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07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馬雲: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 未來30年“從有到無”

今天上午,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桐鄉烏鎮開幕。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作為企業家代表,在開幕式上發言。馬雲表示,未來三十年互聯網將會從“從有到無”——無處不在,與其擔心網絡空間帶來的問題,不如勇於擔當。

每年的這個時候,馬雲都會將他的思考帶到烏鎮。過去二十年,互聯網從無到有,而未來三十年,在馬雲眼裏,互聯網將從“有到無”。

“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馬雲說道,“在我過去的思考中,互聯網正在深入社會的方方麵麵,而這次技術革命的影響力,可能會超過過去所有技術革命帶來的總和,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係。”

馬雲認為,未來的三十年,互聯網是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而是所有人的互聯網。如果不將信息數據化,那麼將比不通電的曾經更加可怕。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AI(人工智能)威脅論甚囂塵上,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性失業讓人們惴惴不安。針對社會對於當下對於網絡的擔憂,馬雲表示,與其擔心,不如擔當。

“與其擔心技術奪走就業,不如擁抱技術,共同解決新的問題。”

他認為,技術並沒有威脅到人類,反而讓人更有尊嚴、更有創造力、更有價值。機器將人們從重複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時間投入更有價值的事業。反觀機器,機器沒有信仰,也沒有人類珍貴的靈魂、價值觀和創造力。“曾經我們把人變成機器,現在我們要讓機器變成人。人類要有自信,相信我們可以控製機器。”

那麼,如何擁抱技術,勇於擔當?

“大家麵對的問題都是共同的,今天的問題不是全球化造成的,而是全球化不完全造成的。未來貿易應該屬於中小企業,未來的跨境貿易不是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運輸到另一個國家銷售,而是互相創造就業和價值。”馬雲認為,當今的互聯網企業是時代的寵兒,從未有如此之多的財富降臨,因此他們應站出來,承擔這從來沒有的責任。

馬雲表示,數字經濟正在重塑世界,世界擁有新的模型,而這些挑戰與機遇,隻有各國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才能一起迎接挑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打響,這是一場攜手對抗疾病、平窮、氣候變化的戰爭,所有國家應該聯合起來,相信年輕人,擁抱技術,不應該害怕技術衝擊昨天的既得利益,應該主動擁抱技術,進入新的共享、普惠、綠色的時代。”

馬雲在2017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致辭實錄

烏鎮互聯網今年是第四年,我每年都來,在烏鎮,我們大家把這一年當中的經曆和思考帶到這裏,在這裏,我們分享對互聯網、對未來的思考,每次會議都讓我回去以後有很多的思考和分享,受益極其之大。

今天我想在這兒分享簡單的三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未來30年,互聯網將會“從有到無”。正是因為過去四年,我飛了很多地方、去了很多地方,向我遇到的每個人進行認真學習,在不斷認真思考過程中,我們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互聯網正在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麵麵,而這次技術革命的影響力可能超過過去一切技術革命的總和。我們正在討論網絡空間深層次問題,尤其現在顯得越來越有必要和越來越有意義。

未來30年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會是生產力,互聯網是一種生產關係。如果我們不數據化,不和互聯網相連,那麼會比過去30年不通電顯得更為可怕。

未來30年,互聯網將不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所有人的互聯網。如果說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那麼未來30年,互聯網將“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絡而存在。

第二,對網絡空間、對數字經濟與其擔心,不如擔當。

這幾年幾乎全球彌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和技術的擔心之中,擔心機器會搶走工作機會,擔心機器會控製人類,擔心人類會毀滅在自己最偉大的發明之中。

200年以前,蒸汽機出現的時候,人們擔心蒸汽機會取代我們的工作。100多年以前,當電力出現的時候,人們擔心電力會帶走很多工作。其實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讓人不去重複自己,而是去創新,讓人的工作能夠進一步進化。

清朝時期,我們抵製鐵路,擔心沿線挑夫會失業,影響社會穩定,但是現在就有200多萬的鐵路工人。集裝箱出現以後,搬運工人擔心會失業,在港口卻出現了很多吊船工人。互聯網衝擊報紙的發行量,但是送報的人卻改成了送包裹,中國就有300多萬的快遞人員。所以與其擔心、不如擔當,與其擔心技術奪走就業,不如擁抱技術,去解決新的問題。

我相信機器會讓人的工作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更有創造力。過去3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30年,我們將把機器變成人,但是最終應該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技術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機器沒有靈魂、機器沒有信仰,我們人類有靈魂、有信仰、有價值觀,人類有獨特的創造力、人類要有自信、相信,我們可以控製機器。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不到10%,而這10%,機器是不可能超越人類的。

第三,在新時代、新機遇,數字經濟將重塑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將會有新的模型,不僅僅是在中國,全世界都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新時代我們將麵臨新的問題,而同時又是新的機遇。

人類隻有成為“命運共同體”,共建“命運共同體”,才能一起迎接新的時代和挑戰。人類麵臨一係列的問題是共同的,全球產業鏈一定會徹底變革,不是集裝箱,而是小件快運,不是Made In China或者Made In America,而是Made In Internet,不是B2C,而是C2B。

更重要的是未來30年,製造業不再是帶動就業的引擎,未來的製造業都將會是服務業,未來的服務業也必須是新型製造業。因為機器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機器Learni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一定會讓機器人取代很多人的就業,而人類將會從事更有創意、更有創造、更有體驗的工作,服務業一定會成為未來就業的主要來源。

全球化必須更加普惠,今天的問題不是全球化造成的,而是全球化不完善造成的。300年以前,貿易掌握在幾個帝王手裏,30年以前,貿易掌握在6萬家大企業手裏,未來貿易應該屬於中小企業。過去是20%人的受益,未來必須是80%人的受益。全球化應該讓這個世界更多的人有成就感、有幸福感、有獲得感。世界不僅僅需要G20,需要也不僅僅需要B20,世界更需要G200和B200。未來的跨境貿易不是一個國家生產的東西到另外一個國家去銷售,而是互相要為對方創造就業、創造價值。

今天的互聯網企業是時代的寵兒,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的機遇,也從來沒有獲得過如此的財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擔當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巨大責任,時代給了我們技術的能力,我們唯有不斷創新、不斷創造新的技術和創新,與這個時代相匹配,我們應該靠創新贏得市場,要靠技術贏得利潤,要靠擔當、要靠共享、要靠普惠精神,才能贏得尊重。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隻有共同起來,一起打造“共同的命運空間”,共同擁抱這樣的技術,共同分享這樣的技術和成就,人類社會才可持久發展。

第一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技術革命,也就是說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將即將打響,但這不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場我們攜手對抗疾病、貧窮和氣候變化的戰爭。

我認為人類共同的未來,所有的人類、所有的國家都應該聯合起來,相信年輕人,而不是相信武器,我們要相信技術,我們要擁抱技術,我們不應該害怕技術會衝擊我們昨天的既得利益和衝擊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我們應該主動擁抱技術,去進入到新的共享、普惠、綠色的時代,因為隻有這樣,人類社會才會更好、才會更持久、才會更健康,謝謝大家!

(原標題:馬雲開幕式致辭:未來三十年 互聯網將“從有到無”)

最後更新:2017-12-03 18:21:42

  上一篇:go 周末要聞:證監會核發5家IPO批文 籌資總額不超過37億元
  下一篇:go 春秋電子、設研院、深南電路網上申購中簽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