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
財經資訊
底線之爭:2018“最嚴”金融監管年料將延續 八大領域或作為突破口
超過20個重要的監管文件出台、行政處罰超2700件,罰沒金額超80億元……2017年被金融業稱為“最嚴”監管年。而展望2018年,“嚴監管、防風險”預期仍將持續成為金融領域重點政策中的關鍵詞。
防風險政策不放鬆
作為新一年經濟工作的風向標, 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為十九大召開後的經濟領域第一次重要會議,強調今後3年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已經基本奠定了2018年的工作基調。
事實上,“防風險”早已貫穿於2017年全年的金融工作。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主導了一係列的調整:一季度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加強宏觀審慎政策;7月份隨著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了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係統性風險防範職責,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並強化監管問責;8月,央行宣布2018年一季度MPA考核時將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指標,並叫停1年以上同業存單的發行;進入11月,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大資管新規直指當前資管業務中資金池、期限錯配、多層嵌套、剛性兌付等問題;12月,央行與銀監會聯合發文,正式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
“金融監管節奏始終穩中有進。在此過程中,央行采取了一係列舉措積極配合銀、證、保三會齊力整治金融亂象,防控金融風險。”新時代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回溯2017年初,央行2017年一係列積極舉措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前提: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建立。3月24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7年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上”表示,央行正在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積極探索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配合。
他提出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實踐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及其正常化,短期內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擔心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路徑、退出策略,以及政策退出的溢出效應。
中國提出探索建立“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政策框架,積極探索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配合,根本就是要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從而奠定了一係列金融領域防風險、強監管的基調。年底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改革護航實體經濟
“央行2017年以來在金融監管方麵的舉措直指要害,直麵當前金融風險較高的領域,在宏觀審慎方麵發揮的作用值得肯定。”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
截至2017年前三個季度,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額同比減少1.55萬億元,公司信用債券的融資規模同比減少2.27萬億元。金融去杠杆導致銀行體係投向非銀金融機構的資金減少;同時,表外融資渠道減少,貨幣創造的途徑壓縮;從貨幣供應和信貸數據看,今年初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持續放緩,從1月份的同比增速11.3%降至11月的9.1%;貸款結構依然保持健康,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例不斷提高,從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底漲幅已經超過14個百分點,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得到有效推進。
潘向東表示,2017 年以來,央行通過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調節好貨幣閘門,加強與市場溝通和預期引導,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去杠杆、抑泡沫、防風險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臨時流動性便利等工具靈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動性,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
“例如,2017年美聯儲如期加息,出於維護匯率水平和穩定資本流動的考慮,以及應對逆回購操作和MLF(中期借貸便利)中標利率隨行就市有所上行的需要,央行先後在2017年1月底、2月初上調MLF和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10BP,3月16日央行上調逆回購和MLF中標利率10BP,12月14日上調逆回購和MLF操作利率5個BP。” 潘向東說:“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相互配合,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了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同時較好地防範了係統性金融風險,維護了金融穩定,有力促進了宏觀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三個良性循環”,即“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係內部的良性循環”。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看來,“三個良性循環”並非就具體金融風險本身來談,而是從一個更高層麵深刻揭示出風險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以及下一階段防範金融風險的主要思路。
展望2018年,沈建光認為,“在防風險成為2018年三大攻堅戰之一的背景下,預計央行在保持中性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加強金融監管的角色仍將持續。”
八大領域或作為突破口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杠杆率上升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的遏製,這在一定程度上為2018年的金融監管推進節奏留有空間和餘地。”潘向東表示, 預計2018年央行會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部署,繼續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體係,2018 年央行將把同業存單納入 MPA 同業負債占比指標考核,未來還將跨境資本流動納入宏觀審慎管理範疇。同時,央行還將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的宏觀審慎管理,不斷完善以因城施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為主要內容的住房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綜合運用價、量工具加強預調微調,維護銀行體係流動性基本穩定,推進建設普惠金融體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全麵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
在沈建光看來,2017年11月初,央行行長周小川曾發表十九大解讀文章《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闡釋了未來金融監管的重點。而在該文章發表後不久,文中提到的不少領域,如嚴厲資管新規出爐、互聯網金融監管加深、房地產信貸收緊已有所行動,顯示了決策層的雷厲風行與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心。
沈建光對記者表示,結合文章透露的信息,2018年幾大領域可能作為突破口:實體經濟去杠杆與金融去杠杆並舉;國有企業去杠杆;深入對銀行業的監管;房地產領域麵臨收緊政策;對互聯網金融監管會深入;強化協調監管;強調地方政府監管職責;金融反腐仍將持續。
沈建光預計,“2017年以來的央行MPA考核會繼續完善,信貸增速也難以保持過高增長,M2增速或將整體保持低位。與此同時,最新資管新規直指影子銀行,也是明顯的金融去杠杆舉措。”
(原標題:底線之爭:2018“最嚴”金融監管年料將延續)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1:13