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
汽車大全
野釣時千萬不要用這種餌料和線組,不然坑死你
野釣時,常出現浮標信號不錯,提竿卻不中魚,而浮標動作很輕微甚至沒動作時,提竿卻能中魚的情況。尤其是高溫時節氣壓低、水體含氧量不足的時候釣深水,這種情況更明顯。
我地有不少擅長長竿、粗線、大鉤的傳統釣法的老年釣友,他們使用的餌料黏度大,質地較硬,出現連口的次數很少,鉤餌到位後,一般要等上五六分鍾甚至十多分鍾才會有魚咬鉤。
雖然很少有連口,但浮標信號卻比較正常,中魚率較高。台釣雖然常出現連口和“雙尾”,但浮標信號不是很正常,在魚被釣滑的水域,虛假信號多,很不好掌握,常出現似是而非、似有還無的信號。有時在天氣正常、魚不滑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2009年3月15日,筆者來到孟良崮山腳下的大山場水庫釣魚,該水庫有養殖鯉魚的網箱。我使用顆粒魚飼料作釣餌,收獲的都是0.5千克以上的鯉魚,沒有其他魚。
下午,我換上商品餌料,時有鯽魚、鯉魚、翹嘴和大白鰷等魚咬鉤。此前,我從未使用過顆粒餌料,隻是因為該水庫有網箱,才使用顆粒魚飼料作餌。使用顆粒餌料時,浮標常有小動作,提竿卻不中魚,有時浮標穩穩上升半目至1目,揚竿隻感覺一頓,卻釣不上來。
改用商品餌後,當浮標出現小動作或上升半目至1目時,中鉤的多是大鯽魚,下沉拉黑標的多是鯉魚和翹嘴。這是否說明餌料的軟硬對魚是有影響的,魚咬鉤時的浮標動作也是不同的?回家後,我決定在院子裏的水泥池做試驗加以驗證。家裏的池子是圓形的,直徑3.5米,池深1.8米,水深1.6米,池水兩天換一次,因此清澈見底,能看清魚吸食餌料的各種動作。池中有從水庫釣來的鯉魚5尾,最大的3.5千克,最小的0.75千克;大鯽魚20多尾,體重均在0.35千克以上;小鯽魚很多,全是頭一年自行繁殖的小魚;黃鯝8尾,體重均在0.5千克左右;鱅魚2尾,都是3千克左右。
我撒了一把顆粒魚飼料,大約1分鍾後,鯽魚首先進窩覓食,但因飼料質地硬,適口性差,一次吞不下去,隻有吞吐多次後才吃下一顆。有的鯽魚把飼料含在嘴裏一段時間後又吐出來,有的則剛吸進嘴裏就吐出來。2分鍾後,鯉魚進窩了,最先進窩的是那條大鯉魚。鯉魚嘴大,顆粒魚飼料對它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隻一個回合,飼料就被它“掃蕩”了一多半,之後它停止吸食,慢慢吞咽(鯉魚覓食時先連續吸食幾口,之後才慢慢下咽)。
大約3分鍾後,大鯉魚再次遊到顆粒多的位置吸食幾口,將大顆粒飼料吸食殆盡後,慢慢遊到較暗的位置。此時,水底隻剩下顆粒的小碎屑,鯽魚和黃鯝等體型小的魚都在水底吃剩下的飼料碎屑。
由此可見,硬餌對鯉魚進食影響不大,對鯽魚的影響卻很大。因此,若釣鯉魚,一定要喂大窩子,並使用硬餌,以防小魚鬧鉤;若釣鯽魚,商品餌的效果明顯好於硬餌。
第二天下午5點多鍾,我往水池裏撒入0.25千克魚飼料。鯽魚率先進窩試餌,大多數仍然吞不下去,都是吸入又吐出,小鯽魚更是如此。
鯽魚吸餌時,多數是頭下尾上,身體呈45°,也有頭下尾上呈90°的。幾次吞吐後,鯽魚就不再對顆粒飼料有興趣,轉而去吃顆粒碎屑。
很快,鯉魚進窩了,但“大魚到,小魚逃”的現象並未出現,鯽魚全都遊到餌料少的地方,大鯉魚則在餌料多的地方,雙方“和平相處”,隻是鯽魚細嚼慢咽,鯉魚狼吞虎咽,而且並不是我們常說的吃飽就離窩,而是掃蕩一陣後就遊到一邊慢慢品嚐去了,過10~20分鍾再進窩尋找食物(要是在水庫、河流、湖泊等野外大水域,再次進窩的時間會更長,幾個小時也不為過)。
鯽魚跟鯉魚的行動完全不同,即便吃飽了也不會離窩,而是在窩子裏繼續搜尋食物碎屑。
第三天下午,我把0.25千克魚飼料事先用水泡開,攥成團後投到池子中。鯽魚照舊率先進窩,小魚在前,大魚在後,這跟我們在水庫釣魚時遇到情況是一樣的。
庫釣時,喂窩後總是小魚進窩快,大魚進窩慢,小魚先咬鉤,大魚後咬鉤。小鯽魚往往在窩子中間吸食離底的食物碎屑,大鯽魚則在外圍尋找散落的飼料。這就提示我們喂窩後先不要釣窩子中間,而是從窩子外圍釣起。
不久,一條大鯉魚衝進窩子,鯽魚轉移至周圍繼續吸食餌料碎屑,它們並不是連續吞食餌料,而是吸幾口後就停下來,慢慢吞咽,有的停在原處,有的遊到一邊。鯉魚吞了幾口後,一甩尾遊到一邊慢慢進食,把水底的餌料攪散,半個池子裏都是細小的餌料,鯽魚群也隨即散開。
此時,因水底的餌料不再集中,鯉魚、鯽魚、黃鯝都在尋覓飼料,兩條鱅魚也加入到食物大戰中來,在離底20厘米左右的位置吸食被水流帶離水底的細小餌料。此時,即便小魚也不受大魚的幹擾,隻是它們口形大小不同,餌料的軟硬、大小對它們的影響也各有不同。
後來,我抓了一把顆粒魚飼料喂窩,用顆粒作餌。鯽魚剛把顆粒吸進嘴裏又馬上吐出來,浮標表現出一個不足半目的下頓動作(此時提竿必然中魚),吐餌後即恢複正常並出現微微上升的動作,這時提竿已經晚了。
可見,如果使用顆粒作釣餌施釣,我們應主抓下頓信號,等浮標出現上升動作時實際已經錯過了中魚的機會。吐餌後,鯽魚重新攝食,但它並未把顆粒飼料全部吸進嘴裏,隻有1/3~2/3在口中,浮標出現下頓的小動作。很顯然,此時提竿是不會中魚的。我試著提了幾次,手上雖然感覺一頓,但不中魚。
咬鉤的鯽魚迅速逃向一邊,徘徊一陣後,又重新回到有餌料的地方,但不再去觸碰大顆粒,隻尋找細小餌料。我挑一個時機揚竿中魚,拉到半水時魚就脫鉤了,估計是鉤子太小所致。魚脫鉤後直接竄到陰暗的位置,貼著水底一動不動,10多分鍾後它才開始在池子邊緩慢遊動,不再去有餌料的區域。這說明,魚受傷後對之前覓食的地方有恐懼感,短時間很難再咬鉤。
鯉魚則不同,它的嘴大,能夠把顆粒一口吸進嘴裏,浮標會出現半目多的下頓動作,此時顆粒雖已進嘴,但不深,提竿雖能中魚,但隻能鉤住一點點,幾經掙紮就會出現脫鉤的情況。據我多日觀察,鯉魚索餌時並非停在一處不動,而是邊吸食餌料邊向前移動,並且是貼底行動。
浮標出現下頓動作後,就會出現黑標,這時揚竿基本十拿九穩。經過幾次試驗,我發現,使用顆粒飼料釣鯉魚時,鯉魚對飼料幾乎毫不挑剔,不管是魚飼料、雞飼料,還是豬飼料,都是一路吸食而來,加之鯉魚嘴大,吸力大,移動到釣餌跟前時,通常會將誘餌、釣餌和水底雜物一同吸進嘴裏,而不是刻意選擇釣餌。吸食過後,鯉魚會把食物咽下去,再將不能吃的雜物吐出來,然後重新尋找食物。因此我認為,在野外釣鯉魚,餌料對鯉魚的影響不大,不管是精製餌還是普通餌料,對鯉魚來說幾乎無異,它隻管一路吸食,而非刻意去選擇。
第五天下午,我還是用顆粒飼料喂窩,使用“紅蟲鯽”作釣餌,情況卻大不相同。顆粒撒下後,鯽魚雖然搶食,但吃不下去。於是我搓餌掛鉤,到位就有小鯽魚搶餌。由於魚小,餌團大,小鯽魚需多次吸食餌團,浮標出現1/3目的微小動作,動作多且是連續性的。此時提竿顯然不會中魚。
幾經小鯽魚啄食的餌團會逐漸變小,能夠吞進嘴裏,浮標的動作是微微一動後出現一個1/3或1/4的輕微下挫,此時揚竿就會中魚,但隻會鉤住魚嘴邊緣,脫鉤跑魚率高。如果不提竿,小鯽魚抬頭平身,浮標就會上升半目至1目,此時提竿,中魚率高,幾乎不會出現脫鉤跑魚的情況。如果不提竿,則失去了中魚的機會。
但從觀察和試釣的情況來看,浮標上升至半目時提竿已經稍微晚了一點,在上升1/3目時提竿,脫鉤跑魚率最低。這是在水深1.5米的情況下。如果是在深水垂釣,浮標開始上升時就提竿,中魚率較高,否則容易脫鉤跑魚。
再看鯉魚,它們還是去吃飼料,一路吸食至釣餌前,毫不客氣地將釣餌和部分誘餌一起吸進嘴裏。鉤餌進嘴的同時,浮標出現半目的下頓動作,該動作是魚的吸力所致,此時鯉魚的嘴還沒閉上,我揚竿感覺一頓,鉤子從魚嘴裏拽了出來。鯉魚迅速逃向陰暗處,過了大約20多分鍾時間才又來到有飼料的地方,但隻是圍著飼料轉,不肯進食。
可見,驚嚇對鯉魚的影響很大。因池子小,受驚的鯉魚是在20分鍾後進窩的,如果是在水庫垂釣,受驚的魚不知會逃出多遠,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再進窩的。
不久,又一條鯉魚吃鉤,同樣是將其他誘餌和釣餌一同吸進嘴裏,浮標一頓時我沒提竿,之後就是徐徐黑標,我在浮標沒頂時及時提竿,成功中魚。此時提竿,因鉤得牢,一般不會出現脫鉤的情況。
過了一會兒,第三條鯉魚來到鉤餌前,可能是鉤餌離魚嘴稍遠,鯉魚吸食時,雖然鉤餌也向魚嘴邊移動,卻未被吸進嘴裏,但浮標依然有下頓動作,隻是比吸進嘴裏的動作小一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假信號,此時提竿是不會中魚的。
鯉魚吸入一口食物後又吸食第二口,這次浮標動作清晰,有力下頓後黑標,我提竿中魚。也就是說,在釣鯉魚時,如果調4釣2,那麼在鯉魚正常吃食的情況下,浮標沒頂時提竿基本十拿九穩,浮標出現半目的下頓動作時提竿,中不中魚則不敢肯定。如果是釣鯽魚,提竿時則要慢半拍,中魚率會大大提高,脫鉤跑魚率也相應降低。靈釣鯽、鈍釣鯉是有道理的。
第六天下午,我用雞飼料喂窩(到水就溶化),依然用紅蟲鯽作釣餌。因雞飼料溶化速度快,顆粒小而軟,所以鯽魚吃起來並不費力,小的顆粒直接吞下,大一些的吸進嘴裏幾秒鍾後就吐出來,反複幾次後再吞下。
小魚則不同,它們吃不下大的顆粒,隻去撿食顆粒碎屑,而且長時間待在窩子裏,隻要窩子裏有可食之物,就算吃飽了也不會離開。另外,雖然釣餌的味道和適口性比誘餌要好,但是如果鯽魚處於饑渴狀態,則不會按味尋食,而是碰到什麼吃什麼,這點和鯉魚也是一樣的。
之後,筆者根據鯽、鯉等魚的索餌情況又做了一次試驗——上午把魚喂飽,隔兩小時後下竿。出現的情況是,先有小鯽魚進窩,後有大鯽魚進窩,吸食誘餌時用力不大,隻吸進一點點後又吐出來,幾條魚都是這樣。之後,它們遊到釣餌前,不是去吃餌,而是用嘴去拱。
這時,浮標就出現輕微的上頂動作。拱了幾次後,它們把餌團吸進嘴裏又快速吐出來,浮標出現一個1/3目的快速下挫後又迅速複位。此時,如果竿不離手的話,及時提竿能有20%的中魚率。釣餌完全溶化後,浮標回到空鉤時的目數,我搓餌再釣,幾竿都是這種情況。這時,小鯽魚也來到釣餌前用嘴拱食、用身體擦食或碰線,浮標出現不規則的小動作,此時如果提竿快,會掛住魚體。
在餌團溶化至隻剩1/3時,小鯽魚會咬鉤,浮標反應不大,卻很真實,隻要抓住真實的小信號及時揚竿就會中魚,成功率很高。在這次試驗中,過來的小鯽魚隻有10餘尾,吃誘餌的很少。大鯽魚經過幾次試探後,直到餌團霧化變小才吃一口。
魚由於不餓而食欲不強,但又經不住餌料的誘惑,所以仍會開口攝食,但口卻很小,吸力很弱,浮標的信號不明顯,多是輕輕點動幾次後,才出現一個1/3目左右的下挫動作。此時揚竿就會中魚,不提竿則浮標會上浮,但動作不大,最高不超過半目。如果我們主抓這上升不足半目的動作,往往就失去了中魚的先機。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輕口魚,輕口魚對餌料的興趣不大,吸吐餌的動作很慢。釣輕口魚要有足夠的耐心,釣餌無需太好的霧化性,但一定要軟、小、黏、味濃一些。“軟”是為食欲不強的魚創造適口性;“小”是為開口不大、吸力小的飽魚創造入口條件;“黏”是為確保多次被魚拱碰後,鉤上仍有餌料;“味濃”是為了刺激魚的食欲。之所以不需要太好的霧化性,是為了防止引來大量小鯽魚,引起泳層散亂,進而導致魚兒不吃釣餌,隻是吃霧化後的餌。
在線組方麵,結合筆者的觀察和試釣的情況來看,粗線組對鯉魚沒有多大影響。鯉魚在吸食餌料時,因其吸力大,會把水底的部分泥沙一同吸進嘴裏,過濾食物後又把異物吐出來,因此不太注意粗線的存在,隻是細線靈敏度高,粗線靈敏度低罷了(如果是傳統的墜沉底釣法,靈敏度也就沒那麼重要了)。可見,釣鯉魚時,在不對靈敏度產生太大影響的情況下,一定要使用粗一點的線,這樣釣獲大鯉魚的幾率就會高一些,但餌團一定要黏或硬一些,以防小魚鬧鉤,增加釣獲鯉魚的機會。
再說鯽魚。因鯽魚體小力單,掙紮力度相對較弱,所以釣鯽魚時應根據魚體的大小,盡量選用細小的釣組,餌團也不宜過大。經驗和試驗證明,在餌料能包住魚鉤的情況下,餌團越小,魚的咬鉤率越高,畢竟小餌團更容易被魚接受。我相信釣友們都有這樣的經曆,搓小餌團時,鉤餌到位就有魚咬鉤,搓個大餌團下去,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有魚咬鉤,這就是因為大餌團霧化後變小,魚才會咬鉤。經常搓大餌的釣友,偶爾搓個小餌團卻有大魚咬鉤,也是這個原因。可見,所謂的釣鯽有三巧——“竿軟、線細、鉤小(鉤子小,餌團也必然小)”的說法是正確的。
總的來說,釣什麼魚用什麼裝備,外出釣魚要有主攻目標,這是多獲魚的關鍵。如果總是指望著大小兼釣,釣組不大不小,結果就是釣大魚顯小,釣小魚顯大,往往不會有好收獲。
最後更新:2017-10-08 06: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