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008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可轉債發行“火熱” 零成本打新受追捧

“今天有‘紅包’趕緊去領。”近期陳女士經常收到朋友這樣發來的微信消息。而據記者了解,陳女士她們所謂的“紅包”,則正是目前市場上最火的“ 可轉債打新”。

陳女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講述,由於信用申購的可轉債事先不需要成本投入,從10月至今,她已參與多隻可轉債打新。其中,在雨虹轉債的申購中,她還幸運地中了簽,但並未打算持有太久。

興業證券分析師任瞳表示,對可轉債來說,確定性的供給正在加速。不過,考慮到目前估值仍然不低,這對市場而言是個挑戰。當然,目前市場已經有一定準備。

可轉債迎來風潮

據了解,可轉債(全稱:可轉換公司債券)是一種可以在轉股期內,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轉換為公司股票的債券。可轉債兼具債性和股性,近些年開始受到投資者的關注。隨著定向增發監管趨嚴,可轉債有望成為定增融資的“替代品”。

2017年9月8日,證監會發布了修訂後《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本次修訂主要是為了解決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發行過程中產生的資金凍結問題,將現行的資金申購改為信用申購。新規下,網上申購無需預先繳納申購資金,提高了打新資金的利用效率。

這一申購方式的改變,也讓散戶成了此次規則調整的最大受益者,人人都能參與,而且還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零成本,不需要資金也不需要持有股票,被投資者稱為免費的“彩票”。

記者注意到,自開啟信用申購以來,由於無需占用資金便可以參與一級市場打新,分享上市溢價,可轉債迅速成為證券市場最為火熱的題材。據統計,截至11月8日,已有東方雨虹林洋能源隆基股份新時達小康股份久立特材等6隻轉債實施了信用申購。

“相較於IPO打新而言,可轉債打新不會占用資金且還能頂格申購,這對於我們散戶而言,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即使中簽的話,我們也可以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選擇購買或是放棄。”陳女士表示,可轉債非常靈活的實操性給了她非常深刻的印象。

根據興業證券研究所統計 ,2006 年之後發行的可轉債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接近 20%,而且勝率非常高,超過了 90%。因此,可轉債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參與。

而可轉債兼具了低息融資與轉股期權的功能,也成為了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備選方案。業內人士認為,依當前情形看,如果後續沒有對可轉債進行更多的監管限製,上市公司青睞轉債的程度將日益上升。

在任瞳看來,在定向增發市場遇冷的同時,可轉債市場將迎來一片火熱。

不過,華創證券債券分析師王文歡認為,可轉債在規模上與定增融資不在一個量級,且對公司門檻有要求,暫時還替代不了定增,隻能作為再融資的輔助手段。

投資收益較可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7日,今年以來已有139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可轉債發行預案,擬發行規模合計高達3902億元。而去年全年僅有11家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規模僅約212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可轉債項目募集資金為50億的共有6家券商,分別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光大證券、瑞銀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盛高華證券。

值得關注的是,可轉債項目排隊企業數量正逐漸增加。根據證監會官網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共有84家可轉債項目在證監會排隊。其中“已過會”的有15家,“已反饋”的有50家,“已受理”的有19家。此外,部分公募基金已經悄然擴大了對可轉債的配置。來自華創證券的數據則顯示,公募基金三季度末持有的可轉債規模約為271億元,較二季度增加了57億元。

目前,可轉債有三種發行方式,即原股東優先配售、網上發行和網下發行。通常會在發行公告中確定原股東優先配售的比例,以及優先配售後餘額部分在網上和網下發行預設的比例。雖然其在A股股權及可轉債權益之間擁有了便捷的套利及轉換空間,但整體來看,目前可轉債發行與熊市之時完全不同,沒有出現跌破麵值的債券,轉股溢價率整體維持在20%以上。

興業證券研究所統計顯示, 2006 年之後發行的可轉債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接近 20%,而且勝率非常高,超過了 90%;從收益率的分布來看,首日漲幅在 5%到 20%之間的可轉債占比最高;從中長期持有的收益來看,也相當可觀。

不過,逐漸增多的可轉債項目,除了給投資人申購中簽率提高及券商投行業務營收增長提供了保障,股東套現也有了新的選擇。記者注意到,10月24日,東方雨虹控股股東以及一致行動人宣布減持所配售可轉債,占發行總量的10%。10月30日,其再度公告減持10%的可轉債。此後,雨虹轉債價格一蹶不振,再未觸及120元的發行首日收盤價。

“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由於市值並不大,我選擇再觀望一段時間,但估計持有的時間不會太久。”陳女士講道。

海通證券分析師張崎認為,從設計層麵看,可轉債仍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品種。可轉債做到了風險和收益的基本均衡。投資者不能僅僅看見老股東減持,可轉債內在的股性和債性的平衡還是不錯的,有利於投資者保護。

“若將來可轉債減持出現不可控情況,可能會出台相應規則,不過現在還處於初始階段。”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原標題:可轉債發行“火熱” 零成本打新受追捧)

最後更新:2017-11-11 03:48:43

  上一篇:go “AI+醫療”前途廣闊 醫療數據或成發展瓶頸
  下一篇:go 中概股迅雷漲幅擴大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