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財經資訊
銀行收緊融資背後:PPP盛宴之下亂象頻生
曾被視為一塊“美味的蛋糕”,而今卻遭遇政策“點刹”,PPP項目在商業銀行看來的確有必要進行一輪風險方麵的內部審查。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由於財政部的口頭通知,商業銀行跟地方政府融資相關的業務都要進行一輪規範,PPP項目的融資亦在其中,也將麵臨風險篩查。同時,受監管92號文和192號文的影響,一批偽PPP項目和地方政府違規擔保項目將遭遇銀行停貸,項目的規範將成為商業銀行介入的前提。
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加速推進下,各地PPP項目加速落地,但現行PPP模式仍存在不規範現象,項目的落地執行和規範方麵問題逐漸暴露,為防範PPP過度、過快發展所帶來的金融風險隱患,商業銀行對PPP項目融資較為謹慎。
政策倒逼停貸?
近日,某國有大行暫停PPP項目貸款的消息在市場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記者向該行的總行和分行分別證實,分行相關負責人僅以“不是事實”回應,不願多談及該事件。
事實上,商業銀行對PPP項目融資雖未暫停,但是融資收緊卻是毫無疑問。近年來,由於地方政府對PPP項目的熱衷,該模式下的項目上馬過快,項目的落地執行和規範方麵問題逐漸暴露。財政部、發改委、銀監會等部委在化解風險上頻頻發文,意在通過金融機構的融資來強化項目規範。
“PPP項目確實是收緊了,主要是政策方麵的影響因素更多。”某股份製銀行人士表示,該行目前隻做存量的項目,對於新項目暫時沒有介入了。
該股份製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PPP項目的模式比較成熟,但是操作上的一些慣用的方式可能會“踩紅線”,銀行如今也在觀望政策的導向,同時將內部項目的風險做一輪排查。“很多PPP項目涉及到地方政府或央企的背書或暗保,這部分的效力將是銀行風控很重要的一點。”
2017年下半年,財政部和國資委對於PPP項目的監管接連下發通知,其中92號文和192號文影響最大。
11月10日,財政部印發《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台項目管理的通知》財辦金〔2017〕92號,對不符合要求的PPP入庫項目進行集中清理,其中“不適宜采用PPP模式實施”“未按規定開展‘兩個論證’”“不符合規範運作要求”“構成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情況位列其中。
在財政部發布該《通知》一周後,國資委於11月17日也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央企業PPP業務風險管控的通知》國資發財管〔2017〕192號。該《通知》則明確表示“嚴格規模控製,防止推高債務風險”“不得參與付費來源缺乏保障的項目”“資產負債率高於85%或近2年連續虧損的集團子企業不得單獨投資PPP項目”“不得參與僅為項目提供融資、不參與建設或運營的項目”“不得通過引入‘名股實債’類股權資金或購買劣後級份額等方式承擔本應由其他方承擔的風險”等。
“PPP項目大部分是以央企和國企為主,商業銀行在資金投放中更多考慮到的也是政府的信用。政策上一旦對這種擔保嚴格限製,可能銀行的處境就會比較尷尬。”前述股份製銀行人士稱,“比如,商業銀行一旦將資金投放之後,由於慣例做法被調出項目庫,可能項目的風險就會加大。”
他告訴記者,商業銀行在介入地方PPP項目時,前提條件就是項目要“入庫”。“監管發文清理PPP項目,這個範圍多大,執行力怎樣,暫時情況都不明確。”
排查PPP亂象
時至今日,地方政府的債務具體數額暫不明晰,但是已然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從PPP項目看,數量和規模在高速增長,但是其“致命傷”也不斷暴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台入庫項目總數為9285個,總投資額已突破10萬億元。
然而,在國家鼓勵PPP項目的同時,許多地方政府大刀闊斧地將當地諸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裝成PPP項目,將建設單位包裝成“社會資本方”,而後以“明股實債”的方式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待建設完成後,政府會對項目進行回購。
“很多PPP項目僅僅是一個傳統的政府采購模式,這與PPP項目的理念是不符合的。更有甚者,一批項目被包裝成PPP,也根本不是公共服務項目。”一位地方財政廳人士稱。
該人士表示:“比如許多醫院或醫療領域的房屋建設,披著醫療項目外衣混入PPP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偽PPP項目。這種項目不適宜用PPP模式,則是應該屬於清理的範圍。”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PPP項目的分布值得關注。很多PPP項目是為了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PPP項目較少,而政府債務壓力較大的地區在PPP項目總量上反而更多。貴州、河南等地PPP項目一直很多,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PPP項目很少。
更重要的是,在PPP項目中,由於政府的特殊地位,很多項目的運作並非完全的市場化。
“銀行在其中對風險和收益的控製都期望相對的固定,對風險的分擔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有些項目的風險甚至是低於貸款風險,收益卻頗高,這讓一些銀行對PPP項目很熱衷。”建設銀行相關人士稱。
2017年11月,包頭地鐵項目被叫停,成為了此次清理PPP項目的導火索。據了解,在該項目中,包頭市規劃了總長度達182.5公裏的六條地鐵項目,總投資為305.52億元,其中包頭市地方財政的資本金部分為122.21億元。但是,包頭市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為271.2億元,地鐵的投入與政府收入極不匹配。
據了解,包頭市地鐵項目被叫停所帶來的損失有限,相比較而言,有的PPP項目爛尾至今,隻能訴諸法院。
2015年,武威工業園區汙水BOT項目的SPV公司武威恒泰汙水處理有限公司起訴涼州區人民政府及甘肅武威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主張因甘肅武威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無故單方解除合同;2016年12月相關媒體報道,甘肅首個BOT公路項目爛尾,政府與投資方相互指責。
“PPP項目往往時間很長,工程變數也很大。政府、投資方和建設方缺一不可,所以對承接企業的實力要求很高。但是,有的企業在其中可能資金鏈斷裂,使得項目風險增高。”前述地方財政廳人士表示。
在此次PPP項目清理中,監管對於項目的合規列舉了很多負麵清單,但是商業銀行在風險排查上集中於三項。“在風險的排查上,針對的是入庫的公共項目,要排查違規擔保和承諾收益的情況,要對項目可行性論證和政府債務承擔能力方麵再次審核。”上述股份製銀行人士表示,銀行初衷不是要暫停PPP項目融資,而是要根據政策把不符合要求的項目鎖定,並內部商討處置方式。
他告訴記者,目前銀行與一些合作較好的地方政府的存量項目還是在推進,但是新項目可能就要往後推了,至少等風險排查結束,時間大約需要兩個多月。
(原標題:銀行收緊融資背後:PPP盛宴之下亂象頻生)
最後更新:2018-01-14 05: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