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3 返回首頁    go 釣魚_釣好魚


野釣之尋魚、選點、打窩

受時間、天氣與水域的影響,魚兒棲息的窩點有所不同。仲夏魚兒溯遊而上,因水麵溫度高魚兒藏身較深,隻有早晚水溫較涼才會出現在近岸淺灘;夏末又返回河道下遊,酷暑退去後魚兒遊至淺灘覓食;進入秋季後魚兒又逐漸回到深水區域,冬季魚藏深水,隻有中午時段水溫較高時才出來覓食。除了水溫很低之外,一般來說早晚都是垂釣的好時機。

尋魚、選點

首先魚窩是魚兒的庇身之所,要有安全感,起碼能有所遮蔽。所以水草處、磚石堆、水底的凹陷處等成為了魚窩集中的地方,魚兒遇到危險可以借助這些障礙物避險。有水草的釣點,隻需尋草洞草縫下鉤,沒有天然形成的就可人工做一個草洞,若水體有流動則須下鉤於草洞上遊一點。磚石堆積處會形成許多的縫隙或洞穴,沒有磚石堆積,有樹樁樹枝等也利於魚兒藏身,水體有流動也要在水流上遊一點下鉤。還有被廢棄的木船,木船附近都可垂釣;水下的凹陷處也是好的釣點,水底有一級級的坎裝地形,也是有魚的地方。

打窩

誘魚是釣魚的前提,打什麼樣的窩誘魚效果好,不是一句話就能指出定律的。首先要知道定點打窩與不固定打窩的區別,確定釣點後,直接拋撒打窩料聚魚,這種方法適合在靜水中打窩。還有一種不是直接拋投的打窩方式,將打窩料裝在容器裏,容器周身打上許多的小孔,係上繩子後就可想打在哪裏就打在哪裏,比較靈活實用。魚兒隻聞窩料的味兒,卻吃不到,食欲又被激發起來了,發現鉤餌就會吞食。這種方法適合流動的水體,變換窩點時隻需拽動繩子,提出裝有窩料的塑料瓶或者紗布袋即可。打窩料要根據對象魚選擇適口的種類,不管是自製的還是商品窩料,都可確定對象加以應用。

選好釣點後,要看釣點的實情而打窩。建議一個釣點打上兩個窩點,以便輪流施釣。釣點的風力較弱我們就打在下風口,風力較大則要打在上風口。初春水溫較涼,打窩要背風向陽,水溫升高之後,可在近岸淺水灘打窩,或者為釣草而打窩,夏季須打在陰涼的較深水域。鯽魚鯉魚喜歡在水草區活動,掌握好不掛鉤的技巧,釣草是很有保障的。在竿坑施釣時打窩料一定要偏少,續窩的量也要少,過多的窩料使魚兒“衣食無憂”,就會對釣餌不感興趣。

那麼哪種情況下需要較大的打窩量呢?那就是在野外水域,或者麵積較大的水域,如湖庫河流等大水麵,這樣的水麵需要提前幾天打窩,魚兒習慣在此覓食後再來垂釣。野釣時難以避免小雜魚鬧窩,我們選窩料時可偏向顆粒料,也可使用酒米或藥米打窩,打窩量適當地少一點,鉤上不掛比較葷腥的餌,清新的香味餌可較好地避免小雜魚鬧鉤。

看釣點的實情很重要,比如曾在一池塘春釣,池水沒有什麼水草與雜物,於是紮上一小捆枯草綁在石頭上拋投下去,隔天再來垂釣時,釣友們就隻看見這邊有魚可上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為魚兒提供了庇護的場所,使它們有藏身隱蔽之地。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窩中明明有魚,但就是不上鉤,這很可能是窩料打得太多,魚兒吃飽了,才沒閑工夫去吃難以發現的鉤餌。或許魚兒不願意離開窩點,但就是不上鉤。窩料的味太濃也不好,不接近自然食物的味,魚兒會引起警覺,窩料的味強過了釣餌的味,也會導致魚兒不食鉤餌。

三、例舉野釣打窩

先將餌料配置好,從中揪出一小部分並加進少量的麝香小米,攪拌均勻後用作調漂與打窩用的餌料。剩下的大部分餌料讓它自然放置幾分鍾,用來掛鉤施釣。首先搓較大的小米餌團掛鉤拋出並抽竿,在水底形成窩點,再搓小餌團掛鉤入半水即抽竿,最後在水麵抽竿,從上至下形成一個整體的窩點。如果水體有流動,就需要加大餌料量的投入,續窩的頻率也要加強,抽上二三十竿後就能有效誘魚進窩了。當餌料中的小米沉底後,既能誘魚也能留魚,因為魚兒吃小米不能很快地吃飽。有時也可將酒米揉在泥團中拋至窩點,隻是動靜太大容易驚魚,也不能形成上下合一的整體窩點。

最後更新:2017-10-21 13:12:37

  上一篇:go 出海釣魚真不是那麼容易,釣魚小記
  下一篇:go 海釣又破新紀錄,跟大斑魚搏鬥真心超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