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汽車大全
地方債整改遏製隱性債 探索中國版市政項目債
被中央高層會議連續點名,“地方債”最近有點火。
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製隱性債務增量。
具體而言,要遏製違法違規舉債,繼續整改違法擔保,糾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中的不規範行為。
同一天,財政部副部長劉偉等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就地方債管理給出具體回應:各地都在抓緊整改,解除違規擔保,積極與社會資本方協商糾正不規範的做法,力度很大,預計會有比較好的改觀。
在堵住“後門”的同時,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開好“前門”,支持地方政府合法合規舉債融資。
豐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品種,是一種嚐試。目前財政部聯合相關部委,推出了土地儲備專項債、收費公路專項債兩個品種,後續還將試點更多項目收益和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旨在打造中國版的“市政項目債”,保障地方合理融資需求。
此外,劉偉表示,我國政府債務負債率低於歐盟60%的警戒水平,低於新興市場水平,債務總體是可控的,“這是理性的回答,自信的回答”。
據介紹,截止到今年6月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5.86萬億元,全國人大批準2017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是18.82萬億,地方債務餘額在限額之內。
整改不規範行為
7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遏製隱性債務增量。
國務院常務會議秉承了近期兩次中央高層會議的精神。7月14日至1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堅決遏製隱性債務增量。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嚴格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行為,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債務風險,是促進經濟財政健康可持續、保障國家金融穩定安全的重要舉措。
如何化解累積的債務風險?會議指出,各地要落實屬地責任,堵住“後門”,堅決遏製違法違規舉債。堅持分類指導,繼續整改違法擔保,糾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下文簡稱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中的不規範行為。
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本是合法合規的融資渠道,實踐中被濫用成變相舉債方式,成為被重點規範的對象。
今年5月初,財政部聯合五部委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6月初,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堅決製止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舉債的通知》——這兩個通知對地方變相舉債行為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
有地方債務辦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地方違法違規舉債要整改存在一定難度,如果撤銷擔保函,銀行可能會要求提前還款。但整改的工作必須繼續,在財政部的指導下,整改思路漸漸明晰,有預算安排的按預算安排走,實在超出標準的項目隻能慢慢建設,部分項目可能會叫停。
7月28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王克冰指出,現在各地都在抓緊整改,解除違規擔保,積極與社會資本方協商糾正不規範的做法,力度很大,地方政府將在規定時限內要向財政部報告清理整改情況。“我想這方麵預計會有比較好的改觀。”
保持監督高壓態勢
“我們不要出了事情才去問責、才去找原因。部分被預警的基層市縣政府、操作不規範的融資平台公司,都是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的常態化監控對象。”財政部副部長劉偉表示。
2015年1月1日新預算法實施以來,圍繞新預算法,地方債管理工作不斷突進,包括地方債的限額管理、納入預算管理、發行新增地方債券、置換存量債券、推出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試點、建立地方債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製等。劉偉形容這係列安排是“一個非常嚴謹的製度設計”。
地方債管理體係仍在持續完善。去年12月,財政部發文明確專員辦職能,對地方債進行日常監督是其重要任務。
今年以來,財政部陸續披露曝光了數起地方違法違規舉債案例,並問責到相關責任人,部分地方財政局、地方融資平台、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給予行政撤職、警告或罰款等處分。
問責到人,起到明顯震懾作用。中央高層會議的定調,意味著監管高壓將繼續。
劉偉指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政治局會議作了專門部署,對控製地方債務、防範風險提出了明確要求,財政部將不折不扣、堅決貫徹執行。
王克冰表示,隱性債務就是地方政府違法違規和變相舉借的債務,對此財政部會保持監督高壓態勢,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要發揮跨部門的聯合監管機製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監管合力。省級政府也要建立嚴格的查處問責機製。
滿足地方合理融資需求
有地方債務辦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因為地方上的項目數量、融資需求量很大,隻能作假來突破PPP項目支出10%的紅線。政府購買服務近年來被濫用得較多,然而,地方要發展經濟,上項目是較快的拉動手段,地方需要借債融資。
要發揮地方積極性,需要給地方一定融資舉債空間。
按新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隻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來舉債。劉偉表示,這在法律構架之下,由各地在法定限額內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規範舉債,各地的發行規模按照各地償債能力以及融資需求確定。
除了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仍然有合規的融資渠道,包括PPP、政府投融資基金等模式,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在地方政府債券方麵,還在積極探索中國版“市政項目債”。近期,財政部聯合相關部門已開展了地方政府土地儲備、收費公路專項債券試點。從曆史數據來看,地方政府舉債融資中,不少投入土地收儲、收費公路建設這兩大領域。
王克冰表示,在土地儲備、收費公路專項債基礎上,財政部還將鼓勵地方在法定限額之內,試點發展項目收益和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建立專項債券和項目收益、資產相對應的製度。這些措施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打造中國版的“市政項目債”,保障地方合理融資需求。
美國市政債發行主體是地方政府,不少是基層市縣政府。但我國試點的專項債,目前仍由省級政府代發,隻是要求專項債券有統一命名方式,即名稱要與具體市縣項目對應上。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已經有部分地方上報希望開展港口、機場、水利設施等專項債券試點。不過,專項債發行需要有對應的項目收益作為償債資金,資產管理也要滿足一定規範。(編輯:張星)
(原標題:地方債堵“後門”開“前門”: 遏製隱性債探索中國版“市政項目債”)
最後更新:2017-07-29 07: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