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04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先進製造”利好不斷 細分行業迎發展機遇

隨著供給側改革進入增效提質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重心也由高增速轉向高質量。減速換擋進入“新常態”的經濟,增長驅動因素也不再是傳統的“三駕馬車”,更多地依靠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去拉動。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突破,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逐漸興起,全球競爭力的新戰場正在向更高價值的先進製造業邁進,我國也進入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的曆史發展機遇期。

依托先進製造發展高附加值經濟

“我國大力推進‘先進製造’,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但這種發展實際上還是一種非常粗放式的經濟增長。目前為止,以房地產為支柱型發展的產業已經很難再維持我國GDP的高速增長,借鑒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結構方麵的經驗,我國現在必須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進一步推動經濟的良性發展。”北京格雷資產合夥人杜可君認為,麵對GDP開始慢慢收縮,在傳統落後產業被淘汰地過程中,另一隻手必須要托起“先進製造”。

上海湯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李正光也給記者做了解釋:“隨著全球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的加速,物聯網技術與大數據、新材料等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製造業的發展。相對於傳統製造業,依托新技術新材料產生的先進製造業,未來必將成為工業化的主流。”李正光認為,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剛剛成為世界工業基地,在傳統製造業上取得了一定優勢,但產能過剩的壓力給經濟未來發展埋下隱患。特別是原先以GDP為目標的粗放式發展,犧牲了很多國民健康和社會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隻有通過新的環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綠色工業和先進製造業,才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政策層麵,我國已經出台了一係列與先進製造業相關的扶植政策,近期更是迎來密集催化。2017年12月26日,發改委印發了《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突破製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而在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領導人也明確提出“要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在11月份時,國務院還發布了《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先進製造業升級改造,加快建設和發展工業互聯網,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

在政策不斷支持下,李正光認為,“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從政策、資金等各方麵對先進製造業進行各種扶持,將有力推動中國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比如,最近在芯片領域,由國家級基金牽頭,通過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各種方式,加大芯片產業投入,有望盡快打造出擁有中國核心技術的相關產品”。

當然,發展先進製造業,我國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李正光表示,“我國已成為製造業大國,在航空、航天、造船、高鐵等部分行業裏也擁有了核心技術,湧現出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在很多地區形成了上下遊聯動的製造產業集群”。他認為,隨著產業政策不斷加碼,先進製造業將會得到較大發展。杜可君也表示,目前我國在汽車製造、電子產品製造、移動互聯網等方麵已經具備非常好的基礎,未來數字化、智能化將是這些領域製造模式轉變的發展方向。

把握先進製造重點領域投資機會

“關於先進製造,大家千萬不要被這個名詞所幹擾”,杜可君這樣提醒投資者,在他看來,先進製造與傳統製造相比有幾個鮮明特點,首先是要完成信息化。“比如過去機床靠人來控製,傳感設備的數據比較少,而在未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感知數據,把這些數據采集起來,做精準、精確的製造,和整個生產過程進行更有效的調度,這是先進製造首先要滿足的一個問題。”在二級市場上挖掘先進製造信息化的投資機會上,杜可君認為,信息化首先是要進行高速網絡的組建,5G毫無疑問是一個熱點。

“如果把製造業的範圍擴大一點,麵向整個社會生活而言,先進製造除了數字化、信息化之外,還需要向智能化去轉變”,杜可君接著闡述道,說到“智能化”,捕捉信息生產傳感器設備以及在傳統計算設備上進行快速計算的生產芯片、製造存儲的硬件商,都會存在先進製造方麵的投資機會。因為它們都是服務於大數據的,所以在硬件設備上生產芯片存儲的企業,在人機交互上服務於人的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視覺識別的企業,都會有很好的發展,實際上像視覺識別方麵的海康威視、語音識別方麵的科大訊飛、計算方麵的芯片類公司,都有很好的前景。

“我覺得更大的蛋糕,在於把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嫁接到傳統行業中去,這樣爆發出的威力可能會更大。比如我個人就很看好新能源汽車產業,本來這已經是很大的蛋糕,如果嫁接上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慧駕駛,包括人和汽車之間更多的交流和交互的模式,這些都是改變人類生活的東西。比如人機交互方麵,訊飛產品已經成了很多智能汽車必備的模塊。另外,家庭生活中智能音箱的應用,通過音箱去控製家庭的家電,如窗簾、冰箱、空調、電視等等,實現人和音箱的交互。”

至於具體的關於先進製造領域的投資機會,杜可君還表示看好人工智能,但他強調這裏的“看好”是需要著重打一個雙引號的,也就是說並不是看好所有一切不分原則的人工智能。因為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的核心還是去解放人的生產力,而人的一個問題是學習、積累數據比計算機要慢很多,但人最偉大的方麵則在於思考和推理,那麼,把人的時間更多地用於思考和推理,把傳統的學習數據、分析的過程交給人工智能,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模式。所以,換而言之,人工智能需要找到一個非常好的應用背景,這個背景往往是依托大數據的,比如基於數據的智能購物推薦、消費習慣學習之後給予的消費推薦,以及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嫁接到生活中的應用,比如嫁接到智能家庭、智能汽車等方麵。這些領域他覺得會有一些機會。

“先進製造業的投資機會,要沿著產業鏈布局來深度挖掘,可以說在每個環節上都有機會。”李正光對記者表示,結合二級市場看,與先進製造領域直接相關的上市公司多達百家,李正光解釋到:“選擇標的時,首先看行業地位,選擇行業龍頭是最有把握的。其次看財務指標,重點是過去兩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淨資產收益率的增長速度是否是逐漸加快,最後看股價漲幅,相同情況下,業績增長與股價增長偏離的越多越有潛力。”

機器人成人工智能主要滲透領域

2017年12月14日,工信部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此次行動計劃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根本目的在於落實“中國製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行動規劃》將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智能服務機器人列為人工智能技術滲透的主要領域,同時將關鍵技術裝備的智能化、智能製造新模式的搭建作為深化智能製造的重點方向,加快智能製造領域發展。製造環境下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應用下的服務機器人,分別作為高端製造業的關鍵支撐設備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切入點,其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高端製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1~11月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11.8萬台,同比增長68.8%,全年產量將突破12萬台,規模約占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與2016年全年相比增長超過65%。

從產業鏈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由減速器、伺服電機、控製器、本體四大部件構成,前三者分別占整機成本約35%、25%、15%,這三大部件大多被外資壟斷,國內機器人整機製造企業在關鍵部件配套方麵嚴重受製於人。近年來,隨著工業機器人下遊需求火爆,本體生產製造商規模日益增大,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趨勢開始顯現。

埃斯頓作為工業機器人領域技術龍頭,擁有機器人產業鏈最重要環節核心部件的多項關鍵技術。公司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工業控製領域積澱較深,2017年以來,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係統業務爆發式增長,基本實現了零部件、機器人本體、係統集成的全產業鏈布局。自2016年中報至2017年三季報,埃斯頓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連續5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受益於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係統業務繼續高速增長,公司預計2017年全年實現淨利潤7544.86萬元至1.1億元,同比增長10%至60%。

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市場導入期,國外服務機器人也屬於新興行業,因此時間進程上與國內公司差距不大。國金證券分析師崔國濤認為,“龐大的人口基數、潛在的市場需求以及本土文化開發的特色需求場景,為我國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彎道超車提供了支撐,由於服務機器人具備消費屬性,遠期來看比工業機器人市場空間更大”。

數據顯示,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而至2016年時,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0.3億美元,預計2017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3.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8%,高於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年均增速。目前中國已在醫療、教育、烹飪等機器人應用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在機器人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下,市場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快速擴大,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如今,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顯著進步,並在語音交互、圖像識別、無人駕駛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為新一代機器人打開了發展的空間。

除了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之外,“人工智能+”在諸多應用場景不斷推進,但杜可君認為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需要人工智能。他判斷,“目前大部分的人工智能還是在炒概念,這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件事,實事求地講,人工智能確實是一個大產業,而由人工智能嫁接到一些行業中產生實際應用場景的模式,才是我們真正看好的東西。目前,首先看好互聯網行業巨頭,它們從傳統的互聯網企業轉變為人工智能領頭企業的發展,因為在這個行業裏麵想要誕生一些比較小的公司,或者想要誕生奇兵或者黑馬是比較難的”。

無人駕駛影響有望超越移動互聯革命

12月26日,《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的指導意見》發布,重點聚焦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加大對電動汽車研發生產的支持力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競爭力。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發布兩份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新規,正式允許無人車上路測試。國內首次出台路測標準,將成為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裏程碑事件,為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助力。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未來替代傳統汽車的加快,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不斷打開,未來隨著5G不斷建設,使得通訊技術的革命帶來車聯網的迅速普及,結合無人駕駛與人工智能技術,這一行業未來的巨大變革,有望超越智能手機帶來的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李正光對記者表示。

低延時和多連接作為5G的兩大革命性突破,將提升車聯網數據采集的及時性,保障車與人、車與車、車與路實時信息互通。5G商用之後,將提供超低時延、超高速率通訊網絡,為無人駕駛真正落地護航。穀歌表示,2020年將準備完全無人駕駛汽車投產,寶馬、福特、通用汽車、大眾等傳統汽車廠商也都希望在2020年至2021年率先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汽車作為智能汽車發展的最高形態,其控製係統由傳感器、控製器、執行器組成,對應感知、決策、執行三大功能模塊。華金證券分析師譚誌勇表示,無人駕駛本質是產業升級,其產業鏈包括以下四個部分,硬件組件: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各類傳感器、集成計算處理平台以及發動機、車身、集成控製總線等傳統汽車組件;軟件組件:無人駕駛操作係統(包括感知、規劃、控製以及汽車互聯、數據平台接口等),高精度地圖數據等;整車製造;運營服務。

四維圖新將高精度地圖作為核心競爭力切入自動駕駛領域,連續多年在國內導航地圖領域排名第一。2017年3月,四維圖新正式完成傑發科技100%股權收購,傑發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車載信息娛樂係統芯片及解決方案供應商,此項重組事項的完成標誌著四維圖新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到關鍵的汽車芯片環節,助力公司將高精度地圖、人工智能和芯片相結合。掌握智能駕駛需要高精度地圖、車載芯片、動態數據3個子領域,目前,四維圖新已經形成底層芯片、地圖數據、軟件應用、內容平台的業務結構。公司業績表現也非常靚麗,2014年中報至2017年三季報,連續14個季度實現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由於汽車電子芯片收入增長,四維圖新預計2017全年實現淨利潤2.19億元至2.66億元,同比增長40%至70%。

科大訊飛專注於智能語音技術研究,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口語評測、機器翻譯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前,科大訊飛與廣汽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體現公司AI技術持續獲得大型整車廠商的認可,有助於公司產品在車載領域的加速落地。隨著汽車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各類智能操作係統和智能人機交互模式不斷集成在汽車中。公司持續發力智能車載領域,先後推出飛魚助理、小飛魚等前後裝產品,落地情況良好。此外,公司在機器視覺領域也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10月,公司參加由奔馳發起的自動駕駛領域最權威的國際測評之一的Cityscapes評測,並刷新世界紀錄。

(原標題:“先進製造”利好不斷 細分行業迎發展機遇)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1:33

  上一篇:go 2017全球股市:誰漲的最多?誰又跌的最多?
  下一篇:go 央地關係新邏輯:重構地方支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