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96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上海製造業增速創5年新高 企業智能化布局成效初顯

記者走訪調研中國商飛、振華重工新時達海立股份等多家企業發現,各製造企業布局智能化生產已經初顯成效,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企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距離發布《上海市製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剛滿一年,上海在製造業上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近期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13.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2%,實現了2012年以來同期最高增速。

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二產業增速由負轉正,提升幅度高達9.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速則回落了0.5個百分點。對比去年同期,今年上海的產業結構出現了變化,工業成為上海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期分別走訪了中國商飛、振華重工、新時達、海立股份等多家製造業企業,試圖從微觀層麵解析上海製造業發展的新特點。

調研發現,各製造企業布局智能化生產已經初顯成效,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企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過,這都隻是開始,與真正的“智能工廠”還相去甚遠。

新興產業表現亮眼

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上海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上海製造業兩頭“真空”的狀況顯著改善。

今年上半年,上海六個重點行業工業總產值10978.63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除石化及精細化工小幅下降外,其他四個領域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品鋼材分別增長22.0%、14.5%、4.0%、0.8%。

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完成總產值4760.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8%,增速同比提高6.1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17.5 %,新一代信息技術增長12.6%,節能環保增長6.9%,高端裝備增長4.2%,生物醫藥增長4.0%,新材料增長3.7%。

宏觀數據飄紅的背後,上海製造迎來了一係列矚目成果。今年5月,大型國產客機C919實現首飛;近期,ARJ21新支線飛機又獲得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正式進入批產階段;此外,振華重工的洋山四期全自動化碼頭也將於今年年底投產。

在《規劃》中,上海明確表示,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製造業、積極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快成為上海製造的一張靚麗“名片”,而在傳統行業,上海製造的轉型升級也可圈可點。

據媒體報道,今年6月,上海造船業就迎來兩件大事,一是江南造船集團建造的海軍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正式下水,二是滬東中華集團拿下價值52億元的國內造船業年內最大訂單。這在全球造船業“嚴冬”未過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

企業探索“智能工廠”

無論是重點行業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在積極布局智能製造。振華重工、上飛製造、海立股份等都在信息係統和工業自動化領域進行了初步嚐試或深入探究。

據了解,振華重工的智能製造生產線主要在於用機械代替人工,並通過智能化信息係統,實現精益生產,提高工廠運作效率。其中,大梁機器人焊接工作站引入了帶移載機構的懸臂機器人,能采用參數化編程技術快速編程,實現柔性化生產,立焊跟蹤技術也能提高焊接質量。

振華重工工藝部總經理王兆榮介紹,由於分段內部焊接環境惡劣、空間狹窄,煙塵、弧光、高溫等問題嚴重,且打磨工作量大、質量差,所以引入機器人焊接工作站極為必要。

上飛製造是中國商飛旗下的飛機總裝製造中心。目前,基地擁有C919的5條自動化裝配生產線,並引進了大量數控設備,建立了數字化工藝設計、製造執行係統(MES)、PDM係統(IDEAL平台),整體上提升了我國飛機裝配、零件製造的自動化水平。

壓縮機製造企業海立股份則於2007年便開始了自動化探索,初期引進了工業機器人、RGV小車及條碼管理,並進行了多品種多批次生產模式的係統排程。2011年,公司進行了大規模工業機器人連線,2015年底基本建成數字化工廠。

總體而言,智能製造布局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海立股份為例,投入工業機器人後,其位於上海的生產基地在10年間生產成本降低了七成。

不過,這都隻是開始,與真正的“智能工廠”還相去甚遠。振華重工坦言,目前公司所使用的製造方式主要仍為人工焊接。

上飛製造科技管理部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當前隻是部分具備“局部智能製造”的特點,零件加工、結構裝配、總裝測試、檢驗測量等過程中仍存在大量手工操作環節,在智能工藝設計、智能生產管控、智能物流方麵仍未“打通”,也就是說,5條產線單獨走,沒有形成閉環。

在海立股份的規劃中,真正的智能製造係統要實現產品端到端全過程一體化管理,即從客戶需求到銷售執行,全部實現數字化、可視化、跨區域的統籌管理。受製於成本控製,公司目前可以實現的最小批量生產為300台/次,但目標要達到50台/次。

生產性服務業步入“快車道”

隨著製造業的整體回暖,上海積極推進的生產性服務業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製造業提供保障服務的行業,它依附於製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於企業生產的上遊、中遊和下遊諸環節中,主要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為主要投入品。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生產性服務業分類(2015)》,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共有10個大類,包括: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等。

吉凱基因就是一家典型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作為一家疾病關鍵基因研究服務綜合供應商,吉凱基因從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之間脫節的痛點入手,創立“醫生合作+科研服務+產業化支持”的發展新模式,不僅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還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

吉凱基因建立的慢病毒文庫,幾乎覆蓋了人類的所有基因,目前,公司與400多家三甲醫院腫瘤研究領域的2000多名臨床科學家建立了合作關係。今年1月,吉凱基因的轉化醫學研究院登記成立,臨床與科研、產業之間的橋梁初步搭建。

智能雲科則是一家麵向中小企業的大數據公司,通過旗下工業4.0共享平台:iSESOL,公司可以連接與生產相關的一切核心資源:人員、工廠、裝備等等,這意味著,一旦接入智能雲科的係統,一台機床、一個車間甚至整個工廠的信息,都可以在同一雲端上實現共享。

這對製造企業的意義在於,接入生產數據之後,智能雲科將通過技術谘詢、金融服務和運營服務等,扶持工廠進行升級改造,建成完善的生態鏈。在發展規劃中,智能雲科還可根據大數據體現出來的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提供平台延伸出來的增值服務。

(原標題:上海製造業增速創5年新高 企業智能化布局成效初顯)

最後更新:2017-08-11 08:54:39

  上一篇:go 萬達旗下AMC股價周四大跌逾6%
  下一篇:go 上半年證券市場融資同比降近5000億 為2016年全年的三成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