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7 返回首页    go 汽车大全


逆境如何生存?斯巴鲁的“软禁”生涯

高田气囊遗风和内部质检丑闻使斯巴鲁深陷泥潭,受丑闻的影响,销量开始下滑,采取降价策略的斯巴鲁并未得到薄利多销的效果,反而加速了斯巴鲁的利润下跌趋势。面对净利润下跌97%的境况,斯巴鲁可谓是跌入低谷。

不受市场待见,被消费者“软禁”

消费者买车前都会受到主客观影响,自己不熟悉的车型和品牌一般不会选,大多数人不青睐的车型也不会选。品牌力驱动销量的情况很正常,对于斯巴鲁而言,产品宣传明显不是它的特长,直接导致消费者在购车前就对这个品牌不甚了解,从而不会过多的考虑斯巴鲁。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消费者更需要大气的外观、豪华丰富的配置、舒适的驾乘体验,然而斯巴鲁并不是走这条路线的品牌,旗下的车型也不算丰富,也不能靠所谓的“特供”迎合消费者的胃口。另一方面,斯巴鲁把成本花在了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例如标志性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四驱系统,在内饰做工和车身外观上明显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也就造成了斯巴鲁不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胃口。

毕竟众口难调,不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那还可以尝试满足个性消费者,不可否认,斯巴鲁确实收获了一批个性消费者,然而忠实于斯巴鲁的消费者依然是小众人群中更小众的一批。对于规模庞大的车企而言,旗下不乏个性车型,在目前降价的趋势下,斯巴鲁的竞争力被进一步打压,难以依靠自身特色扩大市场。

事实上,斯巴鲁旗下依然有不错的车型,力狮在斯巴鲁的轿车中,算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一员,然而事与愿违,操控性优秀的特点对于中国市场的B级车而言完全不是刚需,甚至算不上主流需求,这样一来,力狮失去了最大优势,舒适性和空间表现上不如同级别对手,价格又没优势,只有面临坐冷板凳的情况。

SUV方面,森林人算是增加了斯巴鲁的存在感,作为城市SUV,全时四驱的配置略显多余,就算森林人在动力表现,越野能力方面优于其他竞争对手,可它同样没Get到中国消费者的痛点,这也是斯巴鲁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市场火起来的原因之一。

三个和尚没水喝,发展被“软禁”

斯巴鲁入华13年,曾经也做出过尝试,早在1992年,斯巴鲁以技术转让的方式让旗下的REX车型进入了中国,这就是曾经的云雀。然而贵航集团的错误举措,使云雀亏损7亿以上,为了挽救这只折翼的云雀,贵航和斯巴鲁选择了合资,可依旧没能得到市场的垂怜,2003年,云雀彻底停飞。

这段历史并不是造成斯巴鲁在华境况下降的原因,2004年丰田掌握了斯巴鲁16.5%的股份,然而丰田在中国已经有了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受制于政策原因,斯巴鲁无法找到合适的合资伙伴,只有依靠进口的方式,无疑失去了价格优势。合资行不通,那就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斯巴鲁选择了和代理商合作的道路,其中最大的代理商是庞大集团,得到了伙伴支持的斯巴鲁春风得意了一段时间。然而代理商的合作方式存在隐患,最大隐患不仅仅在利益上,也在代理商的代理权利上,这样的因素使代理商始终不能以合资厂商的视角观察问题,出现了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的情况,不注重品牌的长期发展,促使斯巴鲁在下坡路上渐行渐远,经销商不断减少,4S店纷纷停业。

不能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一个主打中端市场的品牌而言已经足够致命,不仅如此,斯巴鲁还没能读懂消费者的心,这样的方式和道奇比较相似。放在20年前,有更好的市场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放弃中国市场仿佛未尝不可。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在这个最大的汽车市场立足无异于失去了重要的支柱。就算斯巴鲁不放弃中国市场,面对这样的境况,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不怪斯巴鲁任性,而是他不得不任性。

总结:处处受制,是斯巴鲁难有起色的最大原因。几乎可以称之为“软禁”的情况下,想做大动作也难以实施,“好死不如赖活着”并非长久之计,寻求突破虽然可行,但需要资本作为支持。斯巴鲁在中国踽踽独行,既孤独,又落寞,何时才能拨云见日?

最后更新:2017-11-09 14:25:19

  上一篇:go 宝骏560后劲不足,五菱再用510套路,新推530用低价打天下
  下一篇:go 说话算“数”!传祺GE3的实力究竟有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