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特朗普撐腰,特斯拉獨資在華建廠到底有多穩?

億歐汽車10月23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透露,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大力促成下,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公司已與上海市政府達成協議,將在上海自貿區以“獨資”的形式建立自己的製造工廠。

一向對中國貿易政策持批評態度的特朗普計劃於11月8日訪問北京,那麼,特斯拉CEO馬斯克到底是否會真的像外界所言,出現在11月初的美國企業家訪華團中呢?

(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約的場地圖片)

早在6月22日,網上就曾流傳出一張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約的場地圖片,這幾乎可以看作是二者正式簽訂在華建廠協議的“實錘”。而傳聞看似已經“落地”的當下,特斯拉發言人對此事卻仍舊保持4個月前的口徑,僅僅強調將於年底前明確其在華生產計劃。此外,上海政府方麵尚未回複媒體的詢問。

事實上,特斯拉這場“中國夢”做的相當漫長,該公司為工廠落地中國的選址一事早就成了“公開的秘密”。上海金橋、上海臨港、廣州、蘇州等地都被列為其“溝通考察”的名單之中,甚至已有來自汽車廠商的人士判斷:“特斯拉將在上海臨港,上海電氣和國盛三家公司中選擇一家合資。”

這家眼下有傳言要成為首個在國內獨資建廠的汽車外企,雖然此前屢次對“坊間傳聞”予以否認,卻怎麼也擋不住其昭然若揭的野心。早在2015年,馬斯克就曾公開表示,在中國建廠有望將汽車在華售價減少三分之一。

相比合資,“一個人玩”更賺錢

當前,絕大部分外資車企都選擇了通過與本地汽車生產商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進軍中國市場,順便規避25%的汽車關稅。而如果傳言成真,那麼馬斯克這位“貪心”的商人終究還是選擇繞開了這一路徑。特斯拉寧願為其在上海自貿區內生產的新車繳納關稅,也不想因此和本土合資方共同分享利潤及技術。同時,特斯拉一旦實現獨自建廠,該公司就將擁有該工廠的完整控股權,從而其節省的至少20%的生產及運輸成本。與此相比,“一個人玩”的好處,似乎更加誘人。

上海某谘詢公司現任CEO、前克萊斯勒(Chrysler)高管Bill Russo表示,在上海自貿區獨資建廠的好處顯而易見。除了有助於這家公司更加便捷地向該地區輸出產品以外,臨近中國供應鏈也將極大程度上降低特斯拉汽車的生產成本和在華售價,目前其中國地區的售價比美國高大約50%。

(特斯拉Model 3)

在實現國產化的過程中,特斯拉直接能夠節約的成本便是單車3600美元的運輸費用,而這其中零部件便占據極大一部分。以Model 3為例,該車型在動力總成係統、電驅係統、充電這三大體係中有直接合作關係的供應商共38家,其中的21家都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在與鋰電池相關的體係中,中國供應商數量便高達14家。毫無疑問,中國本地工廠的優勢將在很大程度上節省相關環節供應鏈的運輸成本。

此外,億歐汽車分析認為,對於選擇建廠的車企,地方政府一般會提供建設用地、地方稅費減免和銀行授信等配套優惠政策。這對於特斯拉造車成本的降低又將提供一大助力。

除了給特斯拉一個較以往更低的價格覆蓋中國及毗鄰的廣大亞太市場之外,在華建廠也在縮短該公司產品交付時間方麵擁有“奇效”。當前讓馬斯克這位“矽穀鋼鐵俠”焦頭爛額的恐怕就是特斯拉Model 3遭遇產能瓶頸的問題了,而此前,Model S和Model X相繼延遲交付早已點燃了中國消費者的怒火。而在此前,特斯拉在華多次遭遇“水土不服”似乎歸結於中國獨特的政策環境,從這兩款車型開始接受預訂到真正到達消費者手中,用戶將會前前後後被“折騰”將近一年的時間。由於遲遲未進入工信部新車目錄,麵臨無法上牌、海關被扣等問題,甚至有中國車主氣到砸車。

汽車行業長期顧問Michael Dunne擁有多年亞洲工作經驗,他表示,此次特斯拉車型的“國產化”有利於特斯拉維護中國政府關係。因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特斯拉電動汽車或許更討中國政府官員的歡心,這將有助於雙方在未來的談判中達成更有利的中國市場準入條款。說白了,這有望大幅度縮短未來Model 3擠進中國新能源目錄,並最終快速走入市場的時間。

是政策讓特斯拉“鑽了空子”

回顧上述利好,馬斯克選擇此時在華建廠似乎早已掐著手指算好了時機。這位CEO一個月前暗示分析師說:“中國政府此刻的政策變動將是入華的絕佳機會。”

對於聽慣了“馬斯克要造巨型火箭”的中國觀眾來說,特斯拉在華建廠這件事早已是一台期待已久的大戲。而麵對全球的最大電動汽車市場,馬斯克說什麼也不會放過中國這塊“甜美的大蛋糕”。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已達35.1萬輛,而中國政府計劃到2025年實現電動車銷量700萬輛。

研究公司JL Warren Capital的數據顯示,2016年特斯拉在中國電動車銷量達到1.04萬台,是2015年的三倍,而該公司在全球市場銷量共計8萬台。換言之,中國市場已占據其總體銷量的13%。此外,這家矽穀公司今年3月的最新財報顯示,去年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突破11億美元,約占總收入的15%。具體而言,中國用戶訂購Model 3的數量僅次於美國,要知道,這款產品可是特斯拉進軍其它主流市場的利器。

政策方麵,除了中國政府表示已將禁售傳統燃油車計劃提上日程之外,官方此前也曾發布過一項建議草案,擬允許外國汽車製造商在自由貿易區內設立獨資電動汽車業務。2013年,中國首個自貿區在上海建立,並此後在全國範圍內又陸續增設了10個。而據媒體報道,針對政府正在探討允許外資新能源汽車生產商在自貿區設立獨資企業的傳聞,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回應:將盡快研究出台減少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外商投資限製的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該領域的對外開放。

初入新能源市場的中國消費者們,似乎已經將“特斯拉”視作電動汽車的代名詞。就連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也於今年3月拿出了18億美元入股特斯拉,這家電動汽車公司在中國的發展之路似乎正走得順風順水。

看上去,特斯拉遲早是要在中國建廠的。而這一標杆性舉動的關鍵,恐怕還在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外資所占股比何時能夠放開。中國汽車工業谘詢委員會陳光祖表示:“關於合資股比限製,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也已經有了表態,將在未來5-8年放開。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速度可能會更快,因為這個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開放。”從政府方麵的表態來看,率先針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放開股比限製已成大勢所趨。

對於自主品牌來講,國家政策的大手看上去已將“溫室”的大棚掀開;對於中國新能源市場,政府似乎也在不斷“讓步”。特斯拉這家獨角獸能否拿到本地“戶口”也許隻是時間問題,但對於中國“特斯拉”們來講,這事兒遠不僅僅是一聲警鍾那麼簡單。

最後更新:2017-10-23 21:46:21

  上一篇:go 保時捷Macan特別版曝光,運動套件包圍,破百僅需4.4s!
  下一篇:go 比亞迪元新增車型上市 售7.29-9.9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