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14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股指期貨“二度鬆綁” 流動性改善仍有空間

在周期股炒作熄火,資本市場即將重歸“寂靜”之際,刮來了股指期貨“鬆綁”的“東風”。9月15日,中金所公告稱,自9月18日起期指交易手續費、保證金標準雙雙下調。

這也是年內中金所第二次給股指期貨“鬆綁”,有市場人士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稱,“二度鬆綁”期指,將再度提升股指期貨市場的交投熱情,不過此次鬆綁力度並不大,接下來股指期貨或許還會繼續“鬆綁”。

另有市場人士表示,此次中金所並非針對股指期貨交易規則進行調整,由於下調幅度相對有限,所以業內預期市場流動性難以大幅好轉。如果期指規則進一步鬆綁或將吸引更多長線資金入場,利用期指的套期保值功能進行風險對衝。

“鬆綁”意在增加流動性

中金所宣布,自9月18日起,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各合約平倉交易手續費標準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六點九。此前,手續費標準是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九點二,也就是說交易手續費這次被下調了25%。

同時被下調的還有保證金標準。據中金所公告,自2017年9月18日起,滬深300、上證50股指期貨各合約交易保證金標準,由目前合約價值的20%調整為15%,下調幅度同樣是25%。

對此,中信期貨研究部副經理劉賓表示,“對期貨市場交易量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兩個因素,一是傭金,二是開倉手數限製,這次調整傭金下調比例太小,開倉手數限製也沒有改變,而且這次監管層並沒有調整中證500股指期貨的保證金比例,顯然本次鬆綁幅度並不及第一次,這也表明監管部門仍持謹慎態度,意味著監管層仍將循序漸進地進行鬆綁,未來逐步恢複到正常水平是大方向。”

2015年9月,為懲罰“股災元凶”股指期貨,中金所推出了史上最嚴厲的限製措施,股指期貨交易限製下調至僅有10手,包括各合約非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由10%提高至40%,各合約套期保值持倉交易保證金由10%提高至20%,平倉手續費提高至萬分之二十三。

自此之後,股指期貨基本處於名存實亡的“冰封”狀態。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滬深300(IF)、上證50(IH)、中證500(IC)三大股指期貨品種成交量同比分別下降98.48%、95.42%和84%,成交額同比下降98.83%、96.59%和89.13%。

在A股市場逐漸走穩、機構多番唿籲及市場急需對衝工具的背景下,2017年2月,監管層開始“鬆綁”股指期貨。

數據顯示,在股指期貨首次鬆綁後,三大品種的成交量與持倉量都出現了顯著回升。相比於今年1月IF、IC和IH的成交量分別隻有14.8萬手、11.3萬手和7.16萬手的表現,8月各自成交量分別回升到33.6萬手、23.9萬手和19.1萬手,增幅分別達到127%、111.5%和 166.8%。

股指期貨的回暖也帶動股市穩中有升。據東方財富統計數據顯示,除創業板指數外,今年前8個月上證綜指累計上漲了8.29%,深證成指累計上漲了6.28%。

不過股指期貨初次鬆綁並未徹底滿足交易需求,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股指期貨遭遇了3次“烏龍指”, 最近一次是在7月19日,一筆18手的交易直接將滬深300拉至漲停開盤,之後迅速回落,業內普遍認為根源還是在於流動性不夠。

國投安信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戈峰指出,“市場已經在交投意願薄弱、投資者參與程度降低這樣低波動性的環境中運行了大半年,此時放開股指期貨可以為市場提供大量的新鮮血液,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另有媒體援引機構人士分析稱,保證金和手續費下調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修複貼水,交易成本的降低將有助於提高股指期貨的流動性,減少“烏龍指”的發生。期指鬆綁相當於在量化對衝策略容量上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鬆綁,降低了量化產品的對衝成本,利好量化對衝和量化CTA產品。

杠杆資金逼近萬億大關

中金所數據顯示,9月18日,IF1710等4個上市的滬深300期指成交量合計15504手,持倉量為38808手。9月18日成交持倉比為0.4,而9月1日時這一數字為0.37.

劉賓告訴記者,“此次鬆綁方案中並沒有調整單日開倉交易量,因此本次調整對市場流動性的改善可能也不明顯。如果未來這一指標放開至50手,相信股指期貨的交易量將會有成倍的增長。”

經過此次調整,期指已開始向“正常化”靠近。以保證金標準為例,此次將上述兩個期指品種的保證金標準從20%調整到15%,與2015年上半年時期指10%的保證金相比,也隻是高出了5個百分點。

中金公司分析認為,本次鬆綁力度仍然相對溫和:部分關鍵約束仍然沒有放開,如2015年出台的“單個產品單日開倉交易量超過10手被認定為異常交易”的規定仍然存在,而10手開倉僅能買足部分產品套期保值需求,因此預計未來政策仍然存在進一步調整的空間。

西南期貨研發中心總經理史光達認為,“此次調整後,對衝效率會有一定提升,但流動性還是難以出現大幅改善,即使未來日內交易成本降低了,投機資金回歸也需要一個過程。目前萬分之六點九的平倉手續費,對於投機盤而言仍屬於較高水平,現在主要是沒有成交量,未來規則應該偏向投機資金調整。”

一位長期關注資金端變化的私募人士稱,“自6月份周期股崛起後,A股兩融餘額規模便開始見底,並開始連續3個月回升。進入9月後,A股資金活躍度顯著提升,至今已逼近萬億大關。粗略估算,資金交易頻率已恢複到二三月份時的60%左右。”

數據顯示,A股兩融餘額年內低點為6月2日,當日規模隻有8625.31億元,到了9月15日兩融規模已經高達9834.57億元,截至9月19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已高達9919.69億元,較前一日增加約30億元,逼近萬億元大關,並創出一年多來的新高。

據上述私募人士透露,“目前從券商處融資的成本並不算低,所以真正融資買入的都是以短線交易為主,這從側麵也說明了市場活躍度上升,促使短期風險偏好度有所提高。雖然金融等板塊持續性一般,但熱點輪動效應仍存。此外,市場成交量始終沒有跌破5000億元以下,峰值、峰穀都在同步提高。”

從杠杆資金買入的行業來看,未來走勢卻遠沒有這麼樂觀。數據顯示,近一月融資買入額居前的申萬行業,依次為有色、非銀、電子、計算機、化工、地產和采掘。

但9月開始,黑色係商品率先回落,同期追蹤30種大宗商品的文華商品指數也出現了階段性回落。加上2016年四季度大宗商品價格多屬於曆史高位,使今年需要麵對“高基數”的影響,四季度能否維持高增長亦不確定。

反觀二級市場,周期股處於相對高位,接力板塊又遲遲未現,市場調整壓力隨之增加。此時,衍生品市場的避險屬性隨之凸顯,期指的鬆綁或正當其時。

劉賓認為,“從開通深港通到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機製,到推動A股納入MSCI,再到完善養老金入市環境,未來進入A股的長期資金有望走向多元化,從而完善市場以價值投資為主線的投資機製,而股指期貨的鬆綁更有利於發揮市場自我出清的作用。”

(原標題:股指期貨“二度鬆綁” 流動性改善仍有空間)

最後更新:2017-10-08 06:18:06

  上一篇:go 振東製藥:多原因致熱原不合格 並購安特為豐富產品線
  下一篇:go 共享單車監管現最強利器 政府擬建信息平台聚集企業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