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42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國企改革進程過半 進入“新周期”

結束了兩年的負增長之後,國有企業利潤在2016年實現了恢複性增長,今年上半年又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深化國企改革和供給側改革,是國企質量和效益提升的動力,也為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勁動能。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利潤總額14072.3億元,同比增長24.3%,鋼鐵、有色等上年同期虧損行業持續盈利。就央企而言,今年上半年102家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已連續5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企經營形勢有了顯著好轉,可能已經告別了長達6年的去產能、通縮和資產負債表調整期,進入了“新周期”的起點。在營收與利潤回升的背後,是國資國企改革的成效顯現。

管資本、放權

十八大以來,國資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國企負責人薪酬製度改革啟動實施,不避利益藩籬。國企改革十項試點全麵鋪開,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製機製,中央企業兼並重組加速,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製改革不斷推進,公司製改革基本完成。國企改革“四梁八柱”拔地而起,從“設計”邁向“施工”。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今年3月在遼寧調研時表示,“1+N”文件體係已基本形成,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施工圖。下一步工作關鍵是抓落實,實行“一企一策”,切實解決製約國企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這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共分8章30條,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製、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麵,全麵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是在國家層麵推進國有資產實現形式的資本化。《指導意見》指出,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準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

十八大以來,國資委不斷探索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製機製,推進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為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發展壯大國有經濟作出了貢獻。

不過,與此同時,國有資產監督機製尚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中越位、缺位、錯位問題依然存在,急需加快調整優化監管職能和方式,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進一步提高國有資本運營和配置效率。

由管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向價值形態的國有資本轉變,關鍵一步是“放權”。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明確精簡43項國資監管事項。其中,取消26項,今後國資委不再直接規範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行為,取消央企年金方案、央企子企業分紅權激勵方案等事項的審批,由企業依法自主決策;下放9項,今後延伸到央企子企業的管理事項原則上歸位於企業集團;授權8項,涵蓋了經理層成員選聘、業績考核、薪酬管理以及職工工資總額審批等企業唿籲多年的事項。

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資監管體製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國資委放權和從管人、管事、管資產轉變為管資本是改革的核心議題,這個文件明確了國資委作為出資人的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改革意味著經營權將更多地下放到企業,讓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增強企業活力。但是,國資委如何真正“放得下”,企業如何“接得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終身追責

作為管資本的專業平台,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原有2家試點的基礎上,已經擴展到了“2+8”共計10家,即誠通集團、中國國新2家運營公司試點,和國投、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8家投資公司試點。37家省級國資委中,有21家改組組建了52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目前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兩家企業主要管理4隻基金,總規模合計8500億元,初步形成了係列化、差異化、協同化運營公司基金係。其中,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已經開展實質性的運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些基金的成功發起和實際運作,將央企、地方企業、金融企業和社會資本等各方資金集聚起來,為央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融資新渠道和投資新機製。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則,各級國資委要繼續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試點工作,在落實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董事會職權的基礎上,在產權管理等方麵明確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授權的內容、範圍和方式,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平台作用,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提質增效。

胡遲表示,各級國資委大力推進依法監管,著力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應重點防止行政化、疊床架屋、增加管理鏈條;其次是防止簡單翻牌;再就是防止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被虛化等問題。

國資委“管資本”在不斷放權的同時,更要守住保障國有資產安全這條底線。《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於2015年底公布,明確了加強企業內部監督、外部監督、社會監督及追責製度四個方麵。2016年發布的《關於建立國有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製度的意見》,明確了九大方麵54種需要追責的情形,在國企發展曆程中第一次提出“實行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製度”。

李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國企管理人員崗位調動頻繁,任期都比較短,所以部分管理人員通過大量投資獲取短期效益。終身追責製度就是要求管理人員不僅為自己的任期績效考慮,還要著眼於企業長遠發展。

央企重組成效初顯

從去年開始,央企重組步伐明顯加快,2016年被業內稱為“央企重組年”。十八大以來,國資委按照適應行業產業發展要求,推動了15對28家中央企業重組整合,目前國資委監管的央企已經調整到101家。

縱觀央企的重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強強聯合的重組,比如原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重組形成的中國中車,原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重組形成的中國遠洋海運,原寶鋼、武鋼重組形成的寶武集團。

通過內部整合,重組前的重複投資、惡性競爭、力量分散等問題有效解決,協同效應不斷顯現。寶鋼、武鋼重組前虧損上百億元,利用重組的機會,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壓減過剩產能近千萬噸,重組後實現盈利70億元。

重組也增強了企業規模實力,行業地位和話語權顯著提升。中國中車集團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產品最全、技術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企業,產品覆蓋了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全球軌道交通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5%。同時,還帶動了國內機電、電子元器件等20個配套產業的轉型,和上千家中小配套企業的發展,為發展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和實現“2025製造強國戰略”發揮了突出作用。

二是優勢互補的重組,比如原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重組形成的國家電投。國家電投整合了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集團科研資源,組建中央研究院,全麵完成CAP1400核電機組的研發設計,申請專利1529項,發布123項行業和國家標準,形成了支持三代核電自主化發展和走出去的標準體係。

三是吸收合並的重組,比如招商局集團和中國外運長航的重組;四是共建共享的新組建方式,比如三家通信企業共同出資成立了鐵塔公司,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節省大量投資。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6月在國資委媒體吹風會上表示,央企重組不是為了減戶數,而是更加關注重組的內涵和實效;不是僅僅停留在物理變化上,而是追求發生化學反應。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企業兼並重組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金鑫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的央企重組整合是在已有製度框架內的重組,目前麵臨的難題是如何在規模擴大的同時,通過內部重組剝離低效無效資產。雖然各家企業均有主業,但當前大部分央企涉及的行業仍顯過寬,央企內部各附屬企業的效益和實力參差不齊。

張金鑫稱,“隻吃不吐”就無法形成國有資產的良性流動和國有資本的有效增值。但如何平穩有序地處置應戰略性退出的業務,既需要企業的操作經驗和智慧,也需要製度和輿論的配合,這些目前仍是製約央企重組效果的難題。

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重組整合不能是簡單地“1+1”合並,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把經營管理模式創新作為一條主線,以深度創新求最大改革紅利。

公司製改革接近尾聲

今年國企改革的亮點之一,是年內將完成公司製改革。目前仍有69戶央企集團公司和3200戶左右的央企各級子企業是全民所有製,今年年底,這些企業將全部完成公司製改革。

國務院辦公廳7月26日對外公布的《中央企業公司製改製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出,2017年底前,按照《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法》登記、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不含中央金融、文化企業)要全部改製為按照《公司法》登記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有效製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製。

業內人士分析,國企改革正向縱深推進,完成央企公司製改革特別是央企母公司層麵的改革,將為下一步進一步推進規範董事會建設、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製改革打下基礎。

截至2016年底,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公司製改製麵達到92%。其中,東方電氣集團、中廣核、上海貝爾3家企業全麵完成了公司製改革,中國國電、中國一重、中國鐵建、建築設計集團、中國航信、武漢郵科院、華僑城集團7家中央企業二級及以下子企業全麵完成改製。

省級國資委監管企業改製麵超過90%,其中遼寧、吉林、江蘇、福建等19個地方國資委所監管一級企業全部完成公司製改製。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王炳華在該集團2016年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現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央企集團層麵的公司製改製比子企業做這件事難度更大,有了子企業改製的基礎,現在已經到了推動集團層麵改革的最好時機。

李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完成整體改製處於收尾階段。公司製改革的目標不是為了完成數量,而是在《公司法》的要求下,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市場化的運營體製。

李錦同時指出,公司製改革目前麵臨的問題是,一些企業雖然在形式上改製了,也建立了董事會,但是本質上並沒有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董事會製度並未真正落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明在媒體上表示,尚未改製的企業有很多是國資委監管的一級企業集團,或被兼並重組後的二級、三級企業,資產規模大、業務範圍寬、地域分布廣,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的工作量會非常大。而且,由於這些尚未改製的企業都是老國企,曆史遺留下來的土地、債權債務、人員安置等糾紛或問題多,要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好非常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實施方案》重申了公司製改製的支持政策,在國有劃撥土地處置、稅收、工商變更登記和業務資質資格承繼等方麵提出了相關政策支持,為公司製改製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混改仍是突破口

混合所有製改革也是今年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多位業內專家預測,今年壟斷領域的央企混改以及地方國企混改將有實質性的突破。

在去年國家發改委與國資委等部門選定9家央企作為首批混改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又圈定了10家作為第二批試點企業,第三批試點企業則正在遴選之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在馬不停蹄地甄選混改試點企業,全國範圍內混改規模效應已初步顯現。

國資委今年6月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企業及下屬企業共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1995項。截至2016年底,央企集團及下屬企業混合所有製企業(含參股)占比達到了68.9%,上市公司的資產、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在央企“總盤子”中的占比分別達到61.3%、62.8%和76.2%。省級國資委所出資企業及各級子企業(合並報表範圍內)混合所有製企業占比達到了47%。

彭華崗表示,近年來,混改呈現出幾個特點:一是速度加快。2016年新增混合所有製改革項目數同比增長45.6%。截至2017年3月底,省級國資委監管各級企業中混合所有製企業數量較2016年底增長3%。

二是層級提升。央企二級子企業混合所有製企業戶數占比達到了22.5%。截至2017年3月底,126家省級國資委監管的一級企業集團層麵完成了混改。

三是領域拓展。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行業和領域,選擇19家企業開展重點領域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實現了向社會資本放開競爭性業務。

四是機製轉變。越來越多的競爭性企業在混改中進一步調整股權比例,促進企業形成了有效製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通過探索實施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和身份轉換、員工持股等,推動企業形成了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製。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混改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今年年初,多家央企、地方國企紛紛表態要推動混改。多省份相繼公布混改、員工持股實施細則甚至明確試點企業名單。上海、雲南、新疆、吉林等地積極推進市屬企業上市及資產證券化,福建、北京、青海等力推員工持股試點,四川、天津等將推動員工持股年內落地。

李錦建議,應遵循國有企業改革工作規律,下放改革權力。調整改革工作策略,以改革目標與評價標準為抓手,取消各項改革試點的審批機製,建立經常性改革試驗探索機製,建立嚴格的督查、問責機製,以期達到確保改革落地的目標。

李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企改革依然任重道遠,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克服所有權與經營權分不開的弊病,克服秩序不規範、規則不統一、競爭不充分的弊病;如何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引進社會資本,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製力、影響力,都是改革需要探索和深化的領域。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總會計師沈瑩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將加快各項國企改革措施落地,釋放改革動能,為供給結構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破除障礙,為振興實體經濟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

(原標題:國企改革進程過半 進入“新周期”)

最後更新:2017-08-14 06:23:15

  上一篇:go 銀行係公募規模分化明顯 拚背景不如拚實力
  下一篇:go 產品漲價業績仍不佳 多家資源類公司遭問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