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8
汽車大全
歐洲央行為人民幣背書 美元霸權體係到頭
摘要
歐洲央行正式將人民幣納入外儲組合之中,人民幣邁向儲備貨幣之路。
布魯塞爾當地時間6月13日,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表示,已經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將5億歐元(約合5.6億美元)等額的美元外匯儲備轉換為人民幣儲備。對外匯儲備總額達680億歐元的歐洲央行而言,人民幣儲備雖不及外匯總量1%,但意味著人民幣從以往的計價貨幣逐漸轉型為儲備貨幣。
從數額來看,歐洲央行的這一小步撬動了人民幣國際化最大的阻礙。作為全球主要央行中第一個將人民幣正式納入外儲的央行,歐洲央行向各國央行釋出“人民幣是可靠外儲資產”的明確信號。但更重要的是,自二戰以來,建立在布雷頓森林體係(Bretton Woods System)基礎上的美元霸權體係已出現轉折。
歐洲央行正式將人民幣納入外儲組合之中 人民幣邁向儲備貨幣之路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推算,中國大陸將在2020年前後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陷入增長疲乏之際,中國依舊保持中高速經濟增長,人民幣也因此成了國際市場上的新寵。
2015年底,國際貨幣基金(IMF)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的一籃子組成貨幣之中。在組成比例調整後,人民幣將以10.92%的比重在五種組成貨幣中排名第三,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元與歐元的主要貨幣。
隨著國際貨幣基金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組成貨幣之中,人民幣正式獲得了儲備貨幣的資格。然而,即使在特別提款權中位列第三的位置,國際間對於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仍有所有顧慮。
迄今為止,諸如俄羅斯、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坦桑尼亞等國央行已宣布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但作為外匯儲備多元化的替代方案,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地位仍無法與美元、歐元、英鎊等老牌儲備貨幣相抗衡。根據推算,截至2017年4月,人民幣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例僅1%,而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國家外匯儲備中則不包含人民幣。這也讓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遲遲無法推進。
人民幣對主要貨幣趨穩信號浮現 美國“囂張特權”拐點出現
持平而論,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之所以受阻,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而論,儲備貨幣地位不僅意味著國家主權的延伸,更意味著在國際社會上的一種“特權”。自二戰結束以來,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主導下,美元成為了主導西方世界金融秩序的核心貨幣。在布雷頓森林體係下,美元成為了美國國力的表征,而依附美元而體現的國力也被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斥為“囂張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
明確的說,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所主導的霸權體係是建立在軍事與金融的基礎之上,而金融要素便是立基於美元“囂張的特權”之上。也因此,深諳全球治理之道的美國政府理所當然地發揮其影響力來阻礙或者延遲人民幣成為下一個主要儲備貨幣。
但客觀來說,我國政府對於資本賬戶自由化的疑慮也阻礙了外國政府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組合的意願。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中國央行必然將麵臨金融理論中所謂的“不可能三角困境”(Impossible Triangle Dilemma).2016年3月,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明確表示:“中國央行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和匯率穩定的三項條件”。這被稱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不可能三角陷阱”,對任何國家而言,央行的最優化選擇是同時確保兩個條件有效運行。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國政府的基本立場明確鎖定在保持總體形勢穩定。這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將是持久而非一促可及的。
截至目前,中國央行並未表現出強烈的人民幣國際化意圖。自2015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外匯儲備迅速衰退,中國政府也相應地收緊了外匯市場的管製措施。這意味著中國在資本賬戶開放上采取暫緩的立場,這也使得有意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的央行保持觀望態度。
從目前情況來看,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呈現築底的基本態勢,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壓力正逐漸獲得釋放。從趨勢來看,中國央行對資本賬戶的管製措施將逐漸轉趨寬鬆,而這將提高各國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儲的意願。歐洲央行將人民幣納入外儲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階段性停滯期的結束。隨著歐洲央行打開這扇大門,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越來越多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外儲之中。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6-18 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