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財經資訊
新興市場需要更強有力一線監管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國際研討會”上,台灣、韓國、巴基斯坦、孟買等證券交易所的代表紛紛指出,盡管從世界範圍來看,基於不同的市場基礎、投資者結構、發展階段,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被演繹出豐富的樣態,好比自律之“根”上開出的各色花朵,但在市場的“土壤”“溫度”等因素大致相當的亞太地區新興市場,一線監管的基本目標、邏輯和實踐,更是顯示出較高的趨同性。用一句話概括,新興市場需要更強有力的一線監管。
據介紹,自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以來,內地資本市場監管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中國證監會深入推進依法、從嚴、全麵監管的背景下,證券交易所的一線監管職責得到重點強化。以異常交易監管為例,2016年度滬深交易所共發出書麵和口頭警示7000餘次,2017年以來已發出4000多次。隨著交易所在維護市場秩序、淨化市場生態方麵的作用日益凸顯,市場對於交易所一線監管的關注度和響應度也與日俱增。事實上,從此次會議反映出的信息看,在強化市場監管方麵,內地證券交易所並非別樹一幟的“獨行俠”。
首先,從對一線監管職責的自我認同和市場認同來看,參會交易所代表普遍認為,對證券市場實施一線監管,既是交易所的天然職責、法定職責,也是自身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即便是較早完成公司化進程的納斯達克等成熟市場的證券交易所,也從未放棄這一監管職責。在個人投資者參與程度較高、市場主體交易行為尚不十分理性、成熟的亞太地區新興市場,證券交易所的一線監管更是維護市場秩序、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直接保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次,從一線監管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來看,新興市場證券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呈現出更明顯的主動性、及時性和幹預性。例如,台灣交易所、韓國交易所、日本交易所都集中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組織實施證券交易實時監控,通過發出警示、實施調查和要求會員拒絕接受客戶委托等措施,及時識別和製止異常交易行為,防止其不利影響進一步擴大。台灣交易所代表強調,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行政、司法處置,往往耗時數月乃至數年,而對受到損害的投資者而言,“遲到的正義”將失去其意義。證券交易所應當在交易監察環節及時介入,及早阻止不當交易行為演變為市場操縱等惡性案件,這是緩解行政、司法高昂執法成本,切實有效維護市場秩序的必然要求。
據了解,對於新興市場普遍存在的“概念股”炒作等現象,台灣、韓國、新加坡等交易所均采取了多維度綜合施策的應對模式。交易所除了監控市場參與主體的交易行為,也十分注重對證券交易價格異常波動的識別、警示和處置,並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實時監控可以發現,那些缺乏基本麵支持的“概念股”,當中往往隱藏了許多可疑和不當交易行為。少數投資者人為製造的行情過後,進行跟風交易的個人投資者往往嚴重受損,信心受到打擊,最終將影響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實施重點監管。台灣市場通過逐年探索,製定了包含價格、成交量、周轉率、集中度在內的12個指標,用於界定出現明顯異常波動的股票,並通過發布警示公告等方式,向投資者提示交易風險,同時采取集中撮合、限製兩融業務等差異化交易機製,為炒作行為降溫。韓國市場近年來重點規製因大選等引發的政治題材股現象,針對其中個人投資者參與度高(交易額占比超過97%)、交易頻繁等特點,加大題材股交易風險提示,並對不公平交易采取更嚴格、更有力的預防措施,包括發出訂單拒絕警告、停收訂單委托等。
參會交易所代表認為,新興市場實施強有力的事中幹預式監管,必然希望能實時掌握市場參與者的真實活動,“看穿式”監管即成為交易所一線監管當中的“高端配置”。它意味著交易所能在第一時間鎖定實施異常交易行為的投資者,及時采取警示和幹預措施,從而極大地提升監管效率和效能。為了實現這一效果,許多交易所在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和嚐試。例如巴基斯坦交易所構建了以“一戶一碼”為基礎的交易係統,每一個投資者、每一個訂單都有識別碼,可供追溯,且投資者的訂單將同時進入後台的監察係統,以提高一線監管的效率。在滬港通、深港通機製中,港交所也在積極研究落實香港市場的實名製,為加大互聯互通機製中的看穿力度奠定更好的基礎。
根據參會交易所代表的經驗,新興市場交易所在一線監管中狠下功夫,還要充分發揮會員的協同監管作用。會員不但要主動監測、識別客戶的異常交易行為,及時向交易所報告,還應當根據交易所的通知或要求,對客戶可疑交易行為進行核查,並拒絕客戶明顯異常或者違法違規的交易委托。比如香港采取金字塔形式的一級托管製,交易所主要直接監督會員;日本法律要求證券公司需要承擔“守門人”責任,履行交易監察的職責,包括拒絕涉嫌市場操縱的交易,證券公司必須具備交易監察係統,不能接受涉嫌市場操縱的訂單等;台灣地區證券市場監管,也注重券商管理的協力,不僅提醒券商注意交割安全與交易風險,券商還有權拒絕客戶下單。
相關負責人指出,境外交易所尤其是新興市場證券交易所的實踐,將為內地交易所不斷深化一線監管提供很大裨益。其中最具共性的一點,是立足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更加注重保障交易公平。實踐證明,交易所市場不能成為由散戶埋單的市場,散戶投資者需要更高水平的保護,這是中國的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特殊職責所在。境內交易所在借鑒境外經驗做法的同時,應當始終立足自身市場的實際情況,在遵循交易所監管市場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探索契合市場基礎和參與者行為特點的監管模式,切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證券交易環境,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原標題:新興市場需要更強有力一線監管)
最後更新:2017-08-30 05: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