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03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嚴監管薅除行業“野草”促網貸回歸良性業態

騙貸、跑路、高息吸金……一係列負麵詞匯在過去一年中成為P2P的噩夢標簽,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聯想一時間也從金融創新急轉彎至不信任。相伴而生的,是諸多P2P網貸機構在公開場合不願意稱自己是P2P公司,以及管理層係列嚴監管措施的出台。從2016年8月銀監會聯合四部委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辦法》到今年6、7月,上海、深圳、北京三地的網貸備案管理辦法先後正式出台或發布征求意見稿,其間監管政策不斷下發,市場多數聲音因此認為,“P2P寒冬”已逐漸臨近。實際上,早在去年4月,國務院就組織14個部委召開電視會議,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有關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為期一年。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互聯網金融轉向整治實施方案》,原定今年3月份完成該項整治工作。但據媒體報道,實施方案或延期到2018年6月底完成,達摩克利斯之劍還將在P2P平台公司頭上再懸一年。半年多的強整治之後,統計數據表明,網貸平台野蠻生長的步伐已明顯放慢。據網貸之家統計,2015年初至2016年4月,每月新增網貸平台數量幾乎以三位數計,最多時全國範圍內一月間增加了265家平台。但在去年4月份開始整改之後,每月新增平台數明顯減少,多保持在兩位數增長,尤其去年10月正式發布《互聯網金融轉向整治實施方案》後,截至今年6月,9個月間月均網貸新增平台數量已減至個位數,最少時單月僅新增了1家網貸平台。

監管政策對規範行業起到了顯著作用。截至今年6月,全國累計網貸平台總數為5909家,其中正常運營的僅2114家。根據業內權威人士預估,按照目前的行業數據和整治力度,到明年整治結束時,現存的P2P平台可能還會有2/3離開市場。嚴監管之下,網貸行業看似麵臨“寒冬”,但對於業內真正做金融創新、誠信經營的公司來說,這反而可能是利好消息,同時也是讓網貸回歸良性業態的必經陣痛。網貸平台作為一項金融科技創新,本意是為了彌補傳統金融業務上的不足,如突破傳統金融機構相對繁複、漫長的審核流程,對資金需求方提供更及時的服務,以及基於金融科技、大數據幫助銀行做助貸服務等。但作為新生事物,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在過去幾年呈現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局麵。實際上,從嚴監管啟動至今,盡管“問題平台”累計超出3000家,但這些停止運營的平台交易量極小,不足網貸行業平台交易量的10%。這也意味著,其中很多停止運營的平台屬於“偽互聯網金融”平台,打著互聯網金融的旗號,並沒有參與太多正當業務。

據一家行業領先公司負責人說,麵臨輿論壓力時,因為公司有非常好的用戶基礎和品牌形象,行業負麵輿論對平台和用戶的衝擊並不顯著,過去幾個月裏用戶量和交易量保持持續穩步上升。 這說明,在本輪嚴監管過程中,大部分被淘汰的是本身存在問題的平台,經過一輪整頓,薅除行業中的“野草”,反而為真正做事的平台釋放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機遇。而從金融行業本質來看,信任是維持金融業正常運轉的核心要素,P2P平台出現的問題無疑損害了用戶對平台和行業的信任,而嚴格科學地執行強監管措施,正是恢複市場信任和信心的有效途徑。

(原標題:嚴監管薅除行業“野草”促網貸回歸良性業態)

最後更新:2017-07-14 08:54:30

  上一篇:go 港交所擬嚴管供股合股配股
  下一篇:go 機製完善橋梁架起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