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5 返回首頁    go 財經資訊


海通薑超:地緣風險衝擊全球 未來絕非金融地產!

未來絕非金融地產!——海通宏觀每周交流與思考第231期(薑超、顧瀟嘯)

上周美歐日股市齊跌,韓、印、港等新興市場股市也集體下挫,黃金大漲,石油和金屬價格震蕩,國內股跌債平。

地緣風險衝擊全球。上周特朗普和朝鮮多次隔空交火,朝鮮表示正考慮在8月份向關島發射4枚戰略導彈。總統特朗普回應稱,美國軍隊已經“鎖定目標,裝彈上膛”,如果朝鮮做出不明智的選擇,朝鮮將陷入“巨大的麻煩”之中。全球避險情緒顯著升溫,VIX指數累計漲近50%,資金逃離全球股市,發達和新興市場股市普跌,避險資產如美債和黃金大幅上漲。

歐元升值緊縮在前。本輪全球股市的調整最早發生在歐洲,法國、德國股市分別在今年的5、6兩月見頂回落,而當時歐洲的經濟數據依然非常強勁,PMI等多項指標位於曆史高位,而最大的變化來自於匯率市場,歐元兌美元匯率在4月份見底,之後3個月的累積升幅高達12%。此前雖然美聯儲開始加息,但歐洲日本的寬鬆貨幣政策依然向全球輸送大量廉價資金,但隨著歐央行暗示逐步退出QE,歐元的大幅升值意味著全球第二大貨幣也不再便宜。

美國縮表緊縮在後。在今年年初,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高度緊張。但從事後來看,今年美聯儲加息的進度明顯加快,但對美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甚微,美國股市波動率一度降至曆史低位,市場開始形成“加息無用論”。但在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市場也一度形成“降息無用論”,理由就是短期利率變化對長期國債利率沒有影響,而居民企業的投資消費等行為更多和長期利率掛鉤。所以美聯儲的縮表政策其實類似於金融危機以後的QE政策,直接作用於長期國債利率,其影響實際遠大於加息。而按照美聯儲此前的暗示,9月份美國很可能開始縮表,美國的貨幣緊縮可能要見真章了。

中國控製貨幣增速。而在中國,年初央行製定了12%的廣義貨幣M2目標增速,但到5、6兩月的M2增速降至10%以下,市場理解為上半年金融監管用力過勐,央行貨幣政策將轉向寬鬆,而在6月份央行確實投放了大量貨幣,流動性短期明顯改善,股市債市商品齊漲。但在7月份中國召開了5年一次的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第一次將控製貨幣總量作為核心目標,而央行在最新貨幣政策報告中也明確表示6月寬鬆隻是填穀,7月以來開始削峰,整體貨幣政策依然維持中性穩健,貨幣低增或將成為新常態。

貨幣政策傳導生變。本輪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從16年8月份開始轉向,但是一直到17年上半年也未對實體經濟產生明顯影響。有觀點認為供給側改革使得中國經濟韌性增強,對貨幣的依賴度下降。但從結果來看,今年中國的鋼鐵、發電等諸多產品增速高企,其實意味著供給未降反升,我們依然是靠需求在拉動經濟,隻不過是地產需求遠超預期。曆史上地產需求與貨幣政策高度相關,但本輪利率市場化以後央行一直在金融市場緊縮,而未像以前一樣直接上調貸款利率,再加上棚改貨幣化對三四線地產的強刺激,所以也使得本輪地產繁榮的周期延長。

貸款利率正在回升。央行最新貨幣政策報告顯示,17年2季度的銀行房貸平均利率為4.69%,比1季度回升14bp,比16年末的最低點回升17bp,已經回到了15年末的水平。央行同時表示當前合意的貨幣利率中樞DR007在2.75%-3%,而這比16年上半年的低點上升50bp,這意味著17年下半年的房貸利率仍有上行空間。因此,過去貨幣政策沒有影響並不代表未來沒有影響。

地產泡沫不可持續。年初有樂觀觀點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結束黃金十年以後,將迎來白銀時代,結果是部分地產商來到了鑽石年代,上半年主要40家地產商地產銷售金額同比增加57%,恒大、碧桂園、融創等都實現了100%的銷售增速,內房股也成為了今年港股的神話故事。目前的地產商正在三四線城市複製以前的高價拍地、漲價賣房的故事,問題是在中國人口紅利結束、城市化已過50%高峰期的背景下,三四線房地產的暴漲其實是在製造比之前一二線更大的泡沫。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在上半年24%的高銷售增速下,三四線城市上半年的房屋新開工麵積依然超過了銷售麵積,這意味著去掉的房地產庫存又被地產商拿地開工生產了出來,其實是永遠去不完的。

未來絕非金融地產!今年以來,市場對新周期的討論升溫,大家在憧憬中國版的漂亮50,剛好上證50裏麵也是50個股票,所以大家把上證50當做是中國版的漂亮50,而這裏麵一大半都是金融地產相關的公司。但在我們看來,金融地產代表了中國的過去,但如果未來還是靠他們,我們就隻有嗬嗬了。過去30年,中國每年新增1000多萬的適齡勞動人口,還有1000多萬的農業轉移人口,他們在城市居住就業帶來的就是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地產和金融做出了重要的曆史貢獻。但是目前中國的年輕勞動人口逐年下降,農業每年轉移的人口也減少到隻有600萬,與此同時我們今年新蓋的商品房高達1800萬套,靠的是居民每年舉債7萬多億在高興的接盤,試問如果以後居民借不起了,這些房子以後準備賣給誰呢?所以我們相信,在這一輪地產庫存去化之後,未來絕對不會重走地產驅動的老路,應該是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該限購限購、該限售限售,嚴格控製貨幣增速,接受經濟下行,釋放改革紅利,隻有不靠房地產了,才有真正的新周期。

一、經濟:進出口均回落

1)出口增速回落。7月我國以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速7.2%,較上月明顯回落,出口仍受益海外需求改善,但7月歐美製造業PMI均現回落,主要經濟體複蘇放緩。

2)歐美外需趨緩。從主要國別和地區來看,7月對美國(8.9%)、歐盟(10.1%)出口同比增速較上月大幅回落,對日本(6.6%)出口增速穩中有升。新興市場方麵,對印度(9.6%)、韓國(3.6%)出口增速大降,對東盟(4.1%)、香港(-3.6%)出口略有改善。

3)進口增速下降。7月國內經濟穩中趨緩,進口同比增速降至11%.7月我國對大豆(29.9%)進口數量大增,但對原油(11.8%)進口數量增速回落,鐵礦石(-2.4%)進口數量負增。而從金額看,7月進口原油(11.8%)和鐵礦石(0%)增速均明顯回落。

二、物價:通脹傳導受限

1)食品繼續反彈。上周菜價、豬價反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5%,連續第三周上漲。

2)CPI保持穩定。7月CPI小幅降至1.4%,其中食品價格降幅收窄,非食品價格回落至2%.8月以來食品價格回升,預測8月CPI小幅回升至1.5%.

3)PPI短期回升。7月PPI環比上漲0.2%,同比漲幅穩定在5.5%.8月以來油價上調,鋼價、煤價上漲,預測8月PPI環漲0.5%,8月PPI同比回升至5.9%.

4)通脹傳導受限。7月以來煤炭、鋼鐵等商品價格大幅上漲,8月以來豬價也出現反彈跡象,通脹預期有回升的趨勢,但目前的漲價仍主要發生在上遊領域,而下遊行業地產、汽車銷售增速仍弱,這意味著通脹從上遊向下遊的傳導仍存在障礙。

三、流動性:貸款利率回升

1)貨幣利率略降。上周R007均值下降26BP至3.17%,R001均值下降7bp至2.86%.DR007上行1bp至2.86%,DR001下行1bp至2.78%.

2)央行繼續回籠。上周央行逆回購投放7500億,逆回購到期7800億,公開市場淨回籠300億,連續兩周淨回籠貨幣。

3)匯率大幅升值。上周美元指數再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反彈,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均升至6.67.

4)貸款利率回升。央行中性適度貨幣取向主要體現為“削峰填穀”,從結果來看,銀行間市場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購利率(DR007)總體在2.75%-3.0%的區間內運行,與16年上半年相比,DR007均值上行大約50bp,而同期銀行一般貸款利率、房貸利率上行幅度不到20bp,這意味著貸款利率後續仍存上行壓力。預計隨著去杠杆深化和金融回歸為實體服務,貨幣低增或成新常態;金融去杠杆政策仍將逐步落地。

四、政策:財政收入略升,支出大幅回落

1)財政收入走高。7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速11.1%,較6月小幅上升,其中中央降至9.6%,地方升至12.8%,稅收收入升至13.4%。去年為保證營改增試點順利實施而臨時調整申報納稅,導致去年增值稅基數較低,是7月財政收入增速回升的主因。

2)財政支出回落。7月財政支出同比增速5.4%,較6月大幅回落,其中中央6.3%、地方5.2%,均大幅回落。財政支出增速回落,主要是前期支出進度加快,相關資金已提前撥付。而前7月財政支出占年初代編預算的61%,仍高於去年同期。

3)收支壓力漸增。上半年經濟回暖令前7月財政收入(10%)、支出(14.5%)增速均較去年底回升,而財政政策明顯偏積極。但從收支關係看,前7月財政支出占年初代編預算的61%,占財政收入的的105.6%,均高於往年同期,而7月支出增速回落的主因也是前期支出進度加快,這意味著下半年財政收支壓力漸增。

五、海外: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美國7月通脹走弱

1)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上周特朗普和朝鮮多次隔空交火,朝鮮表示軍事打擊關島的準備已經進入最後準備階段。總統特朗普回應稱,如果朝鮮做出不明智的選擇,美國軍隊已經“鎖定目標,裝彈上膛”。全球避險情緒顯著升溫,VIX指數累計漲近50%,標普指數創5月以來最大跌幅,避險資產如美債和黃金大幅上漲。

2)美國7月通脹繼續走弱。美國7月CPI環比上漲0.1%,低於預期的0.2%,連續五個月不如預期;7月PPI環比下跌0.1%,為去年8月以來的首次下跌,除去食品和能源後,核心PPI環比下跌0.1%。美國7月疲軟的通脹或是影響未來加息步伐的因素之一。

3)美聯儲三號人物表態通脹會回升。上周四,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表示,即使價格相關的數據開始如預期回升,通脹也可能不會在未來6到10個月內回升到2%。今年2月以來的低通脹會持續到明年。預計美國經濟會持續溫和增長,就業市場會進一步強勁,中期內通脹會開始走高,朝著2%的目標回升。

4)英央行表態轉鴿派。英國央行行長卡尼上周四表示,英國脫歐正在給英國經濟前景帶來巨大的陰影,他對有序脫歐的信心開始下降,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也開始減弱。

債市難上難下,信用弱勢依舊——海通債券每周交流與思考第231期(薑超、周霞)

上周債市震蕩,國債利率保持穩定,AAA級企業債和AA級企業債收益率平均上行3bp,城投債收益率平均上行5BP,轉債下跌2.74%.

資金以穩為主.2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隨著去杠杆深化和金融回歸為實體服務,M2增速偏低可能成為新常態,未來政策仍將中性適度。這意味著目前的流動性局麵可能成為一種常態,而DR007近幾個月維持在2.8%-2.9%,成為短期錨定利率。未來半年隨著監管加強,中小銀行和非銀資管規模壓縮仍將持續,流動性相比銀行間會略緊,預計R007中樞也將圍繞3.3%窄幅波動。

債市難上難下.短期市場對經濟基本麵的分歧仍大,雖然上半年經濟企穩超預期,但隨著後續7、8月經濟數據公布,基本麵預期或再次變化,對長端有支撐。短期貨幣政策仍將維持中性偏緊,短端下行空間有限,在期限利差仍窄情況下,短端對長端依然有製約,由此利率將維持區間窄幅震蕩,難上難下,我們維持10年國債利率區間3.3-3.7%不變。

信用弱勢依舊.7月以來信用債收益率震蕩上行,主因一級供給大幅上升、信用債收益率下行後需求弱化。央行在貨政執行報告中再提資管業務監管,大資管監管文件唿之欲出,穿透監管下部分高收益信用債或將麵臨去杠杆;銀行提交自查報告後陸續進入整改階段,信用債需求仍難有起色,而上半年壓抑的供給仍在釋放,供需逆轉後信用債短期仍難有交易性機會。

一、貨幣利率:資金以穩為主

1)資金利率繼續回落。上周央行公開市場基本維持完全對衝思路,逆回購投放7500億,逆回購到期7800億,公開市場淨回籠300億,資金利率繼續回落。全周來看,R007均值下降26BP至3.17%,R001均值下降7BP至2.86%.

2)流動性偏緊成常態。2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隨著去杠杆深化和金融回歸為實體服務,M2增速偏低可能成為新常態,超儲率偏低可能受資產劃轉成本下降、銀行融資多元化、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未來政策仍將中性適度,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加強監管協調,防範係統性風險。這意味著目前的流動性局麵可能成為一種常態。

3)維穩利率中樞。自5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已升值3.2%,結匯率緩慢上升,購匯比例也回歸平穩,貶值預期得到極大修正,資金外流壓力不大。國內央行對流動性的把控力增強,公開市場與各種工具是調節利率主要手段,而DR007近幾個月維持在2.8%-2.9%,成為短期錨定利率。未來半年隨著監管加強,中小銀行和非銀資管規模壓縮仍將持續,流動性相比銀行間會略緊,預計利率中樞也將圍繞3.3%窄幅波動。

二、利率債:債市難上難下

1)債市先跌後漲。上周債市先跌後漲,下跌主要受大宗商品價格瘋漲影響,而下半周上漲主因大宗商品暴跌以及國際間局勢動蕩引發避險需求。具體來看,1年期國債收於3.34%,較前一周上行1BP;10年期國債收於3.62%,較前一周下行1BP.1年期國開債收於3.69%,較前一周下行1BP;10年期國開債收於4.27%,較前一周上行2BP.

2)供給增加,招標尚可。上周國債和政金債中標利率大多低於二級市場,認購倍數尚可。記賬式國債發行846億,政策性金融債發行701億,地方政府債發行1512億,利率債共發行3059億,較前一周增加1172億。同業存單發行量增至4677億,淨融資額下滑至332億。

3)7月經濟通脹穩定。上周公布了7月出口、物價及財政數據,7月出口增速回落,歐美外需趨緩,隨著人民幣升值持續和海外複蘇反複,出口對經濟貢獻在下降。七月財政收入走高,但支出大幅回落,主因是前期支出進度加快,這意味著下半年財政收支壓力漸增,對基建投資形成製約。7月CPI微降,PPI走平,通脹略低於市場預期,後續隨著基數效應顯現,通脹或繼續回落。下周將公布7月經濟數據,預計經濟將穩中趨將。

4)利率難上難下。短期市場對經濟基本麵的分歧仍大,雖然上半年經濟企穩超預期,但隨著後續7、8月經濟數據公布,基本麵預期或再次變化,對長端有支撐。短期貨幣政策仍將維持中性偏緊,短端下行空間有限,在期限利差仍窄情況下,短端對長端依然有製約,由此利率將維持區間窄幅震蕩,難上難下,我們維持10年國債利率區間3.3-3.7%不變。

三、信用債:弱勢依舊

1)上周信用債下跌。上周信用債收益率上行幅度大於利率債,信用利差主動走擴。AAA級企業債、AA級企業債收益率平均上行3BP,城投債收益率平均上行5BP.

2)東特鋼重整落地.債券類普通債權人金額在50萬元以上的部分可選擇債轉股或者一次性現金清償,但清償率僅為22.09%,相較於金融類普通債權人僅多出了現金清償選擇權,並未有其他特殊對待,這也成為中國債券市場首例公募債違約後遭遇實際損失的案例,也為後續其他公募債券債轉股掃平障礙,市場對弱勢國企的風險偏好趨降。

3)企業去杠杆加速。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把國企去杠杆作為重中之重,而發改委在官網發文《我國降低企業杠杆率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提出下階段將繼續全力推動企業去杠杆,主要措施有三:債務重組、處置僵屍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債務重組和處置僵屍企業將推升企業信用風險,對債券持有人不利。

4)信用債弱勢依舊。7月以來信用債收益率震蕩上行,主因一級供給大幅上升、信用債收益率下行後需求弱化。央行在貨政執行報告中再提資管業務監管,大資管監管文件唿之欲出,穿透監管下部分高收益信用債或將麵臨去杠杆;銀行提交自查報告後陸續進入整改階段,信用債需求仍難有起色,而上半年壓抑的供給仍在釋放,供需逆轉後信用債短期仍難有交易性機會。

四、可轉債:個券調整,走向分化

1)縮量下跌,弱於正股。上周中證轉債指數下跌2.74%,日均成交量環比下降45%;同期滬深300、中小板、創業板指數均小幅下跌。個券僅16以嶺EB上漲(1.83%),16皖新EB和模塑轉債繼續停牌,其餘均下跌。跌幅前五位的分別是國貿轉債(-4.41%)、永東轉債(-4.38%)、輝豐轉債(-3.63%)、三一轉債(-3.57%)和駱駝轉債(-3.56%),正股6漲23跌,表現略好於轉債。

2)中國交建公布可交債預案。上周,中國交建公布可交債預案(160億),中航機電(21億)、新鳳鳴(22.3億)、吳江銀行(25億)等8家公司公布了可轉債預案。此外,再升科技轉債方案獲證監會受理,水晶光電轉債方案獲證監會審核通過,巨化股份可交債預案(20億)獲核準。

3)個券調整,走向分化。上周周期股下挫、股市調整,轉債同樣調整、結束了此前連續10周的上漲,平均溢價率擴大至38%左右,估值明顯抬升。我們認為去杠杆是目前資產配置的主要線索,受益的行業或公司包括保險、消費、服務業龍頭、能夠主動收縮的金融和周期企業等,建議把握績優個券調整後的低吸機會、一級打新和轉債發行中正股博弈機會。

(原標題:未來絕非金融地產!——海通宏觀債券每周交流與思考第231期(薑超、周霞、顧瀟嘯))

最後更新:2017-08-13 09:30:01

  上一篇:go 關注產業趨勢 尋找高成長股
  下一篇:go 機構逃離周期股 中期淨利巨降55%中孚實業複牌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