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06 返回首頁    go 比特幣


比特幣11月份將迎來大變動

原標題:比特幣價格屢創曆史新高,但更大的風險將在11月爆發

經曆了監管加碼的黑色九月,比特幣價格觸底後開始反彈,一路上漲並屢創新高。截至10月15日記者發稿時,國際交易平台Bitfinex價格為38190元,國內平台OKcoin價格為37499元,火幣網價格則為36842元,僅10月漲幅已將近40%。

據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了解,此輪比特幣上漲的主要助推因素是對11月份即將分叉的投機預期,此次分叉雖是預期之中,卻將是決定比特幣未來發展的重要節點,在推動價格上漲的同時,也潛在著“重放攻擊”等風險。

比特幣價格履創曆史新高

10月以來,比特幣價格一路看漲,屢次刷新曆史最高價,半個月來已上漲逾1萬元,漲幅已近40%。此番比特幣上漲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監管落地後恐慌情緒退散。9月14日,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發布暫停業務通知後,比特幣價格大幅跳水,根據OKcoin數據顯示,9月15日比特幣最低價格為16661元,較8月份高點幾近腰斬,與國際市場上的價差曾高達4000元~6000元。但因為場外交易並未被禁止,大量虛擬貨幣被轉移至場外和國外交易,如今隨著交易量的穩定,價格也相應回升。

另外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對11月份即將到來的分叉的投機預期。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對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表示,比特幣再次暴漲的驅動力應該是即將到來的硬分叉風險激發了市場投機情緒,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若發生了分叉會形成重要利空,但若沒有分叉或分叉本身並未導致比特幣社區的嚴重分裂,則一直被分叉風險壓製的比特幣可能迎來暴漲行情。當前的快速上漲,可能是市場對後續分叉樂觀情緒的一種提前反應。

此番上漲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連遭兩輪打壓,價格曾大幅跳水。繼9月中旬中國境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人民幣充提業務被叫停後,俄羅斯央行第一副行長謝夫佐夫近日也宣稱,俄羅斯將封禁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貨幣交易網站訪問渠道。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9月份曾公開宣稱比特幣是一場騙局。

但針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態度並非一邊倒,爭論仍在繼續。IMF總裁拉加德對此便持開放態度。拉加德近期表示,將虛擬貨幣拒之門外可能不是明智之舉,她認為虛擬貨幣目前並未威脅法幣和央行,但日後可能會克服目前麵臨的很多技術挑戰,比一些法幣更便利、更穩定,作為支付方式更受青睞,可能顛覆銀行服務模式,迫使央行擴大監管範圍,央行決策者應該對新的創意和需求持開放態度。

盡管存在巨大爭議,高漲的價格表明了投資者熱情不減。記者在投資交流群中詢問投資者的態度時,得到的反饋並非一致狂熱。有投資者表示,現在都是等著分叉吃糖果,分叉過後就不好說了;有投資者認為目前價格隻是波動,不用在意,並認為會回調,繼續持有就好,因為“隻要下車了,就要用更大成本上車”。

重大變革與風險將在11月落地

從種種跡象和預期來看,11月份將會迎來的分叉是推動比特幣此輪價格上漲的最重要原因。那麼比特幣分叉是怎麼一回事,又有什麼影響,會帶來風險還是福利,且聽記者一一道來。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11月份的這次分叉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計劃有預期的,與分叉相關的爭論自比特幣誕生後不久就已產生,可謂由來已久,是比特幣技術升級的需要,也是比特幣各相關方利益紛爭的結果。雖然此次分叉是大概率事件,但最終結果尚未確定。

比特幣最初的設定是每個區塊大小為1M,平均每十分鍾產生一個區塊,比特幣網絡理論上每秒最多可以處理7筆交易。隨著比特幣持有者和區塊鏈上交易的不斷增長,原本1M的區塊大小已不足以支撐日漸龐大的交易量,網絡擁堵、交易延遲等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比特幣社區探討了種種方案,主要包括將“隔離見證+閃電網絡”,以及修改比特幣區塊鏈的代碼,以期突破1M區塊上限,即比特幣擴容。

比特幣各相關方曾提出了多種擴容方案。目前達成共識的方案是“紐約共識”,即先在比特幣區塊鏈主鏈部署隔離見證,隨後在11月再進行1M到2M的區塊擴容,屆時比特幣交易擁堵的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但該方案並未得到Bitcoincore即比特幣核心開發社區的認可。紐約共識中並沒有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參與。該核心團隊揚言,若擴容被執行,團隊就要在11月份之前再進行分叉,堅持1M的區塊大小。此次對分叉的預期正是基於這一背景。

分叉對比特幣意味著什麼呢?為何鬥爭如此複雜。主要原因是對比特幣理念的理解不同和背後的利益糾紛。如果隻部署隔離見證,那麼礦工通過驗證交易獲取的報酬就會降低。而Bitcoin

core堅持不擴容,並用隔離驗證+閃電網絡的方式解決比特幣區塊鏈擁堵的問題則是因為,一方麵小區塊更能保證區塊鏈的安全,另一方麵防止礦工權利過大導致比特幣的中心化 。

Bitcoin core認為,中本聰最初創造比特幣的目的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去中心化的安全的交易網絡,安全性、不可逆轉性和獨立性是它的本質。一旦發生硬分叉,區塊大小從1M擴大到2M,隨著時間推移,當2M也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區塊體積繼續擴大,直到最後普通的私人計算機難以運行整個區塊鏈,所有的算力都集中到礦工身上。這樣一來, 礦工就能夠依靠手中的算力,削弱區塊鏈原本依靠全節點共同維護的最小化用戶間信任的安全模式,導致區塊鏈網絡的中心化。

這一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實際上,類似的“分叉”早在今年七月底已經發生。在該次分叉前,比特幣價格也曾有25%左右的跌幅。而分叉後,由於不確定性的消除,比特幣價格打開了上升空間,整個八月都呈上升態勢,屢創曆史新高。

7月底的分叉帶來的另一“重大利好”是新幣種BCC的誕生,BCC複製了分叉前的比特幣區塊鏈,分叉後的區塊則擴容至8M,隨後該幣種在多個交易平台上線,最高價格曾將近6千元,目前價格在2千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BCC的獲得方式。最初的BCC並非通過購買,而是按照原有的比特幣進行1:1發放。即一個比特幣贈送一個BCC,相當於是“白撿的”。

正是基於7月底分叉的經驗——幣價上漲並且附送新幣種,投資者對接下來11月份這次分叉的預期普遍樂觀。也出於對免費獲得新幣種的心理,推動了交易量和交易價格的攀升。

分叉對於比特幣來說,雖然可以帶來技術上的升級,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算力的分散,並產生“到底誰是比特幣”的爭議,甚至削弱對“總量2100萬枚”的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分叉可能麵臨“重放攻擊”的風險。根據火幣區塊鏈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郭大治介紹,分叉之後,原有比特幣持有人應該獲得分叉之後的兩個幣,但是由於分叉初期程序的不完善,在支付BTC1時可能會順帶把BTC2也送給別人,這個可以通過設置規避,7月的分叉中就主動修改了程序,但這次為了爭正統都不修改程序,程序改的越少越有可能繼承“比特幣”這個名字。比特幣持有者應該注意此風險並加以規避。

另外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國際交易平台Bitfinex上已經有針對分叉後新幣種的期貨交易,分別以BT1和BT2命名。

最後更新:2017-10-16 10:54:11

  上一篇:go 比特幣8年漲了754萬倍,混過幣圈買過比特幣的人,一般都不想再買A股了
  下一篇:go 比特幣緣何卷土重來?先別得意,它遲早會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