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比特幣
比特幣神話破滅 ICO最強監管被讚“又快又準”
金評媒(https://www.jpm.cn) 編者按:在這個全世界最富騎士精神的科技烏托邦中,ICO作為一種融資方式其實已經存在5年以上的曆史,大體和監管彼此相安無事。但近半年,美國證監會開始留意到個中風險,陸續出台政策“敲打”。而這半年也正是滾燙的中國資本集中湧入的窗口期。
9月14日,作為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所之一的“比特幣中國”宣布即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並將於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消息發出後,比特幣價格跌破兩萬元。此前,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多種虛擬貨幣的價格經曆集體下挫,其原因便是9月4日監管層重拳整治ICO。
資料圖:比特幣ATM機。張亨偉 攝
在國內,ICO從極客圈子裏的小眾名詞,到刀口舔血的投機品,再到街知巷聞的非法勾當,一共隻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大量區塊鏈初創公司前赴後繼拋出ICO這枝融資的橄欖枝,以一份份類比“招股說明書”的白皮書吸引著投資者入場。一直以來,小圈子裏就流傳著圍繞它的爭議,反對者稱之為“反常和不可持續的凱恩斯選美大賽(指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猜測上的投機行為)”,追隨者則冠之以“顛覆性融資方式”的頭銜。
9月4日,七部委聯手重拳出擊,將ICO明確定性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一夜之間,上百萬市場參與者丟盔棄甲,紛紛潰逃。
其中有指望手中代幣再造比特幣暴富傳奇的韭菜小白,有野心勃勃成為下一個BAT級別公司的區塊鏈創業者,也有渾水摸魚以“創新”為名設下融資騙局的金融詐騙犯。
這其實是一場事先已有征兆的大整頓。從8月底開始到9月初,多家媒體就不約而同地開始“吹風”。麵對監管將至的傳聞和風聲,ICO經曆了有史以來最驚心動魄的一周:虛擬貨幣連日上演“瀑布”式滑鐵盧,地方政府連夜叫停區塊鏈集會,監管機構對屬地項目緊急排雷,數一數二的代投平台接連暫停交易,行業大V紛紛搶過話筒唿籲監管以求自保……但直到央行正式發布監管令以前,貪婪和僥幸心理依然將多數人困在這個危險的遊戲裏。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此前曾去矽穀采訪,在這個全世界最富騎士精神的科技烏托邦中,ICO作為一種融資方式其實已經存在5年以上的曆史,大體和監管彼此相安無事。但近半年,美國證監會開始留意到個中風險,陸續出台政策“敲打”。而這半年也正是滾燙的中國資本集中湧入的窗口期。
在巨大收益的引誘下,國內某些近乎喪失理智的投機資金終於成為ICO“毒丸”。大量利用人性弱點的融資騙術讓國內監管層無法坐視不管。據媒體援引央行人士話語稱,90%的ICO項目涉嫌非法集資和主觀故意詐騙,真正募集資金用作項目投資的ICO不足1%。這個比例判斷解釋了監管層痛下殺手的原因。
“帶血”的ICO最終以慘烈方式“硬著陸”,監管大棒下會不會有幸存者?這場末路瘋狂將會往何處去?披著科技馬甲,那些漏洞百出的項目白皮書又是怎麼演繹一個個泡沫騙局的?
上半年在國內融資已達26.16億元
ICO全稱為Initial Coin Offering,是一種通過發行虛擬代幣的方式進行眾籌融資的行為。與大眾所熟知的IPO不同,它發行的並非是股票而是代幣,發行方大都是區塊鏈初創公司,通過眾籌的方式交換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來達到融資目的。
也就是說,與IPO用法定貨幣買股權的方式不同,ICO是將股份或收益權變成加密貨幣,公開出售。大多數項目所融的“資”,是比特幣、ETH等虛擬數字資產,而非人民幣、美元等法定貨幣。ICO項目發起方利用融來的傳統數字貨幣,在虛擬貨幣交易所換回人民幣等法定貨幣,再投入到指定的技術項目中,這種交易所既要服務用戶們在二級市場的交易,同時也是持幣用戶主要的虛擬貨幣代持存儲平台。而因為ICO發行的新幣種擁有者少、價格波動大,在交易所的賣出價格很可能比發行價高。
2013年誕生的ICO項目僅僅局限於小範圍內的數字貨幣愛好者,其在更大範圍內“爆發”始於今年上半年一款基於智能合約設計的數字貨幣ETH的暴漲,這款誕生於2014年7月的數字貨幣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內從50美元漲到近400美元,從而帶動了ICO的迅速升溫。如果說ETH的成功更多體現在解決了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後期瘋狂蔓延的ICO項目更多關注如何令人一夜暴富。
“這是一個你聽不懂其實也看不懂的項目。”參加過幾次ICO項目線下見麵會的投資人李鵬亮表示,“台上嘉賓用各種數據和圖像演示著諸如區塊鏈技術開發等高深晦澀的概念,台下的投資人則議論著最近圈裏哪個項目值得投資,各個幣種最近的漲幅情況。沒有人會真正注意這些項目到底在做什麼,大家關注的是回報率有多少,什麼時候入場最合適。”
李鵬亮告訴記者,ICO市場上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一夜暴富的奇跡。最著名的莫過於來自國外,收益率最高時達到1500多倍的Stratis,從2016年8月上線時不到100萬美元的估值,到2017年6月最高點時已超過10億美元。包括李鵬亮自己,也通過一種叫做HSR(超級現金)Hshare的虛擬貨幣投資項目在一個月內賺到了近10萬元人民幣。
但是在ICO市場上,李鵬亮僅僅是一個“小玩家”,著名投資人薛蠻子曾經一口氣投資了包括比原鏈、量子鏈、墨鏈、唯鏈等18個ICO項目,並戲稱自己找到了走上財富自由的道路。
和薛蠻子一樣,七八月份以來,國內大量資金和機構“跑步進場”ICO。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下稱“報告”),今年上半年,國內已完成65個ICO項目,累計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總計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麵向國內投資者提供ICO服務的相關平台43家,ICO平台經營主體所在地以廣東、上海和北京最多,合計占比近六成。
報告指出,目前提供ICO融資服務的平台分為四類。一是專門為各種項目提供ICO服務的專營第三方平台;二是同時提供傳統產品眾籌/股權眾籌和ICO服務的平台,部分眾籌平台開始向ICO平台轉型;三是借助用戶充值、充幣和代幣上線,同時提供虛擬貨幣交易和ICO服務的平台;四是其他模式,例如虛擬貨幣錢包服務商、導航門戶網站提供ICO等。其中第三方專營和虛擬貨幣交易+ICO模式占絕大多數。
連項目書都沒有就融到5億人民幣
在國內ICO項目的投資圈內,最著名的項目莫過於“50億元的空氣”,其為知名ICO項目發起人李笑來投資的一個發行數字貨幣EOS的區塊鏈項目,僅用了5天時間就在ICO平台上融到了1.85億美元。短短幾周內,這一項目在相應的二級市場市值衝到50億美元。這並不是李笑來唯一的“壯舉”。
在EOS暴漲後,李笑來在7月10日發起了另一個融資目標為2億美元的ICO項目“PressOne”,一個基於EOS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內容分發公鏈。ICO計劃發行100億枚的代幣,接受比特幣、ETH和EOS,融資目標大約為2億美元。與EOS相比,這個項目看起來更不可思議,連基本的白皮書,即項目計劃書都沒有對外公布。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到“PressOne”的融資情況,盡管提前結束了眾籌,但是ICOINFO數據顯示,這一ICO項目吸引了近1.4萬人參與投資,項目結束時共籌集了約5800枚比特幣、10萬枚ETH和3000萬枚EOS。而按照結束時點,即7月15日晚上10點的幣價換算,該ICO項目總共融資近5億元人民幣。
“PressOne”的瘋狂引起了業內對ICO項目風險的警惕。越來越低的發行門檻使得國內ICO項目良莠不齊。《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很多項目隻是基於一個所謂的白皮書,就能募集到上億元的資金,這些ICO發行者,往往通過比特幣交易所平台如雲幣網等進行代幣發行。而雲幣網的盈利模式在收取手續費外,還包括交易所自身免費獲取初始的大量代幣,後續進行拋售獲取利潤。
更加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在市麵上大量的ICO項目中,有不少從一開始就是奔著趁熱圈錢的騙局。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一個看起來比較像樣的ICO項目創辦過程並不複雜。“如果你懂行,那麼可以去國外的專業網站,例如Github,扒一些代碼下來修改一下,然後再給這個項目編造一個看起來高大上的意義,盡量堆一些高深的研究數據,編一本白皮書出來,就可以擁有一個基本的ICO項目。”
記者了解到,由於ICO無須審批、無需IPO的財務成本,僅靠一紙項目白皮書和圈內人站台,就可能吸引大量投資人。與此同時,ICO項目的信息披露缺乏統一標準,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項目支持者參與ICO時承擔較高的風險。
普華永道8月初發布的一份ICO風險評估指引更是指出,ICO的特點在於它投資於未來的項目,初期ICO項目本身可能隻是個概念,加之區塊鏈技術的開發和實施難度較大,ICO項目成功與否的變數更大、風險更高。
“項目失敗或跑路導致的資金損失、融資後集中拋售導致的幣價波動,其實對於投資者來說風險要遠高於他的預期。”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尤其是不良的ICO項目,有可能涉及到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行為。”
ICO風險一
風險有多大
風險一
“大媽軍團”成ICO高危人群
如果要為之前的ICO亂象畫一幅眾生相,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媽軍團”。她們不僅和華爾街黃金空頭“掰手腕”,神出鬼沒於各種開發商樓盤,更是蜂擁加入ICO大潮。
沒有人知道這個群體究竟有多龐大,白天她們成群結隊出沒在各種區塊鏈峰會現場,晚上脫掉了五顏六色的閃光外套,搖著粉紅色的扇子跳起廣場舞;也沒有人知道她們究竟是怎麼進入“幣圈”和“鏈圈”的,和VC界的大咖們比,她們“拉人頭”地推的手法顯得粗暴而沒有章法。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認識的一位來自武漢的“ICO大媽”曾表示,她以“ICO創造財富”這種打雞血的名字命名的微信群已經有10多個,每個群都有數百人,大多是和她年紀相仿的人。
“我當然懂區塊鏈原理了,不懂能做這行嗎?公司還專門挖了有經驗的內行人來做網站運營。”另一位來自西南某省份的大媽這樣告訴記者。但擁有極高技術認知門檻的區塊鏈原理,曾讓大量傳統VC人都高唿“看不懂”。
而這位大媽所說的“網站”正是讓監管層極其警惕、正在嚴格清理的代投眾籌平台,大媽們不僅自己手握多種代幣,還通過推薦網站來收取廣告費和傭金。
一位來自河南省的大媽索性將微信簽名改成了“我在區塊鏈應用場景等你”,她本人還經常拉著親朋好友出現在所謂“區塊鏈學習大會”上。
“現在誰還炒房?我2015年就開始炒幣了,賺錢啊。”來自溫州的大媽張美芬對記者說,“拉一個人進ICO路演群就能拿到20元紅包。”
據記者了解,來自天南地北的“大媽軍團”在今年六七八月間還頻繁出沒在北京、上海、深圳舉辦的區塊鏈營銷大會,動輒就聚集幾十個人現身,而她們每拉一個好友入圈炒幣,就能獲得分成,“業務模式”與觸及監管高壓線的傳銷無異,不僅存在一旦ICO項目跑路、大量跟風入場的韭菜血本無歸的高危風險,更可能涉嫌違法行為。
風險二
“項目在後,圈錢在先”成行規
不僅是以“大媽軍團”為代表的底層投資人亂象橫生,多數上遊的所謂創業者們也陷入“項目在後,圈錢在先”的怪圈。“去中心化”“分布式”這些天天在區塊鏈世界刷屏的詞匯似乎突然間可以用來“加持”任何創業思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翻閱了大量ICO白皮書,注意到許多項目並不是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某個行業的現實痛點,而隻是為傳統領域戴上了一頂區塊鏈的帽子,坐上了區塊鏈風口,找到概念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向市場買單者伸手要錢。
而那些專門東拚西湊、用抄來的技術語言包裝,哄得“小白”投資人暈頭轉向的所謂白皮書,最具“說服力”的一項便是人才履曆。“很多‘小白’根本看不懂項目邏輯,直接翻到核心團隊介紹的部分,有多少看起來厲害的人物,事實上很大程度決定了ICO成功的概率。”一位金融科技領域的連續創業者對記者坦言。
這直接造成了對人才白熱化的爭奪。記者查詢招聘網站發現,相比互聯網技術開發,區塊鏈技術人員招聘明顯開價更高。以某兩家區塊鏈創業公司為例,區塊鏈技術總監年薪最高開到了90萬元,區塊鏈架構師年薪也達到72萬元,若是團隊負責人,更是拋出了百萬年薪。這種價碼幾乎相當於其他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兩倍,而這兩家公司原定計劃在近期發起ICO。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許多項目為了能將自己包裝得更加“高大上”,更是花大代價從BAT瘋狂挖人,不光是薪酬開得高,大多數還要給股權、期權激勵,Pre-ICO階段直接給代幣,但他們對區塊鏈的認知也往往不足。
“國內區塊鏈技術人才其實還是自學為主,原先在比特幣社區裏,參與社區項目,逐漸積累區塊鏈知識。” BitSE創始人錢德君告訴記者。
不僅在招攬寫入白皮書的高管核心團隊時一擲千金,許多急於發行ICO的項目還招聘了大量營銷人員。這讓並沒有融資計劃的一家區塊鏈技術公司CEO張世餘(化名)感到本末倒置,“團隊本來應該是為了研究區塊鏈實現技術突破而成立的,後來卻每天都在為ICO路演四處奔波,團隊商務和宣傳人員比技術人員還多。”
風險三
海外ICO項目也瞄準中國投資者
盡管很多人是從“ICO涉嫌非法集資”的監管定性開始才知曉ICO,但此前在ICO市場,過10萬人不僅願意為此買單,還爭先恐後唯恐被甩下這趟財富快車,所以目前在國內幾乎還沒有ICO失敗的先例。
記者了解到,國內多數ICO項目融資額在1.5億元左右,而想要募足這些錢一般隻需要一天。8月中旬,LinkEye結束了全國8場路演,5000 BTC(比特幣)的募集額度僅僅用了36秒就被一掃而空。以當時的比特幣價格計算,募集資金輕鬆破億元人民幣。
另有某一項目開放認購ICO代幣的當晚,有多人在社群裏反映“來不及下手”,原定晚8點開售的ICO進度條顯示7:59已經售罄,群裏一片“有黑幕”的討伐聲。
此前確實有不少投資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抱怨“子彈不夠用”,在民間甚至還有進行“ICO配資”的唿聲,資金的熱度可見一斑。據了解,海外不少ICO項目的實際買單者也來自中國。
WeTrust的華裔創始人George Li對記者說,當地很多項目基本都是中國人在投,“我也投了十來個,都是朋友的項目。”
計劃發起ICO的Lumiere VR創始人Travis Wu也同意這一觀點,“中國錢”是矽穀ICO的最大來源。甚至有人認為,矽穀ICO最多有80%的錢來自中國,足可見中國民間資本對ICO的追逐。
這不能不引起監管層的警覺。點量金服CEO孔祥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ICO麵臨的主要問題就是信息披露不充分、風險揭示不完整。“大部分ICO 項目處於初創階段,參與ICO前也沒有像IPO、VC等傳統融資前完善的盡職調查,對於項目是否合規,外部人員很難深入了解,而對於法律、政治、經營等風險,很多項目甚至‘零披露’。”
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絕大部分區塊鏈尚且停留在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論證)階段,難的並非技術壁壘,而是成熟落地,因為數字貨幣是現實世界的“治外之地”,所以落地與否將麵臨著與現有利益集團的博弈。
早先就有不少人作出判斷,那些身披區塊鏈“披風”、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項目,注定死於未來的監管,它們完全無法解決行業痛點而僅僅是圈錢遊戲。但就在這種現狀下,能夠很大程度佐證ICO狂熱程度的代投平台層出不窮,7月中下旬,就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凡是域名中帶有“ICO”字樣的網頁地址都已經被搶先注冊,到了“一名難求”的地步。
比特幣神話破滅
ICO瘋狂的背後離不開各種虛擬貨幣,後者的大幅上漲助推了ICO的瘋狂。
比特幣、以太幣,還有少部分EOS、萊特幣、量子鏈、公信幣、小蟻幣……在ICO“融”到的各種虛擬貨幣幣種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莫過於比特幣。
作為一種虛擬貨幣,比特幣在2009年由中本聰提出,依靠特定的算法,通過計算產生。這種最大數量被設定為2100萬個的虛擬貨幣,近年來價格走勢驚人。
在比特幣剛剛誕生時,1300個比特幣才能兌換1美元。2011年,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便上漲至一美元。兩年後的2013年,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上漲至900美元,而就在此次監管層出重拳整治國內ICO前,2017年8月,一個比特幣的價格一度飆升至4500美元。以此粗略計算,比特幣在8年間暴漲570萬倍。
在“鼻祖”比特幣誕生後,又陸續出現其他虛擬貨幣。有行業協會公布了26種虛擬貨幣:珍寶幣、百川幣、SMI、MBI、馬克幣、暗黑幣、MMM、美國富達複利理財、克拉幣、V寶、維卡幣、石油幣、華強幣、CB亞投行香港集團、幣盛、摩根幣、貝塔幣、世通元、U幣、聚寶、21世紀福克斯、萬喜理財、萬福幣、五行幣、易幣、中華幣。
2017年以來,虛擬貨幣漲勢迅勐,例如萊特幣上漲476%,瑞波幣上漲54倍,以太幣上漲13倍。比特幣在今年的漲勢雖然不及上述虛擬貨幣,但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監測數據顯示,若以7月31日市值計算,其市值已占據全球主要虛擬幣種總市值的51%。
數據顯示,今年7月,國內比特幣交易成交額達到301.7億元,占全球總交易量的30%。比特幣在中國火熱的交易也引發了對其風險的關注。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正日益成為“地下經濟”的交易貨幣,甚至是首選工具。美國聯邦調查局曾於2013年查禁了絲路網站(Silk Road),該網站便利用比特幣售賣毒品,任何人隻需要下載並運行一個匿名工具Tor,將美元、歐元等法定貨幣兌換成虛擬貨幣比特幣,都可以在網站上購買毒品,網站借比特幣支付得以躲過銀行。2013年11月,在絲路網站被關閉1個多月後,網站2.0版本上線,2014年美國再次查封其2.0版本。此外,對全球造成影響的WannaCry勒索病毒更是要求用比特幣支付贖金。
有業內人士介紹說,比特幣采用點對點交易、匿名,跨境流動便利,其發明的初衷之一就是為了躲避監管。
早在2013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比特幣“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而是一種虛擬商品”,並禁止中國的銀行和支付機構直接或間接參與比特幣的兌換交易。
隨著9月4日下午,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大幅下挫。有數據顯示,當日內每個比特幣價格自最高點一度下跌3000元,最低至26000元。
9月14日,作為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所之一的“比特幣中國”宣布即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並將於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成為中國第一家宣布將關閉業務的比特幣交易所。消息發出後,比特幣價格跌破兩萬元。
ICO最強監管被讚“又快又準”
3.0版本風險引監管驟然升級
“相比較此前互聯網金融市場相當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期來看,這次的監管來得可謂又快又準,由此也可見ICO的風險值,實際上大於以往任何一次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活動。”一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記者,“此次監管機構對其全部進行整頓和關閉,很多人始料未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近兩個月來,央行和證監會針對ICO開展了密集調研。8月18日,證監會曾委托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稱“互金協會”)牽頭召開關於ICO的座談會,一行三會的相關代表均有出席。據上述人士透露,座談會上對時下火熱的ICO市場看法主要集中在如何進行風險管控。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在座談會上表示,“如果傳統金融風險是1.0,互聯網金融風險是2.0,那區塊鏈和ICO風險就是3.0了。”
8月24日,銀監會發布的《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指出,目前非法集資以直接吸收公眾存款、投資理財等為主,而以虛擬貨幣、消費返利、私募股權投資等名義的非法集資層出不窮、花樣翻新,迷惑性強,辨別難度大。
8月30日,互金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各類以 ICO 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稱,近期,各類以ICO名義進行籌資的項目在國內迅速增長,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並形成了較大風險隱患。一是國內外部分機構采用各類誤導性宣傳手段,以ICO名義從事融資活動,相關金融活動未取得任何許可,其中涉嫌詐騙、非法證券、非法集資等行為。二是由於ICO項目資產不清晰,投資者適當性缺失,信息披露嚴重不足,投資活動麵臨較大風險。互金協會在提示中強調,“投資者應冷靜判別,謹慎對待,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就在同一天,國內知名的 ICO 平台 ICOINFO 發布通知稱,將暫停一切 ICO 業務,待相關部門監管政策出台後,再按照政策規範開展業務。一時間,ICO行業風聲鶴唳。
“一開始關於ICO是否應該被叫停業內存在爭議。”多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有觀點認為,目前的大部分ICO項目已經涉嫌非法集資,但是鑒於相關法律認定並不清晰,因此也有聲音表示是否應該像當初P2P一樣給予一些寬容,不要一棒子打死。所以在8月底的那一段時間,一些項目創建人和投資人其實處於觀望狀態。
叫停ICO的信號出現在9月1日。據媒體報道,原本計劃在9月2日舉辦的“2017 DACA區塊鏈國際高峰論壇”被緊急叫停。計劃參加該會議的嘉賓就包括近日來在ICO市場大熱的知名投資者薛蠻子等人。
中國科技金融法律研究會理事肖颯表示,此前針對ICO監管最大的爭議點在於是否判定ICO涉嫌非法集資,即如何界定ICO項目中所融到的“虛擬貨幣”,是“貨幣”還是“商品”。
有觀點認為,大多數ICO項目籌集的是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的數字資產,而非人民幣、美元等法定貨幣,因而難以構成非法集資中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兩大類違法行為。但同時也有專家指出,ICO巧妙地規避了《證券法》《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盡管融到的是數字虛擬資產,但是仍然屬於變相非法集資。
吸取當年P2P整治教訓:出手遲,被跑路
這些爭議很快隨著監管靴子的落地而塵埃落定。9月2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份金融辦(局)發布《關於對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99號(下稱“99號文”),其中明確,ICO本質上屬於未經批準的非法公開融資,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非法發售代幣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99號文發出當天,中國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之一——比特幣中國發布公告稱,暫停該平台上一款名為ICOCOIN的數字資產的充值與交易業務,並將於9月3日下午6點暫停該幣種的提幣業務。記者了解到,在ICOCOIN暫停交易之前,ICOCOIN已經暴跌近36%,總流通市值在24小時內蒸發了約1.6億元人民幣。
監管細則也隨之出台,9月4日下午3點,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製定了ICO監管的六條原則,要求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
多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都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原本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態度較為溫和,但國內越來越失控的ICO亂象讓監管層不得不下決心施以“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重拳。
“當初整治P2P有些遲,一些群體性跑路事件的後果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清理幹淨,所以這次對ICO就格外嚴厲,要把這種係統性風險扼殺在搖籃裏。”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監管涉及到的不僅是ICO項目本身,還包括了進行虛擬貨幣交易的代幣交易平台。
公告中雖未明言取締代幣交易平台,但業內認為,此次監管或將擴大到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很可能會采取和針對ICO一樣的力度,直接叫停或者取締。
在公告發出48小時後,9月6日,雲幣網、幣久網、元寶網、比特兒4家交易平台宣布下架近期上線的ICO代幣。9月5日晚,聚幣網宣布關閉旗下“創新實驗區”,同時下架12種ICO代幣。
據上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稱,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的風險早在ICO之前就已經暴露出來,不僅是莊家操縱價格洗劫散戶的通道,同時也成為非法經濟活動洗錢和資金外流的渠道。央行對此一直采取堅定的態度,早在2013年就開始對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展開了嚴厲的監管政策。“雖然內部有一些爭議,但是未來肯定是會限製虛擬貨幣的流通。”
雷霆監管後ICO“群像”
9月4日下午3點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所在的多個ICO社群開始傳播央行“監管令”截圖。早先幾天,幾篇媒體報道也曾重重砸在投資人心頭,但正在品嚐財富甜頭的多數人卻將之視作惡意做空的“假新聞”。
畢竟,監管風暴刮起前,他們看到的投資回報數據是:量子鏈ICO第一天最高價格66.66元,漲幅達33倍;Stratis一年漲了1500倍……
但9月4日下午公告帶來的重擊讓人無法再自欺欺人。很快,45區、巴比特資訊等專注於區塊鏈領域的自媒體先後推文速遞這一消息,各大社群開始火速彌漫“末日”氣氛。
記者了解到,公告發出後,多家ICO平台迅速發布公告選擇停止ICO服務或是關閉網站。此前國內排名前三的ICO項目信息展示平台中,已有包括ICOINFO和ICOAGE兩家宣告暫停ICO服務。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4日17:30,即公告發出後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裏,累計有24家ICO平台停止ICO服務或關閉網站。此外,包括雲幣網在內的多家二級市場交易平台也紛紛表示暫停線上交易。
而經過兩三天的發酵,社群內依然“哀鴻遍野”,無數貿然進場的人們捂著傷口走到了錢包的十字路口:往左,是響應監管要求及時“退幣”,但資產縮水50%還算“輕傷”;往右,是死扛苦等項目團隊轉戰海外交易所,卻沒有人能說清團隊跑路的可能性有多大。
而那些發起ICO的團隊創始人們同樣陷入困境。一位不久前剛完成代幣發行的ICO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在一周前已經嗅到了監管氣味,所以團隊已經在尋找海外上市的可能性,公司的先頭部隊做出了迅速反應,但確實沒想到監管手段如此淩厲。
“我們什麼也不能說,現在律師都建議我們保持沉默。”一家剛剛寫完ICO白皮書的創業公司CEO對記者這樣說道。但他私下也告訴記者,該公司發起ICO的領域是資金密集型,原本普通公眾很難參與,所以才會選擇ICO融資,由於啟動資金要求較大,普通VC也比較難合作,他們前期做了很詳盡的ICO項目方案,現在一切都隻能停下來。
已經成功在交易所登陸的項目責任方也危機四伏。ICOrace、ICOINFO、ICO365等ICO代投平台都按照監管要求在網站顯要位置發布了配合央行清退項目的公告。“每天都要配合相關部門的嚴格檢查。”某知名代投平台創始人對記者說。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還獨家獲悉,一個完成募集但尚未上線的ICO項目在9月4日公告剛剛落地時,針對投資人發布的口徑是“想退幣就可以退,不想退也可以不退,依照自願原則”,但一天後,口風已經變為“必須退幣,強製退幣”。這一變化,監管層態度比預想中更加強硬應該是主因。
嚴密監管下,大量項目有如驚弓之鳥,騙子們也在望風而逃。就在9月4日晚間,一個7月剛完成路演的ICO項目忽然將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名稱改成與此前的“主業”毫不相關的內容。
而海外的華裔區塊鏈創業者也在密切關注著國內的大事件。有美國科技創業者告訴記者,9月7日已經買好了往返北京的機票,專程來了解ICO“災情”。
關注後ICO時代:“割肉”清退還是轉戰海外?
對於ICO項目的發起人來說,麵對ICO被直接叫停的局麵,眼下最大的難題在於眾籌所得虛擬貨幣如何清退。
根據99號文,目前市麵上的部分ICO項目的發起方及籌資平台已經開始啟動虛擬貨幣的清退工作,將眾籌所使用的比特幣、以太幣、愛科幣等虛擬貨幣通過原路返回給用戶。
對於多數的ICO項目發起人來說,這一舉動無疑是“割肉”。尤其是一些僅僅炒作概念,還沒有實際落地產品的ICO項目,前期的炒作宣傳已經花掉了大部分眾籌來的資金,如今麵對清退的嚴令無疑是一籌莫展。而對於相對正規的ICO項目來說,清退過程也存在著如何處理虛擬貨幣價格差的問題。
“以比特幣為例,當初我融資的時候才16000元左右,現在已經23000元了,根據眼下我要清退的比特幣數量,我肯定要自己花錢買入比特幣,這本身就意味著虧損。另一方麵,項目發行的虛擬貨幣當初是3元一個,現在已經是900多元一個,我如果按照現在價格退幣肯定不行。”一家ICO項目發起團隊的參與者告訴記者,目前平台的方法隻能將通過ICO部分投入的代幣全部按照原數量和比例退回,但是暫時並不支持提幣。“現在還不能提,至於未來怎麼提,我們還沒研究出來。”
成立於2014年的NEO是國內首條原創公有鏈。NEO曾是國內ICO市場上的最大ICO項目,也是世界第12大加密貨幣。9月7日,項目公布了退幣方案:參與前期ICO的投資人,以當時的眾籌比例退回自身份額的NEO,可以拿回當時投入的比特幣;但對於後期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投資人,其持有的代幣將不能被退回。
記者了解到,已經宣布退幣的ICO項目例如愛科幣、量子鏈等都采用了類似於NEO的模式。但並非所有投資人都願意將自己手中的ICO代幣清退。手中持有幾家ICO項目代幣的李鵬亮表示,在自己所在的ICO投資微信群中,有的投資人認為眼下市場價格波動太大,決定觀望一段時間再進行退幣。還有的投資人認為項目目前給出的清退方式並不“給力”,尤其是一些已經暴漲的項目。“小蟻幣最開始才1元一個,現在200多元一個,現在的退幣方案是按照當時的眾籌比例,那肯定不願意退啊。”李鵬亮說。
此外,由於99號文和公告中並沒有提及如何處理二級市場上的代幣,通過二級交易市場投資ICO項目的代幣目前唯一的清退方式就是退回二級交易市場賬戶,而對於已經停止交易的二級市場來說,目前如何處理這些代幣還是未知數。
“眼下首先要應對的是代幣清退問題,後期不排除考慮把項目移到海外。畢竟美國、新加坡雖然也出台了監管政策,但是不像國內這樣直接叫停。”有ICO項目發起團隊的參與者對記者說,“還有像瑞士、日本都是目前監管相對較鬆的地區。但是瑞士做ICO得先申請牌照,現在業內一些公司傾向於搬去新加坡。”
公開消息顯示,已經於9月2日宣布暫停中國區業務的ICOCOIN在9月1日就已經正式登陸歐洲交易平台C-CEX。與此同時,一些擁有海外背景的ICO項目在經曆了9月4日的大跌後又迅速反彈,如已經在海外多家交易所上線的量子鏈,9月5日上漲幅度達到6.09%。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遭遇監管風暴的ICO項目團隊中,有1%遭到池魚之殃,未來可能轉戰海外交易所上市,但並不是所有的ICO項目對轉戰海外都持樂觀態度。ICO在全球都麵臨著監管收緊的趨勢。
不少分析指出,未來在海外市場,ICO監管也可能傾向於發放牌照。美國行業自律組織金融委員會(The Financial Commission)已經成立了一個由金融技術專家組成的小組,旨在為ICO發行證書,並且評估未來ICO的優點。這個ICO認證委員會(ICC)將由獨立的自治機構組成,並由金融委員會的糾紛調解委員會支持。ICC將會根據一係列尚未公開的條件來評估ICO。
另一方麵,ICO投資者也可能趨於私募化。有媒體報道稱,早前有很多ICO項目就不會接受或盡量避免新加坡和美國公民參與。而在美國,有消息稱未來可能隻有經過授權的投資者才能參與代幣配售。
至於國內,全國人大財經委法案室原主任朱少平早先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唯有ICO對應到實體才有價值。朱少平解釋道,所謂對應到實體經濟是指創業企業發行ICO代幣,必須拿融資去做實業,做區塊鏈的實體研究。“如果純粹地發行某種虛擬幣,這樣的虛擬貨幣是沒有生命力的。”
(編輯:田躍清)
最後更新:2017-10-08 03:43:33
上一篇:
比特幣交易平台出海夢碎 主流礦機從3萬跌至2萬
下一篇:
比特幣暴跌後劇情逆轉:又有一批人賺大了
矽穀大佬:比特幣既像黃金又安全 被低估巨大潛力
比特幣價格衝擊6000美元後轉跌 5700美元或成價格支撐
巴菲特:比特幣是真正的泡沫,它無法創造價值
比特幣場外交易監測報告:場外交易份額從5%上升至20%
國家互金專委會發布《比特幣場外交易監測報告:三家場外平台兩周交易額達6.8億元》
共享晚報:巴菲特狠批比特幣,稱其為真正泡沫;PayPal聯合創始人:比特幣像一種儲備貨幣;穆迪報告: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威脅遙遠可期
比特幣買房成為現實,紐約、迪拜等5大城市開創先河
比特幣逆勢上揚後,騙子偽裝成銀行想空手套白狼!
比特幣價格不像鬱金香狂熱的5個原因
眾多“專家”看空比特幣,比特幣真的是“泡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