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
汽車大全
特斯拉又雙叒產量不足,下一個特斯拉還有多遠?
矽穀Live /實地探訪/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2019年新能源汽車的大限降至,誰能成為造車界的下一個“特斯拉”?
話說,最近鋼鐵俠馬斯克估計有點煩啊……
這 Model 3的造車進程看起來比預想的要慢,原定於生產1500輛的第三季度,也隻生產了260台。唔,你們的愛車估計又又又又要晚點拿到了……(聽說國內都到2019年了?)連電動卡車都要延遲發布了。馬斯克也坦誠,由於生產瓶頸,Model 3 的生產“不及預期”。
說到產能,估計其他家跟特斯拉同樣在煩的也不少。比如 FF 先前傳來的工廠停工,放棄沙漠建廠,又到高管離職,都跟融資不到位有很大關係;連老牌公司通用旗下的雪佛蘭,其純電動車 Bolt EV,也傳出來產量非常有限,到年底也不過幾百台。
造車不易啊,且造且珍惜。不過,就在這樣一片聲勢中,小探最近發現有一家 EV (Electric Vehicle)科技公司悄悄湧進矽穀造車了!關鍵是,這公司還開在了特斯拉旁。什麼公司這麼大來頭?莫非是想對標特斯拉?跑得比香港警察還快的密探趕緊替你瞄一瞄去。
挖來特斯拉、蘋果大牛
這家公司名叫 SF Motors,在矽穀的核心地區聖塔克拉拉市( Santa Clara )擁有一棟四層建築,其中一層二層車庫都有數量相當的電動車充電站。
雖說從外觀上看不出跟別的科技公司有啥不太一樣,但公司的人,倒是有點意思了。
首先,這家公司把特斯拉的創始人、前CEO 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聘請來做了戰略顧問。艾伯哈德的故事相信不用小探多說了,簡單說就是,他是特斯拉的創始人,還擔任過特斯拉的首任CEO。他是第一個提出采用鋰電池做電動車能源,以及在矽穀建立汽車公司的第一人。。
那艾伯哈德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是為SF Motors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定位、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麵提供服務,使得該公司的新能源汽車獲取在全球市場(尤其是美國和中國市場)具有競爭優勢。
此外,這家公司目前的首席技術官(CTO)是曾在特斯拉擔任主電機工程師的 Yifan Tang ,還有幾位特斯拉、蘋果工程師也跟隨 Tang 加入了SF Motors團隊。
據網上公開資料顯示,Tang 在特斯拉工作了5年,曾參與設計特斯拉第一代電動跑車Roadster 和 Model S,以及其他汽車製造商生產的部分車型(如奔馳B-Class和豐田 RAV4)。此外,他還是特斯拉 Model X AWD 原型車的設計者。此前,Tang 還在另一家電動車公司 Lucid Motors 工作了3年,擔任自動駕駛工程訓練方麵的副總裁。
根據領英公司頁麵顯示,目前SF Motors 除了矽穀之外,還在密歇根州與密歇根大學合作,建立無人駕駛及車聯網技術的團隊,總共員工已超過150人。公開報道稱,預計到年底,SF Motors 還要招聘100位員工,包括車身工程、建模、供應鏈等多個級別的崗位。
(密探去瞄的那天趕上SF Motors 的開放日,吸引了不少人啊)
資本充足 擁有 EV 牌照
團隊的人初步成型後,錢從何來?造車這件事,錢當然是最無法避開的因素了。造新能源、電動車最重要的第一步,當然就是資金儲備。
小探發現,原來成立於2016年1月的 SF Motors 是一家具有中國資本背景的美國公司,其母公司是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小康工業在汽車領域積累頗深,旗下東風小康係列產品市場保有量已突破300萬輛,也早已在上交所上市。
據上交所公開信息顯示,早在去年年底,小康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用於投資旗下 SF Motors 純電動智能汽車開發項目。在今年8月,經證監會批準,小康股份將公開發行不超過 15 億元人民幣的可轉換公司債券,用於SF Motors 及相關新能源電動汽車的使用。
有了母公司的資本支持後,SF Motors 迅速宣布,將以1.1億美元收購AMG公司的民用汽車工廠及相關資產。AMG 曾是民用悍馬品牌的所有者,並為不同的原始設備製造商生產過悍馬 H2、MV-1 車型、梅賽德斯-奔馳R係列汽車等。
收購完成之後,SF Motors 擁有其印第安納州的工廠,同時還獲得了技術熟練的員工,有能力在北美量產汽車,SF Motors 也將是矽穀唯一一家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同時擁有自己製造基地的電動汽車公司。看來 SF Motors 紮根北美市場的決心不小。
更重要的是,小康在今年年初拿到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沒錯,就是那張重要的電動車的生產牌照。是國內僅發放 15 張新能源牌照的擁有者之一。
這無論對各種當下的明星電動車造車公司,還是對各種傳統汽車公司來說,想要在中國市場站住腳跟,資質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當前,眾多明星造車團隊尚在積極爭取拿下生產資質這張牌照,但還未拿下的原因也非常多,最重要的就是樣車生產和規劃尚在過程中,還需時日。
布局矽穀戰略高地
在矽穀“造車”其實並不是隻有 SF Motors 一家的想法。畢竟,在矽穀這塊不大的地方,造車的身影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汽車公司進軍矽穀很有必要,因為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是必然趨勢。區別於傳統的內燃汽車,電動汽車大部分是電子設備,天然適合做智能化。僅有電動而沒有智能的汽車在未來會沒有競爭力。而矽穀,擁有最好的科技人才,在智能化潮流中獨占鼇頭。想抓住這個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變革這個百年一遇的曆史機遇,矽穀顯然是一個戰略高地。
像我們熟悉的電動公司造車團隊,比如從樂視到後來的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Luicd、Nio、FMC、再到國內大型的汽車公司,比如北汽、長安汽車、上汽等,在矽穀都以聯合投資初創公司、研發中心等多種形態存在。比如,上汽在矽穀設立了投資公司並設立了上汽矽穀創新中心,北汽新能源在矽穀設研發中心。
長期觀察中國電動車行業造車的一位國外同行曾告訴密探,他在觀察世界各地電動車的案例中發現,中國的成功案例並不少。中國當前的電動汽車公司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想要成為下一個馬斯克的、科技巨頭億萬富翁們領導的公司;第二類,是由國企扶持的新電動車分支公司;第三類,才是小型的獨立造車的電動車公司。
那這三類造車公司的優劣勢分別在哪呢?
傳統大型汽車品牌,對電動車核心技術是渴望的,所以往往選擇合作或收購。在生產、供應鏈方麵有原生優勢,但很多大型汽車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上動作較慢,由於受內燃車業務掣肘,沒有以“All in”的態度在投入。
像一些具備互聯網背景的造車公司,都希望成為下一個特斯拉。但持續的資本支持很重要,當公司一旦缺乏經驗,不懂造車,在供應鏈上劣勢很大,容易走彎路。整車從設計到量產的周期長,有非常多的坑,需要找到有力的合作夥伴,否則造車基本很難獨立完成。
至於一些小作坊式的造車公司,沒有任何背景起家,劣勢是經不住燒錢會倒閉。
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矽穀軍備賽中,SF Motors 有比較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麵擁有專注電動車和智能駕駛的團隊和技術,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的智能核心技術,在矽穀、密歇根、北京都有研發機構,特別是擁有中美兩地製造工廠。
母公司實力雄厚、在國內有豐富的造車經驗和供應商關係,在供應鏈、工廠、牌照等關鍵領域直接幫助解決,又背靠中國市場,SF Motors 是最有實力打造中國版“特斯拉”的玩家之一。
SF Motors 正在這場矽穀軍備賽中加速前進,畢竟,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
就在今年國慶長假前的 9 月 29 日,汽車行業乘用車“雙積分”政策正式公布。簡單說來,“雙積分”是指企業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如果傳統造車企業不降低平均燃料消耗,積分為“負”的話,要麼就強製要求轉型生產新能源汽車;要麼,就花錢跟其他企業購買新能源汽車積分抵消。這個政策2018年4月1號就開始實施,2019年開始考核。
可見,中國對電動車政策的傾斜、看好以及對汽車生產的嚴格要求,是當下促進中資公司更加賣力紮根矽穀“造車”的重要原因。因為,時間不等人,而矽穀的人才、技術對企業來說,實在是太誘人了。
正如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馬丁.艾伯哈德所言,SF Motors 不是普通的初創公司,也不是常規的互聯網公司,其具有成功的經驗和豐富汽車製造背景作為支撐,現在正通過整合矽穀、底特律和中國的最大優勢來製造世界級的電動汽車。
(圖片來自網絡,艾伯哈德在 SF Motors 的全球合作商大會上)
洗牌已發生 2019年見分曉
隨著造電動車的電池、電控、電機等核心技術的成熟,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必定是未來的一大趨勢。當 2019年這個“緊箍咒”越來越近時,無論是中資還是外資,造車企業的新一輪洗牌已經悄然發生。
當前,國內廠商如奇瑞已發布了歐洲計劃、一汽奔騰未來旗下一係列的新能源車計劃,國外的廠商如保時捷發布Mission E計劃,奔馳跟特斯拉造緊湊型電動車、豐田與馬自達合資成立EV技術等等。可見,隨著多家國內外廠商發力電動車,當2019年“雙積分製”的大限將至,必將迎來電動車產品的一個爆發年。無論中外造車公司,都想分一杯羹。
無論中國這個最大的汽車市場,還是美國這樣的“汽車王國”,像 SF Motors 這種既擁有國內牌照,又已由母公司籌足資金,潛入矽穀組建好團隊以及生產工廠的,顯然屬於實力玩家。到底 SF Motors 下一步還有什麼大動作?密探將繼續為你追蹤。
最後更新:2017-10-12 13:20:23
上一篇:
BN早報:騰訊公益調查刷單,特斯拉要求撤銷Tesla商標,馬雲回應阿裏外資
下一篇:
2017年9月車企銷量出爐:吉利、長城、長安、東風日產均破10萬
心靈大屠殺 思域和卡羅拉你到底選誰
2017款長城汽車-哈弗H8 車主們用車後都是怎樣評價它的
特斯拉Model S 和Model X 75D車型動力升級 百公裏加速度提速1秒
6萬不到就能買輛SUV,外觀新穎動力不俗,哈弗H6大唿招架不住!
特斯拉概念重型卡車,沒有輪胎依靠磁懸浮行駛
家族布局成效顯著 東風日產奪合資SUV銷量冠軍
江淮真瘋狂!山寨埃爾法賣30萬,GL8都說它作死
上市100天銷量突破4.7萬台,長安CS55熱銷的背後另有玄機
長安CS15EV對比江淮iEV7S 兩台最大續航350km的純電SUV
戰力指數簡直可怖!雅閣10月狂銷上萬輛,明年10AT來了真的要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