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83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11倍溢價收購卓譽自動化背後 雪萊特緣何頻頻跨界?

資本江湖,從來不缺並購“故事”。

前腳剛宣布終止收購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企業深圳斯諾,後腳就以3億元拿下了鋰電設備企業卓譽自動化。

9月14日,停牌半年之久的廣東雪萊特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076.SZ,以下簡稱“雪萊特”)終於有了進展,其披露了重組計劃方案: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資產與配套融資的方式,作價3億元重組何立等4名股東合計持有的卓譽自動化100%股權,布局鋰電池生產端,進一步延伸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該計劃旋即引發質疑,深交所在9月22日發出問詢函,要求雪萊特於9月28日前補充說明:是否存在大客戶依賴,公司員工是否與前5名客戶存在關聯關係,以及現金流量持續為負的原因等。

格外引人關注的是,雪萊特曾先後對11項資產發起並購,涉及光科技應用、智能消費電子、高端智能製造、汽車核心零部件以及教育等諸多領域,可謂頻頻跨界。而就在一年前,雪萊特跨界收購從事無人機研發的曼塔智能,曾被質疑成為其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照明燈具生產銷售的上市企業,在整個照明市場不景氣的環境之下,雪萊特緣何頻頻跨界收購?其11倍溢價收購卓譽自動化背後又有哪些邏輯?

高溢價收購引質疑

9月14日,雪萊特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並購深圳卓譽自動化。其中,交易對價的65%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35%以現金方式支付。然而,就是本次標的公司深圳卓譽自動化,給收購帶來了諸多質疑。

這家成立於2013年,注冊資本500萬元,業績持續性尚待觀察的生產型企業,一下子成為了身價3億元的明星公司。根據交易各方協商確定,交易價格為3億元,相較標的公司2465.73萬元經審計淨資產金額溢價幅度超過11倍。

但從披露的並購草案看,深圳卓譽自動化的經營存在可質疑的方麵。以其向前5大客戶銷售情況為例,在2015年到2017年1~6月,向前5大客戶銷售金額分別為477.78萬元、2868.50萬元和5487.6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從42.52%上升至99.13%。

一邊廂是業績持續性尚待觀察,一邊廂是11倍溢價收購。而這項收購被質疑“存在利益輸送”。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致電雙方進行采訪,然而截至發稿前,兩者之間的聯係並未得到雪萊特和深圳卓譽自動化的正麵回複。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對方作出了業績承諾,即卓譽自動化2017年淨利潤不低於0.22億元,2017年、2018年累計淨利潤不低於0.55億元,2017年至2019年累計淨利潤不低於1.05億元。

對此,一位不具姓名的分析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從新能源目前的形勢看,這份業績承諾實現是存在可能的。”

欲發力新能源汽車

實際上,雪萊特早已有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布局。2015年,雪萊特成立佛山雪萊特汽車智能電子有限公司,其持股51%,主要負責公司汽車照明類產品在國內的銷售,加速汽車燈應用在整車領域的戰略布局。

2016年,雪萊特設立總規模為6000萬元的廣東雪萊特產業基金與總規模不低於3億元的雪萊特大宇產業並購基金,在新能源汽車電機電容電池領域展開並購。

而雪萊特控股的富順光電也已經具備了充電樁研發、生產和銷售能力;加之剛剛收購的卓譽自動化,雪萊特再次切入鋰電池業務。

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數據統計顯示,到2020年鋰電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356億元,國產設備產值將達到285億元,國產設備替代空間巨大,占比將提高到80%。

有分析人士認為,卓譽自動化所在的鋰電池自動化設備行業受益於電池產能擴充和環保因素,正享受產業發展紅利。雪萊特通過不斷加碼並購,已經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具備了一定優勢。

雪萊特董秘冼樹忠向本報記者表示,“卓譽自動化隻是一個開始,未來公司還會加大並購力度,通過外延式並購等手段,打造新能源電池從前端到中端再到後端,將整個流程全麵整合起來。”

頻繁跨界的“外延並購術”

冼樹忠所說的“外延式並購”,一度成為外界議論雪萊特近年來資本表現的標誌。

雪萊特之所以成為外界議論的焦點,是因為行業內其他轉型的上市公司,多數隻在某一特定領域開展外延式並購,但雪萊特多次籌劃重大重組事項,其標的主營業務都不盡相同,可謂頻繁跨界。

通過梳理發現,上市11年的雪萊特先後對11項資產發起並購,涉及光科技應用、智能消費電子、高端智能製造、汽車核心零部件以及教育等諸多領域。

深究其背後的邏輯不難發現,雪萊特的“外延並購術”一直是借助資本市場開啟轉型之門。

2014年,照明市場不景氣,LED燈市場走俏,雪萊特耗資4.95億元收購富順光電100%股權,轉型至LED領域;同年6月,雪萊特耗資1500萬元增資廣州“一唿百應”,進入互聯網電商領域;其後,雪萊特先後進入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產業,無一不是市場大熱領域。

冼樹忠將其轉型布局形容為“一體兩翼”。“公司一直以來的主營業務是光科技應用,而通過投資並購的方式,已切入了新能源汽車關鍵配件及設備領域和人工智能無人機領域。雪萊特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形成以光科技應用為‘主體’,以新能源汽車及人工智能無人機為‘兩翼’的產業格局。”冼樹忠表示。

然而,頻頻跨界並購,帶來的不止有轉型的希望,同樣還有業績不達標和負債上升的風險。

雪萊特“兩翼”格局之中,在人工智能無人機領域,曼塔智能依然虧損嚴重,短時間內無法判斷其能否實現扭損;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新收購的卓譽自動化能否扭轉雪萊特業績持續下滑的態勢,仍是一個未知數。

(原標題:11倍溢價收購卓譽自動化背後 雪萊特緣何頻頻跨界?)

最後更新:2017-10-08 05:18:03

  上一篇:go 扭轉連虧三年局麵 氯堿企業擴張搶市場
  下一篇:go 7.35億低價“賣身” 後帥康能否重回榮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