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財經資訊
再融資之變:定增風光不再 轉債、配股接棒
從2月份的再融資新規到5月份的減持新政,上半年監管政策的變化,正催化著再融資市場質變。數據顯示,定增和ipo融資金額之比已經由去年的10:1下降到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23日)的3.3:1。監管的收緊,讓再融資的亂象無處安放,也讓風光無限的再融資套利市場逐漸萎縮,可轉債/可交換債、配股的再融資方式逐漸成為市場的主角。
定增、ipo融資規模比從10:1降到3.3:1
2016年全年定增總規模達1.69萬億元,幾乎是全年ipo規模的10倍。
再融資新政和減持新規發布後,定增規模持續縮水。今年1月-6月23日,二級市場有250家上市公司發布定增方案,融資規模為6569億元。這其中1月份通過的定增規模就有3335億元,占了上半年數字的半壁江山。但2月份再融資新政出台後,規模跌至1000億元以下,5月底減持新規出台後,規模跌至500億元以下。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有396家上市公司通過定增方案、定增規模為8617億元。ipo方麵,今年1月-6月23日ipo上市239家,總募資1195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ipo僅上市61家,募資280億元。
再融資新規使得定增市場受限,配股、可轉債/可交換債的數量和規模正在上升,並成為再融資的主角。2016年上半年配股、可轉債/可交換債分別為9家和24家,融資規模分別為157億元和287億元,而到今年上半年(截止6月23日)則變成18家和86家,融資規模為853億和2064億。其中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的融資額同比上升了7倍。
減持新規直接點了定增市場死穴
出現上述變化的直接原因就是再融資新政和減持新規的影響。《紅周刊》記者采訪中業內人士表示,再融資新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市場和輿論情緒上,這一政策對行業有著長遠的正麵影響,相比之下,減持新規卻通過在退出端設置門檻,直接點了定增市場的死穴。
韞韜投資的總經理張潤向《紅周刊》表示,減持新規中要求定增股東限售期解禁後,集合競價12個月內減持不得超50%,定增股份的退出問題讓投資者很頭疼,“參與定增的投資者隻有接受現實、被動拉長減持年限。即使走大宗交易的平台,由於‘接盤方需鎖定6個月’,考慮到鎖定期間股價下跌的風險,投資者將定增股份倒給接盤機構時必須給出較大的折價空間,套利空間轉移給了接盤方,那意味著原來投資者留給自己的定增套利空間也不存在了”。
那麼,現在市場中的被券商推崇的買入轉售模式是否能解決定增市場的減持難題呢?對此,銀河證券的市場人士告訴《紅周刊》,“轉售業務也沒辦法接定增產品的減持業務”。據他介紹,定增基金減持的困難來自於兩點,一是減持折價不好確定,二是很多定增基金是結構化產品、存在使用杠杆資金的情況,6個月鎖定期內如果股價跌破平倉線,就會出現爆倉。但這位人士表示,“市場上不少機構都在研究定增基金的接盤模式,畢竟光2016年定增募資總額就超過1.6萬億元,能做好的話利潤還是很豐厚的”。
定增市場業務難做、定增產品走勢不佳,讓過去兩年中火熱的定增市場在2017年行情出現了逆轉。以中證定增指數為例,今年以來該指數跌幅為6%,相對收益也跑輸上證指數。截至6月23日,已公布定增價格的225個案例中,有92家出現了“倒掛”,即增發價低於目前的市價,其中漢邦高科、恒泰實達、*st德力等6家公司的倒掛比例超過30%。
配股、可轉債/交換債成再融資主角
定增市場不濟,不少真正有再融資需求的上市公司將目光瞄準了配股、可交換債/可轉債的方式。再融資新政發布後,從2月17日到6月23日,有35家公司終止定增、改道發行可轉債/交換債,包括凱發電氣、海翔藥業、水晶光電等等。如水晶光電表示,鑒於再融資政策法規發生變化,公司決定終止16億元的定增計劃,同時擬發行可轉債募資12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有7家上市公司定增改為配股,。以星輝娛樂為例,2016年8月公布15.57億元的定增預案,期間股價從13元跌至10元,由於價格倒掛,今年3月宣布終止定增,半個月後發布配股公告,擬每10股配3股。
近年來,可轉債的曆史最高發行紀錄是2014年,有12家上市公司選擇此種融資方式,2013年僅有一家公司發行可交換債。可交換債的人氣自2015年以來一直很旺盛,有58家公司發行了交換債,2016年有所下跌,但也有40家。配股上一次的高發期,還是在2010年,全年有18家上市公司實施配股,此後數量一再走低,年均數量一直在10家上下徘徊,到2015年更隻有6家公司實施了配股。
雖然,發行可轉債/交換債、配股成為再融資的主角,但這幾種再融資方式存在業績門檻,因此有著再融資需求、業績又不達標的公司開始訴諸於上市公司信用貸的方式融資。信用貸就是融資方不提供質押的一種貸款業務模式,僅由借款人或關聯擔保方提供擔保。據一位不願具名的北京私募人士表示,這種融資方式年化融資成本很高,據他了解一家主板公司信用貸融資成本高達12%。“正常的融資需求銀行給的成本很低,但凡想到信用貸,要麼是不想做信披,要麼是公司急著用錢。目前市場上的信用貸業務規模難以統計。”
此外,在定增收緊的情況下,將定增與轉債/交換債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可行的思路。由於可轉債不適用18個月間隔周期的限製,可以先發行轉債/交換債融資一部分,待滿足18個月的期限後,再提議定增。張潤表示:“無論定增、還是采取股債結合的路徑,這考驗的都是上市公司成色,未來唯有優質公司才具備強大的再融資能力。”
(原標題:再融資之變:定增風光不再 轉債、配股接棒)
最後更新:2017-07-02 11: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