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65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IPO排隊“堰塞湖”明顯緩解 無風險套利激發全民“打新”

在IPO排隊“堰塞湖”下,治理措施的改變使得2017年的新股發行審核周期明顯大幅縮短,前三季度,351家新股發行量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發行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而在新一屆發審委於四季度就職,此前瘋狂的新股審核以及發行的節奏得到有效減緩,在10月、11月兩個月合計審核的57家公司中,有19家未獲通過,相較前9個月80%IPO審核通過率,這兩個月通過率僅59.65%。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IPO通過率大幅降低成為四季度以來新常態。

新股“堰塞湖”逐步消退

2017年度,上市新股高達438家,該數據成為A股市場有史以來新股年度發行數量最多的一年。438家新股紮堆上市,讓此前讓人憂心的IPO排隊“堰塞湖”現象得到了初步解決,排隊在審公司數量由2016年中的895家高點下降至目前不足500家。

統計數據顯示,438家上市新股募資總額2301.09億元(見附圖)。從新股上市的市場分類看,215家公司在滬市上市,募資1376.55億元;深市創業板,上市新股141家,募資總額521.85億元;中小板市場,上市新股82家,募資總額402.69億元。在具體個股上,募資規模最大的前三甲公司分別為中國銀河(募資總額40.86億元,上市日期1月23日)、財通證券(募資總額40.85億元,上市日期10月24日)和華能水電(募資總額39.06億元,上市日期12月15日)。

以周頻率分析今年新股發行情況,其發行節奏與2016年截然不同,呈逐階下行趨勢。由年初的每周13~14家,下降至年中的10~12家,再到四季度的每周9家左右,至年底數周時間,發行家數更是降至每周3~5家左右。新股發行的逐級下滑其實是與今年新股發行審核態度逐漸收緊有關的。年內證監會雖然多次講話傳達出IPO常態化、不以降低審核標準為代價的態度,但新股審核的收緊卻是事實存在的,特別是今年10月份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以來,上會企業通過率出現大幅下降,放棄上會的企業也在明顯增多中。

“正是因新發審委嚴出新高度,持續低過會率傳遞了長效嚴審信號,將成立發行與並購重組審核監察委員會,對發審委和委員的履職行為進行360度評價,倒逼保薦機構調整內核機製。”申萬宏源新股策略組主管林瑾認為,在嚴監管下,2018年新股市場在監管層麵上將從重“量”到重“質”的轉變、逐步建立次新股管控機製、加大退市機製的完善等機製。

監管收緊,上會企業過會率下降

今年管理層的多次講話,傳達出IPO常態化不以降低審核標準為代價,監管嚴查新股炒作更是成為今年監管的重點任務。10月份以來,隨著新一屆發審委履職,上會企業通過率大幅下降。

對比近三年企業上會審核情況,可以發現過會率在逐年下降中。其中,2017年IPO審核公司共計469家,通過375家、占比79.96%,未通過公司81家、占比17.27%;2016年,審核上會企業271家,通過了247家、占比91.14%,未通過公司18家、占比6.64%;2015年,上會公司272家,通過了251家、占比92.28%,未通過公司15家、占比5.51%。

在審核速度上,近兩年IPO公司從審核到過會的整體時間正在縮短,從2016年的611天縮短至2017年的540天。在目前企業上會流程時間的安排上,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對《紅周刊》記者表示,“目前排隊企業審核時間已經縮短了一半。過去IPO企業,從遞交材料受理→預披露→反饋→預披露更新→初審會→發審會→核準發行,平均需要三年時間,目前隻需要一年半時間”。而另一位機構研究人士甚至樂觀預測:“2018年審核時間很可能進一步縮短,縮短至410天左右。”

對於目前在新股審核上收緊以及帶來的影響,董登新認為,“以前是選美型,優中選優,現在隻對真實性作為判斷。從真實性、完整性、合規性、準確性來加大審核力度”。深圳紫金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陳紹霞也表示:“以前IPO就是造假的‘重災區’,隨著新一屆監查委的設立、終身問責製等一係列監管的加強,將對IPO市場起到威懾和示範效應,淨化IPO市場。未來過會率下降是大的趨勢。造假企業難度加大,有些排隊的企業知難而退的也會主動撤回或終止發行。”

擬IPO公司的“實質性條件”和“規範性條件”是發審委重點關注的對象。前者包括關聯交易影響利潤真實性、同業競爭、募集資金運用,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持續盈利能力判斷”;後者包括規範運行條件、財務規範性、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的匹配、商業模式合法性。“以後進入審核的IPO公司,其業績會更加紮實,相對而言,進行新股投資的機會也會增多。”林瑾認為,目前監管層審核的專業視角不同,細節非常具體化。比如在追責效應上,證監會加大了對欺詐、包裝上市等行業的處罰力度;在關聯交易上,注重關聯交易必要性、價格公允性,是否影響獨立性,是否存在關聯交易非關聯化情況;在會計處理上,對未嚴格執行會計政策、部分業務會計處理不符合權責發生製、會計憑證編製不規範等行為進行嚴格審查;信息披露上,口徑前後不一致、關聯方和關聯交易披露不完整等均被重點關注。

無風險套利激發全民“打新”

自2016年開始,A股市場新股發行按新規申購,主要包括取消現行新股申購預先繳款製度,新股發行采用市值申購的方法,投資者隻要有市值就能申購,中簽之後才繳款。新股申購新規的實施激發全民“打新”潮,而由此也帶來新股中簽率的大幅下滑。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新股網上平均中簽率為0.04621339%,而到了2017年,網上中簽率均值則下降至0.03238540%。中金公司研究指出,2017年申購新股的網上投資者數量已經從2016年初的800萬上升至1500萬戶,已經基本接近每周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2016年底中登統計的每周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在1800萬人左右),按此估算,目前有80%~90%的活躍投資者在參與網上打新,基本可以確認為“全民打新”時代到來。

在網下申購中,2017年網下投資者數量繼續呈現上行趨勢,但幅度較2016年明顯放緩。目前,上交所上市且門檻6000萬的新股網下投資者數量已經突破6000家。考慮新股市場的低成本特性,預計明年網下投資者數量仍會持續緩慢上行。在此背景下,有消息稱,明年下半年發行商或有提高門檻壓力,預計2018年新股網下申購門檻可能在6000萬~7000萬上下。

中金公司研究表明,預計網下配售比例有10%~20%的下行空間。若明年網下投資者數量逐步上升,網下配售比例也將相應呈現下行趨勢。2017年網下配售比例均值為萬分之1.5,中值為萬分之1.2,至2017年年底,投資者數量相對較多的深市新股網下獲配比例在萬分之0.8左右。

開板天數縮短,20%新股有進一步上漲機會

據統計,2017年上市的新股,平均“一字板”漲停天數為9天,但也有公司突破這個限製。如1月13日上市的至純科技連拉26個漲停板、10月16日上市的聚燦光電連拉25個漲停板、9月21日上市的掌閱科技連拉24個漲停板、2月7日上市的康泰生物連拉22個漲停板,而寒銳鈷業阿石創立昂技術德創環保等則也連拉19個漲停板。2017年新股上市後的表現與2016年新股上市後的表現做對比,可以發現新股上市後上漲的天數明顯減少,2016年新股上市後平均“一字板”漲停天數為13天。其中,海天精工連拉29個“一字漲停板”,華鋒股份為23個板,而恒泰實達博思軟件、環球印備、絲路視覺天順股份則均連續拉出22個“一字漲停板”。

股價創新高的背後則是新股溢價率的下滑。中金公司研究顯示,2017年四季度新股平均開板漲幅不足2016年的一半。2016年新股平均開板漲幅430%,2017年受新股發行節奏加快(稀缺性下降,同時基本麵相較2016年也略弱)、市場風格偏好大盤藍籌、監管嚴查次新股炒作等因素影響,使得2017年新股平均開板漲幅波動較大且呈現趨勢性下行,至2017年底,整體收益率已經下降至200%左右。林瑾表示,“2017年新股最顯著的特點是,股票開板後價格並不一定是最高價,有20%的新股後期還有機會,而且間隔期縮短,開板間隔期在2016年平均14個交易日,2017年則平均約10個交易日”。

目前來看,在今年新股投資中,打新收益率也一直在下行。據統計,2017年一季度上市了135家新股,上市以來平均漲幅為123.67%;二季度上市112家新股,上市以來平均漲幅為87.78%;三季度上市104家新股,上市以來平均漲幅為117%;四季度上市了80餘家新股,上市以來平均漲幅為75.99%。

(原標題:IPO排隊“堰塞湖”明顯緩解 無風險套利激發全民“打新”)

最後更新:2018-01-02 00:33:48

  上一篇:go 資產管理公司資管新規新年落地
  下一篇:go 怪事!鴻達興業大股東的1500萬股悄悄沒了 上市公司卻說它沒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