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58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券商係公募征戰4周年:規模千億元 投研優勢式微

2013年6月1日一部新《基金法》拉開國內資產管理大公募時代的序幕。上帝關掉了券商大集合產品的窗戶,卻向券商敞開了公募牌照的大門。之後各家券商爭相設立一級部門或資管子公司,爭奪公募牌照資源。

目前已有12家券商或者券商資管獲得公募基金牌照,分別為東方證券資管、浙商證券、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渤海證券、東興證券、中銀國際證券、北京高華證券、財通證券資管、長江證券資管、華泰證券資管。其中齊魯證券資管也已經向證監會提交了申請公募牌照材料。

彼時,拿到公募牌照的券商躊躇滿誌,準備大幹一場,市場也認為券商進軍公募能帶來“鯰魚效應”。但是4年時間,券商係公募產品規模僅在千億元附近,業績也不甚如意,除了一騎絕塵的東方證券資管產品業績亮麗,其他券商旗下的公募產品業績堪憂。

此前一度被認為是券商係公募核心競爭力的投研優勢並沒有在業績中體現。

券商係公募規模破千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已經獲批具有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有12家,分別為東方證券資管、浙商證券、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渤海證券、東興證券、中銀國際證券、北京高華證券、財通證券資管、長江證券資管、華泰證券資管。除了北京高華證券尚未開展公募業務,其餘12家均已展開了公募業務,其中已經發行成立運行的產品有60隻(A/B/C合並計算),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的規模已經達1165億元;另外渤海證券的首隻公募產品為貨幣基金,正在發售;而華泰證券資管的首隻公募產品也已經獲批待發,也是貨幣基金。

從規模來看,2015年拿到公募牌照的中銀國際證券旗下公募產品規模最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規模達526億元,其次東方證券資管旗下公募規模也達363億元,東興證券旗下公募規模98.5億元,長江證券資管旗下公募規模54億元,其餘證券公司或者證券資管公司旗下公募規模均不滿50億元。

中銀國際證券公募產品規模的突圍,主要是背靠中國銀行,旗下產品又多為固收類產品,在渠道上有優勢;而東證資管旗下公募規模增長,則主要是業績與規模互為影響的因素。

從產品類型來看,4年來,11家券商係公募成立了60隻公募產品(不包括正在募集和獲批待發的),其中東證資管旗下有27隻公募產品,中銀國際證券、浙商資管、東興證券旗下均有6隻公募產品,國都證券和山西證券旗下均有4隻公募產品。

盡管券商在公募產品布局節奏上比較慢,但是券商對公募牌照資格的爭奪仍然積極。據記者獲悉,國金證券和齊魯資管已分別於去年10月和12月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申請材料。齊魯資管董事長章飆曾公開表示,公募基金是未來齊魯資管的一項重點發展項目。

或許對於券商來說,公募牌照是其“全牌照”版圖上必不可少的一子。

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

金融混業、群雄逐鹿,自公募基金管理資格放寬後,券商、保險、私募就加入到爭奪公募牌照的大軍中。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券商係,因在資產管理領域有多年投研和實戰經驗,一直被市場看好。業界期待券商係的加入,能給公募行業帶來“鯰魚效應”。但是實際上,12家券商係公募中,除了東方證券資管旗下的公募產業業績表現驚豔之外,其餘券商旗下的公募產品業績實在一般。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有業績可查的券商係公募產品共有76隻(A/B/C分開計算),其中東方證券資管旗下15隻產品半年度累計收益超過10%,更是有5隻產品包攬了全權益類公募基金中的第2名至第6名的位置。

但是如果剔除掉一騎絕塵的東證資管公募產品,那麼券商係公募業績真可謂一般般。剔除掉東證資管,業績好的數華融證券旗下的華融新銳靈活配置,成立於2015年4月,半年度收益為6.72%,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為-4.8%;其次要數國都證券和浙商證券旗下公募產品,業績最好表現在3%-4.5%之間。

被寄予厚望的券商係公募產品業績為何沒有如市場所願?

“此前通道業務繁榮,券商拿公募牌照的動力並不在做主動管理類產品,在拿到公募牌照後,對公募產品的研發投入並不大。”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分析師告訴記者,“但隨著通道業務的被限,券商對主動管理產品的投入會逐漸加大,並且主動向這方麵轉型。”

這種轉變,從各大券商資管開始在公募基金挖角也可見一斑。

(原標題:券商係公募征戰4周年 規模千億元 投研優勢式微)

最後更新:2017-07-08 10:49:51

  上一篇:go 證監會改革發審委 增設“兩委”紮牢製度籠子
  下一篇:go 英鎊本周重挫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