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汽車大全
IPO趨嚴推動投資機構優化發展路徑
隨著IPO審核趨嚴逐漸常態化,企業與合作投資機構紛紛陸續開始自審、回溯,以期進一步匹配審核要求。同時,部分企業也在重新評估IPO路徑,通過深度審視企業內部結構,尋求它類發展路徑,以更靈活模式最大程度體現企業價值。
作為鏈接實體企業與資本市場的主要路徑,IPO成為諸多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隨著上交所與深交所對預上市企業結構與主體內容認證範圍的不斷擴展,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企業走向了IPO道路,豐富了我國二級資本市場。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29日,中國證監會累計向401家公司下發IPO批文,總融資規模不超2186億元,核準發行公司數量超過2010年347家的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7年12月29日,2017年已有438隻新股發行上市,累計融資2301.09億元,相較2016年227隻新股融資1496.08億元,上市數量和融資總額分別增長92.95%、53.81%。
然而,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漸完善,IPO審核與發行通道也在持續調整中。數據顯示,自2017年11月新一屆發審委成立以來,在77家審核企業中,25家被否決,6家暫緩表決,過會率隻有59.74%,相較於2016年全年平均91.14%的過會率有較大的差距。
常規的IPO路徑已明顯出現變動,為營造更為合規成熟的二級資本市場打下基礎,審核製度正在從入口處把控上市企業資格。
據了解,當前的嚴審標準流程已向前段延伸,在進入最終發審會前,在中止審核政策及申報中止時間方麵均作出了調整,持續嚴控IPO申報企業質量,加快周轉流程。此外,對於已經掛牌的企業,目前也正在通過完善鎖倉、轉讓申報等一係列製度,管控投機者套現行為,減少不利於合規投資者及企業發展的情況出現。
有專家表示,IPO對國內資本市場的推動已形成一定規模,之後或將向更完整、更高效的模式推進,接軌國際市場,更大程度吸引國內外投資者進入。IPO發行與新股發審從嚴“雙常態化”趨勢已然明確,未來一段時間該趨勢還有進一步加強可能。
有業內人士認為,IPO趨嚴對於企業與投資機構均是一大考驗,重新審視IPO路徑成為當下市場必要的選擇。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企業與投資機構大多把IPO作為最優資本化路徑,或是企業成熟壯大的標誌。然而,不同企業有著不同的商業模式,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完全匹配IPO需求,強行轉變對於投資者及企業都存在一定隱患。
例如,在一些競爭已趨於飽和的市場中,企業往往選擇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保障基礎利潤同時合理控製風險,因此業績內容並不具有突出優勢。然而部分企業為滿足發審會對業績內容的要求,強行擴大經營,過快發展上下遊產業鏈內容,造成表麵業績增長,而運營風險高居不下。此類企業在過去或能因政策福利或二級資本市場資金推動,而保持一段時間穩定狀態。然而,在目前審核標準逐漸全麵化的環境下,此類企業漏洞或將展露無遺,即便勉強上市,後期信息披露內容也將逐漸凸顯企業問題,最後甚至可能麵臨退市風險,影響投資者信心,也幹擾企業正常發展。
通江資本並購領域負責人表示,企業與相關投資機構在製定發展路徑時,須高度結合企業自身狀況,以企業成長為核心,合理看待IPO路徑,並對上市後的發展模式進行有預見性規劃,避免出現發展失速的情況。
據了解,目前諸多企業已暫停IPO審核,開始自我審查。除常規業績考核外,企業關於合規運營、風險管控等內容也成為了目前自查的重點。在滿足審核規定的同時,逐漸開展對上市後期內容的規劃,保障企業核心數據的持續優質,確保投資者能及時獲得企業紅利。
此外,部分預上市企業也正在考慮其他發展道路,並購模式在近幾個月逐漸受到熱捧。究其原因是,由於企業所準備IPO審核資料十分齊全,部分企業在I PO受阻後,徑直選擇並購路徑,因此通過概率普遍提升。
目前,新興科技類企業正成為並購市場主力軍。一方麵,科技類企業單獨掌握核心技術內容,極大程度吸引上市企業;另一方麵,科技類企業往往因為規模問題,較難達到IPO審核要求,因此也希望通過上市並購進入到A股市場。
有分析認為,IPO雖然依舊是企業首要選擇,但在當前環境下,上市並購優勢也在逐漸顯現,未來一段時間多類發展模式並駕齊驅的情況或將繼續保持,企業與投資機構若能更加貼合自身現狀製定發展規劃,未來相應價值提升空間也將更為廣闊。
最後更新:2018-01-03 19: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