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5 返回首頁    go 比特幣


比特幣交易所關閉,區塊鏈幣幣交易所還有一線生機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之前國家一直承認比特幣不是非法的,但是交易所卻在逐漸的關閉中。多方的消息傳來預測比特幣的風險正在加劇。根據以往的金融行事作風,都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給資本們留有一絲餘地,和緩存的空間。但是這次好像蓄謀已久,監管層的決心越來越大,先放幾顆彈藥,試一下市場情況,觀察一段時間後,堅決執行政策。比特幣交易所究竟觸碰到監管層什麼底線,讓監管層出手如此迅速?

缺乏金融牌照,故意擾亂市場

世麵上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大都缺乏合法經營牌照。中國的金融項目,一般都是有合法的金融牌照的。金融牌照,即金融機構經營許可證,是批準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正式文件。目前金融許可證由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部門分別頒發。金融監管根據時段劃分為事前監管、事中監管、事後監管,市場準入製度是事前監管的核心,金融許可證則是市場準入製度的常態表現。當前,我國國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缺乏相關合法經營牌照,這就導致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遊離於現有的監管體係之外,讓很多圈錢、違法份子鑽了空隙,導致其他正常交易的平台受到連累。

價格虛高,趨向於“法幣”屬性

作為一種虛擬貨幣,數字資產,世麵上很多的“虛擬資產”,都是人為的炒作,把價格虛抬上去的。比特幣通過特定的代碼產生並且在數量上有一定限製,在部分交易中起到類似法幣的作用,受到眾多投資者的信任。在監管機構整頓前,即使是在市價受損的況下,每個比特幣的價格也始終在2萬元至3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區間內波動。然而,比特幣的實際價值是否與其市場價格相匹配卻有待商榷。這個是監管層比較重視的一點,在中國絕對不允許有出現類似“法幣”的東西,來取代人民對人民幣的信任。

部分ICO涉嫌洗錢和故意逃避外匯管製,破壞市場秩序

9月4日,央行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公告》,確定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監管部門批準的公開融資行為。部分ICO項目涉嫌非法集資、洗錢、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而比特幣作為ICO項目使用的交易工具之一更難逃幹係。換言之,大量ICO項目正是通過比特幣與法幣、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的兌換過程進行違法犯罪行為。即使脫離ICO項目,比特幣本身的交易也可能涉及上述犯罪行為。

廉價係統非法集資

2014年,比特幣交易平台Mt.Gox價值近5億美元的85萬個比特幣被盜一空,導致Mt.Gox宣布破產。Mt.Gox此前曾因為軟件編程錯誤使得數千個比特幣丟失,但並沒有吸取教訓對自身技術進行改進加固,最終因交易係統存在缺陷令黑客盜取大量比特幣。做一個比特幣交易所,往往價格很昂貴,但是趨於利益的垂涎,很多不法分子選擇鋌而走險,做模板、源碼、漏洞廉價係統,來達到自己的一個短期圈錢、非法集資的目的。而監管層,打擊的就是非法集資。

任何一個模式,最開始都是好的,隻是每一個產品從出生到發展到成熟,都有一個探索的過程。可以說這一次的金融監管的導火索,就是廉價模板、故意非法圈錢、想空手套白狼的團隊引起的。要打擊的也是這一群人,沒有做出任何有利於社會民生的實事的人,卻想鑽市場規則的漏洞的吸血蟲。

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現在玩家幣種砸在手裏,民生哀怨。一些正規運作的團隊要想繼續開拓市場,挽回損失,遵循當下最符合政策的,就是做幣幣交易所。避免“法幣”屬性,隻是純粹的做“數字資產”,數字金融方可有一線生機。

(編輯:鄭惠敏)

最後更新:2017-10-08 05:19:48

  上一篇:go 比特幣:沒有了交易,還能成為玩家的一種財富象征?
  下一篇:go 比特幣中國交易喊停,細數利用比特幣挖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