說,影響因子比較多。我們把地圖業務分成三個層級思考。第一個層級叫入場券,第二層級叫差異化,第三層級叫構建生態。
第一層,百度地圖的資源投入確保721原則。入場券,就是做地圖必須保證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基礎路線規劃能力和提供服務的質量。就像打麻將,你得懂怎麼玩,是一個水平才能競爭。如果誰的能力特別差,基本上屬於看客,在這個牌桌上玩不下去。
第二層是差異化,以百度地圖為例,交互方式的差異化是我們強調比較多的,而且投入是持續的。以前是鼠標交互、手指交互,現在是語音交互、語音喚醒交互,地圖是天然的人機交互的場景。我們想做綜合出行平台,你告訴我怎麼出行,我來告訴你三、四條的可能性路線,並且告訴你坐公交需要1小時,開車1個半小時,你自己選擇。這是C端的差異化,B端上的差異化更加明顯,地圖有很多的大數據,可以支撐很多行業,B端的賦能毫無疑問是通過解決方案來決定,對物流、城市規劃、交警都有不同解決方案。
第三層是建生態,簡單來說就是我在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情時恰好幫到了你,建生態一定不是一個團隊或者幾個人能夠整合的,一定是公司整個大的戰略。
問:去年一年,你是如何總結百度地圖的?
李東旻:公司會在Q4啟動下一年的戰略規劃,一般是看到未來的三到五年,同時複盤過去一年的情況。整個規劃是連續的,不是每年提出一個新想法。首先聚焦去年的觀察,有沒有新的洞察,再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再牛的VC也沒有辦法預測,明年12月份可以發生什麼。對於百度地圖來說,在百度公司裏定位非常明確,就是做人工智能的戰略級的產品,支撐整個百度人工智能時代,做智能家居、無人駕駛、金融上的“水電煤”的支撐。
從現在執行的情況來看,我們叫做百度地圖對AI數據賦能。我們認為,這裏邊存在大量的機會,因為數據是獨一無二的。在真實世界層麵,國內能夠提供這個能力的隻有百度地圖和高德。
問:陸奇是否對百度地圖提出了新的想法?
李東旻:陸奇是非常技術驅動的一個人,我們在跟他探討路況、路線規劃的時候,他會非常敏銳的提出某一些參數上的優化空間。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路線規劃,導航上麵路線規劃很重要的需求是躲避擁堵。陸奇提出,躲避擁堵不是一個完全算法解決的問題,或者說不是完全通過技術手段可以規避的,更多是一個博弈論。因為假設,百分之七八十的司機都用你的導航,躲避擁堵就製造了一個新的堵點,這是一個社會科學。這就是他給予我們新的思考和啟發。
問:介紹一下百度地圖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化進程。
李東旻:過去思考這個問題很多,別人為什麼跟地圖合作,或者說非要向地圖付錢?隻有一個原因就是數據。比如,最傳統的車廠,圖的數據賣給汽車廠,汽車廠賣給車消費者。第二是搜索引擎,Google最早做地圖,是因為Google看到了搜索引擎查詢本地和地理位置的需求越來越旺盛。Google地圖滿足用戶查詢的需求度越來越高,流量越好。Google通過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人使用Google,然後產生經濟收益。還有美國的Uber,ETA每優化1%,網約車的交易流水就會往上漲。
例如與汽車行業做定製化營銷,通過推算出你的引擎碰撞多少次,可以出一些數據性的報告,這些都是整合性營銷層麵。真正地圖有價值的核心就是數據,數據可以是幾個緯度、可以靜態可以動態,靜態是測繪數據最基礎的圖象的基本表達,動態的是路況、路線規劃。再往上是行業應用層麵,比如房地產,房地產的選址開發、城市規劃等有專門的解決方案。
問:麵對C端用戶的商業化,會影響百度地圖搜索結果的展示嗎?
李東旻:非常肯定的告訴你,所有商業化的結果不會影響任何的自然排序。
問:地圖行業的邊界在哪裏?
李東旻:任何行業都需要有邊界。以百度地圖為例,我們過去做了很多的事情,包括地圖上叫車,每一個新的方向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嚐試。但最終一定要回歸到自己的本行和最專注的地方,別人幹不了的事情,就是對真實世界格式化的過程。基於地理位置路徑規劃、路況和基礎服務提供好,這是我們的邊界。
很多人說百度地圖為什麼自己不去做共享單車,我們總體評估下來,那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但我們有邊界,應該把數據賦能給他,而不是成為玩家。我們的入場卷是對真實世界的刻畫和賦能,過去一年反複跟團隊討論複盤,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是對的。
問:為什麼國內地圖市場還沒有到洗牌的狀態?
李東旻:從產業發展來看,一直不斷的變化。第一,用戶行為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的變化就是一兩年時間,現在很難說就是出行的終局。第二,出行滿足度剛剛及格,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做到。很多人跟我說,希望提前知道明天早上大概什麼時間堵,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需求。目前很多路線的選擇都是自己決策好,並不是地圖幫你決策,我們要實現的是他幫你決策,這是需求滿足度。第三從數據上來說,使用頻率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頻率反應依賴度,地圖是一個離開他會很痛的產品,場景滲透上還有很多場景值得做的更好。用戶行為在變、產業格局在變,需求滿足度還並不是特別高的情況下,我覺得還遠遠沒有到終局。
最後更新:2017-10-07 23: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