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財經資訊
並購催生萬億商譽規模黑天鵝 誰將成為下一個地雷?(附股)
近年來,資產並購之事愈演愈烈,多家上市公司短期業績暴漲的“神話”均因並購而來。對於一些小公司或業績不佳的公司而言,高溢價外延式並購已經成為他們保證利潤增長和做大市值訴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時並購標的業績變臉也是防不勝防的,大量商譽減值現象的出現使得部分公司業績出現暴跌,直接拖累了二級市場股價表現。商譽減值已經成為很多上市公司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並購催生萬億商譽規模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8月30日,A股公司半年報披露的商譽總值共計1.18萬億元,相較去年中期的8499.61億元的商譽總值,同比增長超過了39%。
在擁有商譽的上市公司中,中國石油在報告期內的商譽規模最大,高達459.16億元;美的集團、濰柴動力、青島海爾、中國平安、廣匯汽車等11家上市公司的商譽規模也均超過100億元,另有290家公司商譽超過10億元。從近半年商譽變化看,唐德影視的商譽規模增長幅度最快,截至今年6月底,唐德影視商譽資產共計1455.69萬元,較去年年報的商譽數據暴增2922963.45%,增幅位列第二名的安圖生物則形成商譽1.65億元,較去年年報暴增510422.17%;同時還有海聯金匯、飛馬國際、國藥一致等13家公司的商譽也均暴增百倍以上。相比之下,在資產端和利潤端方麵,金利科技的商譽卻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例最高,達到80.27%。
《紅周刊》記者了解到,導致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商譽規模明顯增長的原因基本在於並購的落實,如安圖生物的商譽之所以在今年上半年出現暴增,就是因為其以近10倍的溢價收購百奧泰康75%的股權。
我們知道,商譽增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並購標的在未來能夠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但同樣不能否認的是,商譽也是把“雙刃劍”——從資本市場過往的案例來看,在商譽暴增背後的高溢價收購往往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在業績承諾不達預期的背景下,商譽減值日漸成為一些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黑天鵝”。如在2016年年報發布期間,二六三上市6年來業績首虧的原因就是計提商譽減值致淨利減少了3.55億元。
商譽減值“黑天鵝”頻現
《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從近兩年的A股上市公司實際案例看,商譽的快速增長確實會給上市公司業績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負麵影響,特別是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做為近兩年並購最熱鬧的群體,恰恰也是受商譽減值影響最大的群體。
統計數據顯示,僅在2016年年報期間,A股市場共有341家公司計提商譽減值101.24億元,其中,中小板公司119家,合計商譽減值46.09億元;創業板公司83家,合計商譽減值20.38億元。特別是在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最大的10家上市公司中,全部為“中小創”企業(見附表).
記者還注意到,在上述10家上市公司中,因商譽減值的影響,有6家上市公司淨利潤虧損,7家公司在年報披露後股價下跌。其中,*ST三泰2016年年報淨利潤虧損了13.04億元,其中計提商譽減值損失就高達6.53億元,商譽減值帶來業績大幅虧損的同時,公司股價也在年報披露後10個交易日內大幅下跌了22.87%;吉艾科技年度淨利潤虧損4.39億元,其中計提商譽減值達3.98億元,在年報披露後1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幅也高達31.34%。
其實,有關提減商譽值損失導致業績暴跌的案例在此前也是屢見不鮮的,如作為“中小創”的金利科技就曾在2014年擬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12億元至1.32億元,其原因在於收購的宇瀚光電經營業績未能達到預期。要知道,金利科技在2011年至2013年的累計淨利潤才1.30億元,一樁因並購產生的商譽減值就幾乎毀掉了該公司3年的經營成果。“跨界專業戶”中科雲網在2014年商譽也減值1.6億元,主要是由並購的上海味之都等子公司業績虧損導致,要知道,中科雲網曆史上最好的業績也僅為其在2011年創造的9312.87萬元淨利潤。
除了這些曆史案例,在今年市場整體商譽規模“水漲船高”的背景下,商譽減值的“黑天鵝”風險也仍然存在。在2017年半年報發布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因商譽規模增長而發布了風險提示。如全通教育在8月25日就發布《關於2017年半年度報告的補充公告》稱:“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商譽賬麵價值為129592.4萬元,占公司報告期末合並淨資產的61.21%,主要係公司收購全通繼教、西安習悅、湖北音信、河北皇典等公司帶來的商譽。若全通繼教、西安習悅等子公司未來經營狀況未達預期,將存在商譽減值的風險,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商譽減值的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就指出,“中小創”上市公司因並購活動頻繁,成為商譽減值的“重災區”,對有些發生過並購重組並作出業績承諾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更應對其商譽減值風險給予高度關注,“同時,投資者還應甄別並避開高商譽個股,以免受到利益損害”。
誰將成為下一個商譽減值“地雷”?
在梳理2017年半年報數據過程中,《紅周刊》記者發現市場中確實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商譽在今年中期出現了大幅增加,這背後很有可能隱藏著一顆顆商譽減值的“地雷”。
以近年來熱衷於並購式外延擴張的LED封裝企業鴻利智匯為例,在8月29日披露的半年報中,鴻利智匯披露其商譽為8.91億元,這一數字相較2016年年報時的1.81億元商譽暴增393.23%,對此,鴻利智匯將商譽暴增歸結為收購速易網絡所致。《紅周刊》記者了解到,這起讓鴻利智匯商譽暴增的收購起始於去年9月份,當時,鴻利智匯與速易網絡股東簽訂的購買資產框架協議中,鴻利智匯以每股12.70元的價格斥資9億元收購速易網絡100%股權,僅這起收購案就給鴻利智匯帶來了7.10億元的商譽。
根據交易協定,速易網絡承諾在2017年度和2018年度實現的扣非淨利潤不低於7600萬元和9650萬元,也就是說,一旦速易網絡未能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業績承諾,則鴻利智匯將陷入商譽減值的“旋渦”,並最終影響上市公司業績。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擔心並非是“杞人憂天”,要知道鴻利智匯在2016年年報中就曾出現過並購“後遺症”。
在去年年報中,鴻利智匯一共計提了商譽減值9920.68萬元,並最終導致上市公司的業績由前3季度的大增八成轉為暴跌,雖然鴻利智匯在業績預告中提前釋放了利潤驟降的消息,但還是讓市場投資者措手不及——2016年12月19日至27日的7個交易日中,鴻利智匯累計跌幅高達30%,總市值蒸發了30億元。對於鴻利智匯大幅計提商譽減值的原因,其並購企業斯邁得業績承諾不達標是“罪魁禍首”,此外,鴻利智匯為了整合LED封裝業務,計劃將斯邁得產能搬遷並入江西鴻利光電有限公司,因此計提商譽減值約1億元。如今,公司又高溢價收購速易網絡,是不是還會重蹈覆轍呢?對此,在2017年報中或將會有所體現。
無獨有偶,一直以來立誌要打造“中國迪士尼”的長城動漫也麵臨著商譽減值的壓力。兩年前,長城動漫通過重大資產重組並購了諸暨美人魚、宏夢卡通、東方國龍、新娛兄弟、宣誠科技、天芮經貿和滁州長城國際動漫旅遊創意園等多家涉及動漫、遊戲、旅遊創意園等業務的文化娛樂類公司,並正式進入文化娛樂行業。隨著上述收購資產並表,長城動漫的賬麵商譽出現了大幅增長,在2016年末達到5.89億元。不過,隨著2016年年報的披露,《紅周刊》記者注意到,長城動漫旗下如宣誠科技、東方國龍等多家子公司業績並未達標,但長城動漫對此卻未計提商譽減值。如今,從公司2017年半年報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長城動漫商譽仍有5.99億元,在母公司業績羸弱、子公司2017年業績承諾能否完成尚且存疑的情況下,長城動漫高達6億元商譽“懸頂”的尷尬不容小覷。
(原標題:並購催生萬億商譽 “黑天鵝”風險防不勝防)
最後更新:2017-09-03 16: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