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
財經資訊
左小蕾:是時候停止IPO調控股市的鬧劇了
上周末,證監會再次核發9家IPO批文。在此前的兩周證監會核發IPO批文均是6家,即使是在過去的整個6月份,IPO也呈放緩的節奏。而現下IPO的加速是否會給市場帶來影響,又有何影響呢?
IPO被所謂“市場聲音”要求用來調節股市並不是第一次,IPO停發重啟帶來股市的震蕩也不是新的景觀,IPO調節股市似乎被認為是天經地義。但是,IPO調控股市的道理卻從來未被說清楚過。這裏希望回歸一些資本市場基本的原則和原理,還IPO調節市場的誤區的本來麵目,讓股市治理回到合理的發展軌道。
一級市場IPO是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最重要渠道。但IPO被二級市場的價格漲跌所挾持,屢屢淪為穩定資本市場價格的工具。
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供給和需求變化決定價格是市場化價格調節機製。但是一般都突出市場調節機製中“供求決定”部分,卻忽略了的另一個重要部分,什麼元素“調節”供求的“變化”呢?隻有供求不斷變化,價格才能不斷被“新的供求”調節而最後實現均衡價格。在商品市場中最大效用滿足度是調節供求變化的重要元素,效用滿足度的約束條件是調節機製的關鍵。價格供求調節的市場機製的理解並非市場調節機製的全部,“人為”地不受最大滿足度約束的供給改變是對市場調節機製的破壞。
同樣的道理,在資本市場上,靠停止IPO,人為減少股票供給,除了製造無序漲跌扭曲市場價格以外,對資本市場百害而無一利但與商品市場不同的是,資本市場不是用效用最大化的約束來調節供求的變化,因為投資類市場上效用是賺錢,賺錢是欲望,是沒有上限的。資本市場上對於新股發行供給需求的變化,應該由融資方的風險程度和投資方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IPO能否成功融資也應該是投資人對風險判斷的結果。國內市場發行人和承銷主體缺乏風險定價理念和能力,投資人缺乏風險意識並存在嚴重的投機心態,形成逢新必炒、新股價格必漲的扭曲觀念,出現隻要IPO就拋售市場股票,資金大規模轉移到一級市場追捧新股發行的現象,從根本破壞了新股發行上市的正常秩序,也在表麵上形成了IPO增加股票供給成為二級市場下跌原因的印象。
顯然,逢新股發行股市下跌的問題,不是靠停止IPO就能解決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培育市場主體的風險意識,形成不同層次的市場風險偏好,使新股發行時由風險偏好引導不同的投資需求決策,改變新股發行中市場羊群效應帶來的影響,破解IPO帶來市場下跌的魔咒。市場風險意識的培育需要三個方麵努力。第一,任何時候都保持正常的IPO,隻要符合上市條件企業都應該有上市融資的權力,不能人為改變IPO的節奏。但是準上市企業要充分披露發行人風險,不但是定性的風險披露,還需要披露風險大小,要給出在相對確定的時間範圍內風險爆發的概率。引導投資者按照各自風險偏好做出投資決策,對不能承受風險的股票用腳投票,這意味著新發行股票的投資需求減少,進而逼退上市圈錢的發行人,股票供給隨之減少。第二,各方麵不能給發行人風險提供任何背書,允許發行失敗,使發行方和投資者都要為忽視風險的盲目行為付出代價,有利於培育新股發行市場上的風險意識。第三,加大退市力度。目前,退市製度一直不能嚴格執行,上市公司隻生不死,鼓勵了無風險發行圈錢行為。無退市風險也慫恿了逢新必炒的盲目投資行為。隻有加大劣質公司的退市力度,而且加大退市成本,才能有效遏製貪婪的圈錢公司的股票上市,也能有效改變盲目炒新股的行為。隻有提高IPO供需雙方的風險意識,才能打破新股定價的弊端和新股必炒的非理性行為,才可能打破IPO打壓二級市場價格的魔咒,使IPO直接融資功能不會成為價格炒作的犧牲品,也改變IPO長期淪為二級市場調控工具的局麵。未來資本市場必須強化市場風險意識,轉變資本市場長期被扭曲的現象,才能推動資本市場的理性發展。
當然,雖然不能隨意人為停止IPO調控市場穩定市場價格,但優質公司IPO增加優質股票供給,通過融資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更大的收益和利潤,分紅帶給投資人實實在在的回報,有利於減少炒作新股的短期投機套利行為,培育真正的長期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關於“停止IPO穩定市場”的所謂“市場聲音”缺乏對市場的常識性的認知。是時候停止IPO調控股市的鬧劇了。
【專家簡介】左小蕾,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
最後更新:2017-07-12 08: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