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財經資訊
去年養老保險記賬率意外提至8.31% 專家:或增加空賬
來自人社部和財政部的消息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2016年記賬利率從往年平均2%~3%的水平統一大幅提升至8.31%。對此,業界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評價聲音,部分專家認為這將明顯增加目前已經規模龐大的個人賬戶“空賬”規模,或給養老金資金池帶來更大的支付壓力,但也有知情人士人認為,這次“大動作”調整背後有工資增長率、目標替代率等參數支撐,不等於實際利率,是從周期的角度長期測算的結果,不用過於悲觀。
這是記賬利率新政策實行後第一次公布的利率。8.31%,雖出乎人們意料,卻合乎情理。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資金,大部分已經被用於當前統籌賬戶的支付,小部分要麼存於銀行,要麼購買國債,也有部分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入市投資,但這些投資並沒有將實際收益打入個人賬戶。實際上,多年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已經不是基金賬戶,而是名義賬戶,賬戶利率不是實際投資形成的利率而是記賬利率。過去多年中,各地的記賬利率基本圍繞銀行一年定期存款設定,在2%左右波動。這個利率水平實在太低,跑不贏通貨膨脹,給參保人帶來嚴重的利益損失。不久前,人社部和財政部聯合出台的31號文《統一和規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記賬利率辦法》,規定:“記賬利率應主要考慮職工工資增長和基金平衡狀況等因素研究確定,並通過合理的係數進行調整。記賬利率不得低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每年6月份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公布。”2016年的記賬利率如期而至,第一次公布的利率,即一改多年來記賬利率嚴重偏低,使個人賬戶資金嚴重縮水的做法,大幅度提高記賬利率,給人們很大的驚喜,表明社保向公平合理邁出了一大步。
有些專家擔心8.31%的利率太高了,給未來支付造成壓力。事實上,由於與工資增長率掛鉤,名義製個人賬戶未來支付的壓力,不取決於記賬利率的高低,而取決於參保人數的多少。2016年的記賬利率為8.31%,比較高,但它反映的是當年實際的工資增長率,有實際工資增長做支撐。當然,未來歲月中,工資增長率並非一成不變,如果經濟增長乏力,工資增長率也不一定永遠保持高位,極端情況下,負增長也可能出現。但無論如何,與工資增長率掛鉤的記賬利率,無疑是最合理的方式,也是最能保值的一種方式,因而是最理想的方式。雖然未來支付的精算平衡從數學上看是非常複雜的,靠語言幾乎無法簡單明了地說清楚,但是大道理並不難理解。從理論上講,由於記賬利率主要考慮工資增長,大致與工資實際增長同步,因此,今天繳納到個人賬戶的工資的8%,經過調整,與若幹年後工資的8%大致等值。這就是說,未來一個正在工作的職工繳納到個人賬戶的保費,大致可以支付一個退休職工的經過記賬利率調整的個人賬戶養老金。隻要下一代參保者人數不低於上一代,下一代為上一代支付個人賬戶的養老金就是可持續的。由於人類將會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去,沒有窮盡,因此,每一代人為上一代人支付的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是可持續的。這裏的關鍵不在於記賬利率的高低,因為記賬利率與工資增長率同步,記賬利率高了,工資水漲船高隨之更高了,支付能力也隨之更強了。這裏最關鍵的是每代人的參保人數至少要保持平衡,如果參保人數下降了,那麼,這種平衡就被破壞了。
有些專家反對較高的記賬利率,認為高利率則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製度債務。前麵已經說過,記賬利率與工資增長率掛鉤,未來支付壓力不會因記賬率高而加大,認為較高的記賬利率將會增加政府製度性負債的道理是不充分的。但從另外角度看,較高的記賬利率使政府背負更高製度性債務也是有可能的。這些年來,除了明裏將個人賬戶資金挪用或借用於統籌賬戶之外,還通過壓低個人賬戶記賬利率,減少參保者對個人賬戶的權益,暗中將個人賬戶資金用於統籌賬戶,減輕國家對統籌賬戶的支付壓力。而現在提高個人賬戶的記賬利率,個人賬戶資金將會更多地用於支付上一代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將其用於支付統籌賬戶的空間大大縮小,國家在統籌賬戶上的支付壓力將會增大,形成所謂的製度性負債。
這裏繞不過去的仍然是改革之初拖欠的轉型成本問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製度建立之初,由於國家沒有及時支付轉型成本,挪用參保職工個人賬戶資金,形成巨額空賬。前些年,通過人為壓低記賬利率,將利率壓到2%左右,悄無聲息地逐步消滅了一部分負債,但這是以犧牲廣大參保職工的財產權益為代價的,此次公布的2016年的記賬利率說明,國家也不再采取通過低記賬利率而轉嫁轉型成本的做法。將個人賬戶由基金型改為名義型,實行記賬利率,國家從立即做實4.7萬億元空賬這樣緊迫而嚴峻的現實責任中解放出來,但國家對社保的責任不能弱化,國家仍然應該繼續支付轉型成本,保持社保的可持續性發展。比如,通過直接向社會保障基金劃撥財政資金、通過向社會保障基金劃撥國企紅利或者向社會保障基金劃轉國資股份等多種方式,為未來社保的支付建立充實的後備基金。一旦未來出現支付問題,可以由社會保障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果社會保障基金都無力救助的時候,國家財政仍然要承擔兜底責任。
最後更新:2017-07-09 15: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