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
汽車大全
發達國家失去優勢 七大指標預示中國崛起是主因
摘要
最近幾十年最重要的變化是高收入國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權重日益下降。
最近幾十年最重要的變化是高收入國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權重日益下降。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大分化”——就在那個時候,如今的高收入經濟體的財富和力量發生飛躍,超過了其他國家——明顯迅速逆轉。曾經的“分化”已停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趨同”。然而,這種趨同也是有限的趨同。這種改變全都與亞洲(以及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崛起有關。
最能體現中國進步的東西,莫過於其龐大的儲蓄。中國之所以積累起如此龐大的儲蓄,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規模已變得如此龐大,還有部分原因是中國家庭和企業儲蓄如此多。中國的資本、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在21世紀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可能和美國的資本、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在20世紀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一樣。
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不僅在世界產值中的權重日益上升,在世界人口中的權重也日益上升。高收入國家的權重明顯下降。到2050年,聯合國預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將幾乎和所有高收入國家在1950年的比例一樣高。這種最貧窮國家人口在世界人口的比例上升帶來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
經濟趨同和人口比例變化是這幅經濟全景圖的核心元素。第三個是技術改變。數據處理與通信的匯聚為我們帶來了互聯網,這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技術。半導體相對成本暴跌支持了這場技術革命。有趣、而且令人擔憂的是,如今這種革命似乎放慢了腳步。
各個高收入經濟體的民粹主義壓力日益增加。其中最為重要的事態包括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實際收入陷入停滯或者下降。在2005年到2014年期間,許多高收入國家高達三分之二人口的實際收入似乎停滯或者下降。難怪有這麼多的選民脾氣暴躁。他們不習慣這種狀況,也不希望習慣。
馬丁·沃爾夫給出衡量重大轉變的7個指標:
1。產值。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從1990年到2022年,高收入國家占世界產值的份額從64%下降至區區39%的水平。引人注目的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份額的上升完全是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貢獻的:因此,預計同期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占世界產值的份額將從12%升至39%。
預計到2022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占世界產值的比例將與高收入國家相同。中國崛起是這種相對經濟實力重大轉變的主要原因,盡管印度崛起也同樣重要。到2022年,中國占世界產值的份額預計將從1990年的4%升至21%。預計印度的份額將從4%升至10%。
2。儲蓄。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儲蓄總額幾乎是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中國儲蓄了幾乎一半的國民收入。這種異常高的儲蓄率可能下降,但這種下降將是漸進式的,因為中國家庭可能會保持節儉,企業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可能持續高企。
3。人口。從1950年到2015年,當前高收入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從27%大幅下降至15%。甚至中國人口的比例也從1950年的22%下降至2015年的19%。預計印度到2025年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聯合國預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占到全球人口的22%。
4。技術。半導體價格暴跌是通信和數據處理革命背後的推動因素。按照這種方式衡量,信息處理的相對價格自1970年以來下跌了近96%。這種對數尺度上的下斜表明了相對價格下降的速度——2010年後降速顯著放緩。
5。生產率。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稱,自1970年以來,美國再也沒能趕上1920年至1970年間的生產率表現。他還展示了1994年至2014年間美國生產率又出現爆發式增長,但隨後進入了一個生產率增長極慢的時期。
6。全球化貿易以及金融資產和負債。相對於全球產值的快速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停滯。保護主義可能是部分原因,但似乎不是主導因素。許多貿易機會耗盡、自由化步伐放緩以及投資低迷似乎解釋了這種放緩趨勢。
7。收入。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在2016年7月發表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在2005年到2014年間,25個高收入國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口來自薪資和資本的實際收入出現停滯或者下降。意大利人和美國人的此類收入停滯尤其普遍。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8-01 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